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85953e+09
1702985953
1702985954 [10](俄)格 · 阿 · 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
1702985955
1702985956 [11]马龙闪:《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02985957
1702985958 [12](苏)费 · 布尔拉茨基,徐锦栋等译:《领袖和谋士》。
1702985959
1702985960 [13](苏)费 · 布尔拉茨基,徐锦栋等译:《领袖和谋士》。
1702985961
1702985962
1702985963
1702985964
1702985965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702975866]
1702985966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58.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扩张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1702985967
1702985968 李 兴  张英姣
1702985969
1702985970 勃列日涅夫时期,随着实力的增强,苏联俨然以世界大国自居,公开宣称要干预世界事务。勃列日涅夫声称,“地球上没有哪个角落的情况不以某种方式加以考虑”。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夸口说:“在世界海洋图上难以找到苏联舰只航行不到的地区”。苏联全球战略日益显示出“进攻性”色彩,突出表现就是加强了对第三世界的争夺和渗透。在第三世界,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扩张、渗透和争夺,尽量扩大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和影响,同时削弱对手的势力和影响,以实现对西欧和北美地区的迂回包抄,为苏联的全球和地区霸权战略服务。
1702985971
1702985972
1702985973
1702985974
1702985975 1981年勃列日涅夫(前中)在最后一次出访的火车上。
1702985976
1702985977 苏联大肆向第三世界扩张
1702985978
1702985979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广泛向第三世界渗透,从亚洲、中东直至非洲,甚至还包括拉丁美洲。
1702985980
1702985981 (一)在中东地区的扩张
1702985982
1702985983 由于中东地区地跨三大洲,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石油矿藏,又与苏联南部相接,是苏联通向印度洋的必经之地,因此苏联对这个地区特别重视。该地区最大的问题,就是巴勒斯坦人与犹太人、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国的关系问题。苏联在政治上和道义上支持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国家,支持它们反对美国的盟国——以色列的犹太复国主义,这是为了扩大苏联在该地区阿拉伯国家和人民中的势力和影响,削弱和排挤美国的地位,同时也利用阿以的矛盾与冲突,企图充当仲裁人,维护其民族私利。
1702985984
1702985985 由于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声望和地位,苏联开始很看重埃及。1967年,埃及在“六五战争”中严重失利,苏联乘机重新武装埃及。1955—1971年,苏联向埃及提供的军援总值超过25亿美元。在保卫埃及和防止以色列再度袭击埃及的借口下,苏联军队进驻埃及,在埃及部署导弹部队12000—15000人,派遣军事顾问4000—5000名,空军驾驶员约200名。苏联逐渐控制了埃及军队。苏联顾问被派到埃及军队营一级,甚至连一级。苏联海军在埃及取得了使用亚历山大港、塞得港的权利,苏联空军在埃及建立了多处空军基地。与此同时,苏联向埃及提供优惠贷款,双方贸易额急剧上升。1965年和1970年分别是1952年双方贸易水平的5倍和8倍,成为埃及最大的外贸伙伴。[1]1971年,苏联以武器供应为诱饵,迫使埃及签订了为期15年的《苏埃友好合作条约》。这是苏联与阿拉伯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友好条约,也是战后苏联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友好条约。但是,由于该条约不是建立在真诚愿望的基础上,而是在相互利用,所以很快便暴露出了双方的矛盾。在萨达特取代逝世的纳赛尔继任总统后,埃及的政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埃及内政(“经济自由化”)和外交(与美国接近)政策的变化,使苏联产生不满,特别是萨达特奉行的以战争迫使以色列求和,即“以战迫和”的战略,与苏联维持中东局势现状即“不战不和”的政策发生矛盾。苏联对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力量不信任,也不愿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对抗。不战不和有利于苏联在中东扩张势力。苏联由于不满萨达特的政策,便拖延武器供应,拒绝增加援助,这样,苏埃关系趋于恶化。1972年7月,埃及驱逐了苏联专家。接下来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斋月战争)中,苏联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没有支持阿拉伯人反对以色列的斗争,只在迫使以色列接受停火协定、保护埃及的第三军团免遭灭顶之灾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1974年4月,埃及宣布“武器来源多样化”,这是对苏联的又一打击。此后,埃及积极向美、英、法购买武器。1976年3月,埃及议会宣布废除《苏埃友好合作条约》,两国关系破裂。苏联在埃及的军事力量全部被驱除。
