1702983339
[31]РГАСПИ Ф. 558, ОП. 11, Д. 334, л. 105—106.
1702983340
1702983341
[32]РГАСПИ Ф. 558, ОП. 11, Д. 334, л. 132.
1702983342
1702983343
[33]РГАСПИ Ф. 558, ОП. 11, Д. 334, л. 134—135.
1702983344
1702983345
[34]РГАСПИ Ф. 558, ОП. 11, Д. 334, л. 141.
1702983346
1702983347
[35]РАСПИ Ф. 558, ОП. 11,Д. 334,л. 145.
1702983348
1702983349
[36](英)保罗 · 约翰逊:《现代——从1919年到2000年的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02983350
1702983351
[37](英)保罗 · 约翰逊:《现代——从1919年到2000年的世界》。
1702983352
1702983353
1702983354
1702983355
1702983357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42.缘何必须突破对斯大林的“两个凡是”?
1702983358
1702983359
何 伟
1702983360
1702983361
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突破斯大林的“两个凡是”。即使中国达到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结束,那时的社会主义也不会回归到斯大林所设计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不过赋予它新时代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一个永恒话题。
1702983362
1702983363
斯大林主义“三步曲”
1702983364
1702983365
第一步:逻辑。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高无上的绝对真理。其次,党的领袖是解释、捍卫、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具有权威的理论家。第三,党的领袖是未加冕的终身君主,接受帝王的乌啦、万岁三呼。他具有绝对权威,把无产阶级专政变为一人专政,他一言九鼎,有权决定谁是马克思主义者,谁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1702983366
1702983367
其实,恩格斯讲过:马克思曾几次说“‘我只知道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1]可见,后人把马克思主义推崇到这样高位,只不过是借助钟馗,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
1702983368
1702983369
第二步:空想。恩格斯指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表明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如果在创建社会主义制度时,违背历史唯物主义,脱离本国的实际,想出一套社会制度,如恩格斯所讲:“从外面强加于社会。”[2]那就是倒退,使社会主义从科学回到空想,其危害超过原来的空想社会主义:一是它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冠以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巨大的误导性;二是它有一个社会主义实体,可以强制推行该制度,并要求人们大唱社会主义好;三是这一空想社会主义和绝对权威相结合,就是打人的棍子和杀人的刀子。对持不同意见者、即使共患难的战友也要清洗,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敌人,不是肉体消灭,就是放逐,或者驱逐国外,如布哈林、托洛茨基等。
1702983370
1702983371
第三步:失败。为什么苏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人民80多年,竟没有培养出一位像在内战期间的夏伯阳式的人物,在苏联垮台时为捍卫苏维埃而进行长期战斗。这是可悲的,值得深思,表明这一制度已失去人心。这是斯大林主义的失败,但不是马克思学说的失败。
1702983372
1702983373
突破对斯大林的“两个凡是”
1702983374
1702983375
这个标题不是东施效颦,有新的内容,是指:凡是“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凡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必须捍卫,但所坚持和捍卫的均是斯大林确立的理念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两个凡是”必须突破,理论才能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
1702983376
1702983377
如果说第一次突破“两个凡是”是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那么这一次突破“两个凡是”是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这比上次评价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是从苏联照搬来的,其根子在斯大林。虽然两者的内容不同,但在反对个人崇拜和解放思想方面是异曲同工,故再次用突破“两个凡是”为标题。
1702983378
1702983379
一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
1702983380
1702983381
这里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其内容是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有几个概念需要澄清。
1702983382
1702983383
首先,人们往往把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误认为是科学社会主义。其实这里讲的“科学”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而是说明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社会发展规律之上,其奠基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不是空想的。这只是表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同,而不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科学规划。恩格斯在分析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为什么是空想时,是这样讲的:“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3]
1702983384
1702983385
社会主义如何从空想走向科学,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说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恩格斯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4]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出,恩格斯所讲的科学是指社会主义从此摆脱了空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科学论述。
1702983386
1702983387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反对为未来社会规定目标和内容。当《资本论》第1卷出版时,恩格斯说:谁“以为他从这本书里会知道共产主义的千年王国看来到底是什么样子,谁期待得到这种愉快,谁就大错特错了。”[5]恩格斯在1893年,回答法国《费加罗报》记者提问时同样坚持说:“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当我们把生产资料转交到整个社会手里,我们就会心满意足了”。[6]恩格斯在1886年,应邀谈社会主义的特征时指出:“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7]
1702983388
[
上一页 ]
[ :1.7029833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