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84732
1702984733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1702984734
1702984735
[11]《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3卷。
1702984736
1702984737
[12]《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3卷。
1702984738
1702984739
[13]见列宁:《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人民出版社版1976年第2版。
1702984740
1702984741
[14]《加里宁选集》第2卷,莫斯科1960年版。
1702984742
1702984743
[15]当时苏联社会是否已发展到这一阶段,这是需要专门探讨的问题,已超出本文的任务了。
1702984744
1702984745
[16]《斯大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702984746
1702984747
[17]《布尔什维克》1936年第8期。
1702984748
1702984749
[18]《布尔什维克》1936年第21期。
1702984750
1702984751
[19]《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702984752
1702984753
[20]《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3卷。
1702984754
1702984755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4卷。
1702984756
1702984757
[2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1702984758
1702984759
[23]《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702984760
1702984761
[24]《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702984762
1702984763
1702984764
1702984765
1702984767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50.中苏关系破裂原因何在?
1702984768
1702984769
左凤荣
1702984770
1702984771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营一边,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与苏联形成了结盟关系。但是,从50年代中期起,中苏关系逐渐降温,后来又不断恶化,到1960年中苏同盟关系实际上已经破裂,此时中苏同盟虽然在形式上还存在,但无论是党的关系,还是国家关系都已经恶化了。关于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我国领导人和大多数学者的解释是:根本原因是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对待中国的不平等态度,“真正的实质问题就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1]戈尔巴乔夫认为,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毛泽东不接受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个人崇拜的方式和反对个人崇拜,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对苏联拒绝提供核技术不满,苏联不向中国提供核技术,是因为赫鲁晓夫有了不扩散核武器的意识,同时他也想保持对中国的影响。[2]也有学者指出,“中苏关系最终破裂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范式和准则中的某种结构性失衡,而不应仅仅去追究哪一方的责任。”[3]但作者没有对此进行详细论证。
1702984772
1702984773
中苏同盟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国家关系,不可能充分尊重双方的国家利益,因此也难以维持长久。中苏同盟破裂的直接原因,用毛泽东的话说是“他们想影响我们,我们想影响他们”。[4]苏联影响中国从共产国际成立后就已开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方针,宣传“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问题后,破除了对苏联和斯大林的迷信,中国本应该走一条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实际上却把斯大林模式的做法部分地在中国以放大的方式又实践了一遍,政策总的趋向是“左”。毛泽东相信,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只有一种,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才是正确的,并要求苏共完全接受中共的看法与主张,这等于向苏共的国际共运领袖地位提出了挑战,这是苏共不能接受的。两党关系的恶化自然会影响到两国的关系。
1702984774
1702984775
中苏同盟不协调,埋下隐患
1702984776
1702984777
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是苏联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初衷;中国倒向苏联一边,也是出于对付美国威胁的考虑。但是,这种同盟关系并不是两个平等国家的联盟,它首先是建立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基础上的。
1702984778
1702984779
从斯大林开始,所谓的国际主义原则并不是以是否有利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判断标准,而是以是否有利于苏联,是否有利于维护苏联的利益为判断标准。斯大林把苏联的利益等同于世界无产阶级的利益,各国共产党人的国际主义义务变成了“保卫苏联”,苏共把对苏联的态度作为检验革命者和国际主义者的标准。1926年斯大林就说:“苏联无产阶级的‘民族’任务和国际任务融合为一个共同的任务,即从资本主义压迫下解放各国无产者的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利益和各国革命运动的利益完完全全融合为一个共同的利益,即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各国的胜利。”[5]斯大林这一观点实际上是把苏联的利益凌驾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利益之上,其他国家的革命利益必须服从苏联一国的国家利益。谁决心“绝对地、无条件地、公开地和忠实地捍卫苏联,保卫苏联,谁就是革命者,因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国家。谁决心绝对地、毫不动摇地、无条件地捍卫苏联,谁就是国际主义者,因为苏联是世界革命运动的基地,不捍卫苏联,就不能捍卫并推进世界革命运动”。[6]各国共产党必须放弃自己的“民族”任务,首先服从和服务于所谓的国际任务,紧跟苏联这个“旗手”走。
1702984780
1702984781
在实践上,斯大林一直都要求国际共运服从和服务于苏联的战略需要,苏共的政策就是各国共产党的政策,而不管这一政策是否符合各国的实际。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反法西斯斗争上来,1939年8月23日苏德条约签订后,苏联转而要求各国共产党放弃反法西斯斗争,实行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甚至说,政府在反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胜利,对于人民是最危险的事。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共产国际政策才转为要求各国共产党加强反法西斯斗争,但反对建立工农政权,压制南斯拉夫共产党,要求南共考虑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1943年,斯大林为了便于与罗斯福、丘吉尔谈判,巩固它们之间的联盟并保证在战后瓜分世界,突然宣布共产国际解散。
[
上一页 ]
[ :1.7029847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