1702985986
1702985987 苏埃交恶后,苏联从中东的整个战略利益考虑,不愿再失去叙利亚。在大批苏联军事专家和技术人员被埃及赶出后,苏联把其中一部分人转移到了叙利亚。在斋月战争期间,苏联与叙利亚之间架起了空中桥梁,及时运送了叙利亚急需的武器弹药,而且在战后还向叙利亚空运了大量武器装备,使叙利亚的军事力量超过了战前。1971—1978年,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先后7次访问苏联。1980年10月,苏联与叙利亚签订了为期20年的友好合作条约。条约明确规定了两国在军事方面的合作。但叙利亚于1974年与美国复交,并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这说明苏叙之间的关系并不牢靠,更非铁板一块。
1702985988
1702985989 在苏埃关系开始冷淡之时,苏联与伊拉克的关系迅速发展。1972年,苏联与伊拉克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伊拉克政府吸收两名共产党员进入内阁。苏联还积极鼓励伊拉克把西方的石油公司国有化。但执政的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是一个具有强烈阿拉伯民族主义意识的政党,要求苏联尊重伊拉克的主权和民族尊严。斋月战争之后,中东局势的格局发生变化,加上随后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大大增强了伊拉克作为石油国家而奉行独立路线的实力与信念。伊拉克开始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谋求西方在经济建设和武器供应上的帮助,作出“武器来源多样化”的决定,以便减少对苏联的依赖。尤其是在阿拉伯问题上,苏伊双方发生了分歧,两国矛盾逐渐加深。
1702985990
1702985991 1978年底,伊朗发生了反对亲美的国王的浪潮,苏联予以支持,宣称:对苏联邻国伊朗事务的任何军事干涉,都将被视为对苏联安全利益的威胁。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苏联称赞这是“反帝的革命”,是“国际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然而,新上台的霍梅尼政权却采取反苏立场。尽管如此,伊朗对于苏联来说其重要性却大于伊拉克,这是由其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和人口所决定的,而且伊朗是苏联的邻国。苏联宣称,伊拉克是苏联在中东的一个“盟友”,负有条约义务,因此,当1980年爆发两伊战争后,苏联不愿公开得罪其中的任何一方,表示严守中立,希望双方和谈。实际上,苏联并没有积极而有力地去进行调解,而是暗中向双方输送武器,来维持某种平衡,力图操纵局势,从中渔利。[3]
1702985992
1702985993 1982年6月,以色列军队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巴嫩1/3的国土,全力围剿黎巴嫩境内的巴基斯坦游击队。苏联在这次黎巴嫩危机中虽然发表声明支持阿拉伯人,但未采取什么具体行动。9月,勃列日涅夫提出解决中东问题的六原则,中心内容是要求召开有苏、美和阿、以冲突各方(包括巴勒斯坦)参加的国际会议,在苏、美的支持下,讨论中东和平问题。苏联的目的,在于打破美国企图独揽中东和谈的局面。黎巴嫩局势的发展完全打乱了美国的计划,苏联在黎巴嫩内战后影响扩大了。
1702985994
1702985995 土耳其虽然是北约的成员国,但由于其地与苏联南部边陲接壤,苏联力图使其实行中立、采取对苏友好政策。1972年4月,苏联与土耳其签署了睦邻友好关系宣言,宣称要按照和平、友好与睦邻的原则来发展双边关系。1978年,双方又签订了关于睦邻与友好合作关系原则的政治文件。此外,还签署了关于划分黑海大陆架和扩大经济、科技合作计划的协议。苏联从技术上帮助土耳其建立工业企业和钢铁公司。两国贸易额不断上升。
1702985996
1702985997 (二)在亚洲地区的扩张
1702985998
1702985999 在亚洲,苏联扩张的重点是阿富汗、印度和越南等国。
1702986000
1702986001 阿富汗是苏联南部邻国,与苏联有2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线。长期以来,阿富汗是苏联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重要缓冲地带,也是通往中东石油产区和南下印度洋的一条走廊。苏联对阿富汗局势一直非常关心。1973年,阿富汗国王的堂兄达乌德发动政变,推翻了国王的统治。1975年12月,苏联与阿富汗签订了苏阿互不侵犯条约。由于达乌德奉行中立政策,阿苏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好变坏的过程。1978年,塔拉基和阿明等领导的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推翻了达乌德的统治,塔拉基就任总统,阿明任总理。新政府要实行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在国内大失人心。在外交上,新政权实行亲苏政策。1978年11月,阿富汗与苏联签订友好睦邻合作条约。不久,人民民主党内部发生分裂,先是塔拉基和阿明为首的“人民派”镇压以卡尔迈勒为首的“旗帜派”,卡尔迈勒本人被派到国外当大使,他的许多追随者或被逮捕,或被消灭。由于国内发生政治危机,反对派,主要是部落穆斯林武装力量逐渐控制了一半多的省份,政府军情绪波动,塔拉基要求苏联出兵援助。苏联领导层当时考虑到出兵的严重后果与代价,拒绝了他的要求。接着塔拉基与阿明之间发生了权力之争。在一次兵变后,塔拉基被投入监狱,后宣布重病暴亡。阿明夺取领导权后,疯狂镇压反对派和持不同政见者,引起苏联的抗议,阿明要求苏联大使回国。又有情报表明,阿明在外交上正在向美国靠拢。
1702986002
[ 上一页 ]  [ :1.7029859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