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85803
1702985804
[26](俄)格 · 阿 · 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
1702985805
1702985806
[27]转引自陈之骅主编:《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02985807
1702985808
[28]陆南泉等编:《国外对苏联问题的评论简介》,求实出版社1981年版。
1702985809
1702985810
[29](俄)格 · 阿 · 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
1702985811
1702985812
[30]《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1期。
1702985813
1702985814
[31](俄)格 · 阿 · 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
1702985815
1702985816
[32](俄)格 · 阿 · 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
1702985817
1702985818
[33](俄)亚 · 尼 · 雅科夫列夫等,徐葵等译:《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702985819
1702985820
[34](俄)格 · 阿 · 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
1702985821
1702985822
[35]朱可夫元帅的回忆录完整的未经删改的版本现在已经问世。自1937年5月至1938年9月,遭到斯大林镇压的有近半数的团长,几乎所有的旅长和师长、所有的军长和军区司令员、军区军事委员会委员和政治部主任;大多数军、师旅的政工领导干部,近1/3的团政委,以及高等和中等军事学校的许多教员(参见格 · 阿 · 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
1702985823
1702985824
[36](俄)格 · 阿 · 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
1702985825
1702985826
[37](俄)格 · 阿 · 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
1702985827
1702985828
[38](俄)格 · 阿 · 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
1702985829
1702985830
[39]1975年苏联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专门列有批判《市场社会主义》的内容。
1702985831
1702985832
[40](俄)格 · 阿 · 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第213
1702985833
1702985834
1702985835
1702985836
1702985838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57.为什么说苏斯洛夫是“灰衣主教”?
1702985839
1702985840
马龙闪
1702985841
1702985842
苏斯洛夫在苏联政坛上历经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个时期,从1946年调入中央介入文化意识形态,1947年进入中央书记处,1948年正式接替日丹诺夫主管意识形态,到1982年去世,在苏共中央管理文化意识形态的时间长达36年。他是伴随苏共理论向僵化、教条方向演化,意识形态走向保守、凝固和衰落,一步步走过来的。他既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又是这一过程的推动者和领导人。所以,不了解苏斯洛夫其人,不了解他的生平历程和政治品格,就不能深刻了解苏联意识形态的演化。
1702985843
1702985844
如果说其前任日丹诺夫是一位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主要理论家、协助斯大林确立文化意识形态管理体制的倡导者,是资产阶级文化“全面腐朽论”的鼓吹者,战后意识形态大批判运动的最高指挥官,那么,苏斯洛夫就是一位后来人、追随者、模仿家和守夜人。苏斯洛夫在日丹诺夫去世后,于1948年接手日丹诺夫的职务,此后34年(1948—1982年)一直稳居此高位,要了解其中的奥秘,不仅要了解他1948年之后的政治生涯,还要了解他的早期的政治记录。
1702985845
1702985846
靠寻章觅句、摘引语录踏上通天之路
1702985847
1702985848
苏斯洛夫1902年生于萨拉托夫省(现在的乌里扬诺夫省巴夫洛夫区)赫瓦伦斯克县沙霍夫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18—1920年,即在他16—18岁时,他以教堂附属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先是在本村贫农委员会做事,随后参加了县共青团的工作。1921年入党,并被保送进入速成中学。1924—1928年,他就读于莫斯科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同时在首都纺织学院和化工技术学校代授课程。接着,进入红色教授学院,注册为经济学部学员;几乎同时(1929年)在莫斯科大学和工业学院开始教授政治经济学。或许是在红色教授学院经济学部学习期间与斯大林私人秘书Л · 3 · 麦赫利斯相识,这时恰好后者也在这个经济学部进修。但另一种说法是,苏斯洛夫常向《真理报》投稿而被麦赫利斯发现,因为1929年麦赫利斯从斯大林秘书处调入了《真理报》。或者,他们两人相识,以上两种因素兼而有之。
1702985849
1702985850
麦赫利斯虽从20年代初就在斯大林秘书处工作,但其文化程度并不高,据说,他连月亮为什么不会发光都不知道。由于布哈林在反“右倾”斗争中倒台,布哈林及其弟子被从《真理报》撤职,这里需要补充斯大林的人,因此就调麦赫利斯进入了这个重要阵地。办报写文章必须引用列宁和斯大林语录,麦赫利斯发现苏斯洛夫有这个特长,他最善于寻章觅句、摘引语录,可以说是一位引经据典的好手,只要有需要,他准能为麦赫利斯找到恰到好处的语句。他不仅善于引用列宁、斯大林的语录,甚至连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的语录也能很快找到。这样,“麦赫利斯把他新发现的人才向斯大林汇报,引起斯大林对苏斯洛夫的注意,自此,苏斯洛夫走上通往权力顶峰之路。”[1]
1702985851
1702985852
有关苏斯洛夫政治发迹的这个说法,从各方面判断,看起来是可信的。首先,麦赫利斯经常出入斯大林办公室,有通天之路;他亲自向斯大林推荐苏斯洛夫,是顺便之事。第二,苏斯洛夫正是在麦赫利斯担任《真理报》工作之初走上升迁之途的。他1931年从红色教授学院毕业后,就由联共(布)中央“分配”到了中央监委机关和工农检查院,而这里正是麦赫利斯曾经任职,斯大林早在列宁时期就曾担任领导的地方。可见,苏斯洛夫被分配到这里,同麦赫利斯和斯大林大有干系。第三,苏斯洛夫确有寻章觅句,翻检语录的高超本领,这一点,在几十年后也为布尔拉茨基所见证。
[
上一页 ]
[ :1.7029858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