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85154
1702985155
[20]参见陆南泉等编:《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1702985156
1702985157
[21]《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
1702985158
1702985159
[22]转引自《赫鲁晓夫言论》第八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
1702985160
1702985161
[23]关于机器拖拉机站建立与发展过程材料,转引自《赫鲁晓夫言论》第八集。
1702985162
1702985163
[24]《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4卷。
1702985164
1702985165
[25]参见(苏)罗伊 · A · 麦德维杰夫等著,邹子婴等译:《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
1702985166
1702985167
[26]《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4卷。
1702985168
1702985169
[27](苏)《农村生活报》,1963年4月12日。
1702985170
1702985171
[28]参见(苏)罗伊 · A · 麦德维杰夫等著,邹子婴等译:《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
1702985172
1702985173
[29]转引自金辉、陆南泉主编:《战后苏联经济》。
1702985174
1702985175
[30]《苏共中央三月全会速记记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年版。
1702985176
1702985177
[31]参见(苏)罗伊 · A · 麦德维杰夫等著,邹子婴等译:《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
1702985178
1702985179
[32]《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4卷。
1702985180
1702985181
[33]参见(苏)罗伊 · A · 麦德维杰夫等著,邹子婴等译:《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
1702985182
1702985183
[34]《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1961年10月17—31日,速记记录》第1卷,莫斯科1962年俄文版。
1702985184
1702985185
[35]转引自(苏)罗伊 · A · 麦德维杰夫等著,邹子婴等译:《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
1702985186
1702985187
[36]转引自(苏)罗伊 · A · 麦德维杰夫等著,邹子婴等译:《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
1702985188
1702985189
[37]《真理报》,1963年12月10日。
1702985190
1702985191
1702985192
1702985193
1702985195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52.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1702985196
1702985197
陆南泉
1702985198
1702985199
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历史作用?为什么这一时期改革未取得成功?至今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并讨论。总的来说,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未取得成功,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混乱和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但它在苏联改革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仍有不少方面应加以肯定。
1702985200
1702985201
给苏联社会留下深刻影响的改革起始时期
1702985202
1702985203
作为苏联历史上第一个改革者的赫鲁晓夫,在他对斯大林过度集中体制弊端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开始解冻后,下决心在各个领域进行了改革,这对苏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戈尔巴乔夫在其执政时期以及下台后,多次谈及这一历史时期改革的积极意义。[1]他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中说:“在5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苏共二十大之后,变革之风吹到国家上空,人民振奋起来,活跃起来,变得更大胆,更有信心。批评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恢复社会主义法制要求党及其以尼 · 谢 · 赫鲁晓夫为首的领导拿出很大的勇气。开始摧毁以前对内对外政策中的刻板公式。开始试图摧毁30—40年代所确立的发号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方法,赋予社会主义以更大的活力,强调人道主义理想和价值观,在理论和实践中恢复列宁主义的创造精神。苏共中央九月全会(1953年)和七月全会(1955年)决议的核心是力求改变经济发展的先后次序,使联系与劳动成果挂钩的个人利害关系的刺激因素起作用。于是着重注意了农业的发展、住房建设、轻工业、消费领域和满足人的需要有关的一切。”他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指出:“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是我们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它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很大贡献。会上和会后都曾作出过大力的尝试,想使国家走上正轨,想推动我国摆脱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消极因素。”[2]戈尔巴乔夫在下台后发表的著作中说:“由于苏共二十大而对‘个人迷信’进行的批判……变革开始了,整个社会气氛改变了。这是摆脱极权主义的第一步。”“赫鲁晓夫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3]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一般说,我对他的历史作用是有较高评价的。”[4]西方学者斯蒂芬 · 科恩在为麦德维杰夫等所写的《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一书所作的序中说:“赫鲁晓夫执政的年代,是苏联进行了真正的政治和社会改革的时期。尽管这些改革充满矛盾,而且毕竟是有限的,但在实际上,苏联社会生活的每一领域无不受到1953年至1964年这段时期变革的影响:大恐怖的结束,千百万监押在集中营的囚犯获释,为限制一些最恶劣官僚习气和特权所采取的措施;公众的觉悟,知识界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福利的改革;以及导致我们今天所谈的‘缓和’的外交政策的变化,等等。这个常常被称为‘非斯大林化’的改革过程,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特点,其中远不只是它的发生没有引起长时间的暴力或动乱和往往出人意料这两点。”他还批评说,西方一些研究苏联问题的学者,由于“他们被斯大林二十五年的恐怖专制主义统治及其强加给社会和官场的畏惧、尊奉、僵化的形象所束缚,也被他们自己头脑中固定不变的‘极权主义’的苏维模式所禁锢,感到难以想象任何重大、持久的变化。他们否认或者看不到,在赫鲁晓夫作为苏联领导人当权的整个时期内,这种变化已经发生,而且进行改革确是赫鲁晓夫的本意”。[5]
[
上一页 ]
[ :1.7029851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