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84938
1702984939
[20]《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1702984940
1702984941
[21]《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1702984942
1702984943
[22]吴冷西:《十年论战》(上)。
1702984944
1702984945
[23]《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1702984946
1702984947
[2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702984948
1702984949
[2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
1702984950
1702984951
[26]吴冷西:《十年论战》(上)。
1702984952
1702984953
[27]吴冷西:《十年论战》(上)。
1702984954
1702984955
[28]吴冷西:《十年论战》(上)。
1702984956
1702984957
[29]陈之骅主编:《苏联史纲(1953—1964)》,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702984958
1702984959
[30]详细情况可参阅崔奇著:《我所亲历的中苏大论战》。
1702984960
1702984961
[31]详细情况可参阅崔奇著:《我所亲历的中苏大论战》,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1702984962
1702984963
[32]崔奇著:《我所亲历的中苏大论战》。
1702984964
1702984965
[33]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702984966
1702984967
[3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02984968
1702984969
[3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02984970
1702984971
[36](俄)格 · 阿 · 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
1702984972
1702984973
1702984974
1702984975
1702984977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51.赫鲁晓夫上台后缘何首先抓农业改革?
1702984978
1702984979
陆南泉
1702984980
1702984981
赫鲁晓夫上台后,为了要对经济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先要在国内为广大人民和干部创造一个正常的政治生活环境,摆脱斯大林时期的恐怖;其次要破除对斯大林个人的迷信,消除思想上的种种禁锢;再次赫鲁晓夫要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掌握强有力的权力。赫鲁晓夫在围绕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并不是撇开改革单打一地进行的。实际上,他一上台就着手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某些初步的改革。这些对他权力的巩固也有重要的作用。而赫鲁晓夫上台后,在围绕巩固自己政治领导地位的斗争过程中,之所以很快地赢得人心,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他首先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这样做绝不是出于他对农业的特殊爱好,而是出于当时苏联客观情况的要求。
1702984982
1702984983
苏联农业危机显现,亟待改革
1702984984
1702984985
赫鲁晓夫上台时面临的农业问题是十分尖锐的。由于二战后苏联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问题上,而是集中精力抓城市的重建与工业的恢复工作。战争期间大量从农村参加军队的农民,在战争结束复员退伍的年轻人,没有大量地回到农村的集体农庄,而是去了工厂做工。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苏联在战后没有对农业制度特别是集体农庄制度方面存在的严重弊端进行改革。这些因素,导致在斯大林逝世时,苏联农业处于严重落后状态。苏联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从1913年至1953年就没有什么提高,仅是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1953年的农业生产水平只达到1940年的104%。[1]
1702984986
1702984987
赫鲁晓夫在1953年苏共中央讨论农业问题的九月全会上所作的《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报告中,分析了当时农业中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他指出:“我们还有不少落后的、甚至无人过问的集体农庄和整块的地区。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地区内,农作物的产量仍然很低。农业生产的产品率,特别是畜牧业的饲料作物、马铃薯和蔬菜的产品率提高得非常缓慢。”赫鲁晓夫在报告中,还特别指出,苏联畜牧业“发展得特别缓慢。公有畜牧业的产品率仍然低。个别州和共和国的牛奶产品率的情况特别不能容忍”。乳牛在1953年初比1941年初少350万头,比1928年少890万头。但与此同时,苏联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从1926年到1952年,城市人口增加了两倍以上。1940年到1952年工业产量增加了1.3倍,而农业总产量(按可比价格计算)只增加了10%。这样,就形成了农业与工业及居民对农产品需求之间极不协调的局面。1953年3月15日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劳动人民的物质福利的增进,居民的需要日益从面包转到肉类和奶类产品、蔬菜、水果等方面了。但是,正是在这些农业部门中,居民迅速增长的需要和生产的水平,在近几年来是明显地不相称的。许多重要的农业部门的落后,延缓了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了集体农庄和集体农民的收入的增加。”
[
上一页 ]
[ :1.7029849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