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85422
与斯大林模式的多层次性相关
1702985423
1702985424
斯大林模式是由多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这一点相关文献都讲得很清楚了。[10]概括地说,政治方面,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没有任何反对党派。共产党内实行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权力集中在党内少数人乃至最高领导人一人手中。党政合一、议行合一,党和国家的行为不受法律限制。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排斥市场规律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决策权、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配权全部集中在中央,党和政府通过发布命令、作出决议的办法和采取行政组织手段与各企业和经济组织发生关系,组织社会经济生活,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供销、价格等统统由国家规定,企业没有自主权。意识形态方面,实行思想灌输和控制,将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作为唯一正确的真理并通过党和国家的宣传机器向人民群众灌输。对外关系方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国家的对抗性和前者战胜后者的必然性。
1702985425
1702985426
然而,斯大林模式的这些方面相互之间有着复杂的立体交叉的关系。哪些属于它的核心内容,哪些属于它的深层内容,哪些是它的浅层内容?哪些方面易变也可以变,哪些方面难变甚至也不能变?这种变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谓的改革,但相关文献却鲜有从这种角度论及。悖乎常规、常态的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球状的社会发展结构,易变的或可变的都是从外层开始。比起经济、意识形态和对外关系等方面,政治被置于对斯大林模式起决定性作用的里圈,最先形成。不过,政治方面也分为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两个主要部分,前者基本上是不能触动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共产党一党执政是核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换,也容易变化并且不会从根本上损害社会制度本身。经济反倒被置于政治的外层,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运行机制两大部分构成。虽然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和是否存在市场曾经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经济领域的改革要比政治领域的改革容易一些,改革程度更深,力度也更大,往往是经济运行机制先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后变,同时,二者也都会经历一个从浅到深渐进的过程。对外关系服务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同时又会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虽然预设的对外关系,例如两个平行市场原则、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各国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东欧国家更是如此),但是相对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改革而言对外关系领域的改革更容易。赫鲁晓夫时期提出了“三和”并要求东欧国家与其保持一致,南斯拉夫的对外关系则一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整个东欧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自发地出现了实质性的回暖(早于东欧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改革)。意识形态和文化则是斯大林模式的其他方面的保护层,它们打造着斯大林模式的神圣光环。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都有各自特定的理论和舆论支撑,要想改革某个方面,首先必须破除支撑它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部分,否则改革难以进行。改革要想成功也必须使支持它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获得合法性。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过程中都出现过理论先行、解放思想的现象。
1702985427
1702985428
斯大林模式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去斯大林模式的改革要想取得最终成功必须是全方位的改革,而不能只改它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或者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某一个部分或某些部分。特别是改革不能不触动以党权高于一切,权力不受制约的政治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无论是南斯拉夫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纳吉的改革、哥穆尔卡的改革,还是布拉格之春,都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而不是全方位的改革。这导致了它们的最终失败。同时,斯大林模式的这一特征还决定了去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必须是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的改革,要分清楚改革的不同方面的先后次序,把握好改革的时机,而不能随意地改革;要有改革的决心和智慧,不能遇到挫折和困难,就灰心丧气或者盲目地转换改革的目标。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便在于此。
1702985429
1702985430
[1]参见张光明著:《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分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1702985431
1702985432
[2]沈宗武:《斯大林模式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重庆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702985433
1702985434
[3]参见(美)摩尔 · 巴林顿著,拓夫等译:《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美)W · W · 罗斯托著,郭熙保、王松茂译:《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702985435
1702985436
[4](捷)奥塔 · 锡克著,张秀山译:《经济体制——比较、理论、批评》,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702985437
1702985438
[5](匈)雅诺什 · 科尔奈著,张安译:《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1702985439
1702985440
[6](俄)鲍里斯 · 叶利钦著,朱启会、荣合译:《我的自述》,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1702985441
1702985442
[7]Kizilyalli, Hüsnü,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A New Methodology for Transforming a Socialist Economy to a Market - led Economy and Sketches of a Workable Macroeconomic Theory, London: Ashgate Publishing Ltd., 1998, pp. 165—167.
1702985443
1702985444
[8](苏)列夫 · 托洛茨基,柴金如译:《被背叛了的革命》,三联书店资料室1963年版。
1702985445
1702985446
[9]Milovan Djilas, The New Class: an Analysis of the communist system,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Inc., 1957.
1702985447
1702985448
[10]参见李宗禹主编:《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李宗禹等著:《斯大林模式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姜长斌等著:《斯大林政治评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陆南泉著:《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02985449
1702985450
1702985451
1702985452
1702985454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第四编 勃列日涅夫时期
1702985455
1702985456
1702985457
1702985458
1702985459
1702985460
1702985461
1702985463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55.如何在苏联历史上给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定位?
1702985464
1702985465
徐 葵
1702985466
1702985467
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4日取代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在苏联执政达18年之久。他在苏联历史上执政时间之长位居第二,仅次于执政30年的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执政年代在苏联70多年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对苏联历史发展的影响,很值得我们全面和深入地加以研究。
1702985468
1702985469
从表面上看,勃列日涅夫执政的这18年,苏联保持了前所未有的平稳局面(这18年中未发生过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经常发生的路线斗争和党内斗争),60年代下半期苏联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到70年代初苏联还在战略核武器上取得了同美国的平衡。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在世界上一时似乎不可一世。但正是在这18年中,苏联积累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逐步导致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全面停滞。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和俄罗斯发表的许多材料来看,我们可以说,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苏联由盛转衰的一个关键性转折时期。本文拟从勃列日涅夫其人,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几个阶段及其主要特征,对勃列日涅夫在苏联的执政时期进行一些分析。
1702985470
1702985471
勃列日涅夫生平和其人
[
上一页 ]
[ :1.7029854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