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86793
[37]见(俄)多勃雷宁著,肖敏等译:《信赖——多勃雷宁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1702986794
1702986795
[38]引自(俄)姆列欣著,徐葵等译:《历届外交部长的命运》,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1702986796
1702986797
[39]《苏联驻日使馆呈送外交部的日本报刊关于阿富汗事件的报道(1981年9月8日)》,沈志华总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2卷,下册。
1702986798
1702986799
[40]《雷日科夫关于苏联在阿富汗的开支给戈尔巴乔夫的报告(1988年1月8日)》,沈志华总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2卷,下册。
1702986800
1702986801
[41]《苏联驻日使馆呈送外交部的日本报刊关于阿富汗事件的报道。1981年9月8日》,沈志华总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2卷,下册。
1702986802
1702986803
[42]《苏联驻日使馆呈送外交部的日本报刊关于阿富汗事件的报道(1981年9月8日)》,沈志华总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2卷,下册。
1702986804
1702986805
[43]《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阿富汗局势的会议记录(1986年11月13日)》,沈志华总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2卷,下册。
1702986806
1702986807
1702986808
1702986809
1702986811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第五编 戈尔巴乔夫时期
1702986812
1702986813
1702986814
1702986815
1702986816
1702986817
1702986818
1702986820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63.戈尔巴乔夫缘何要对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
1702986821
1702986822
陆南泉
1702986823
1702986824
勃列日涅夫时期由于改革的停滞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停滞。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作为勃列日涅夫之后的两位领导人,在对待改革和个人品行、素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但他们有共同点:一是执政时间都很短(安德罗波夫执政14个月,任总书记时已68岁,而契尔年科执政仅13个月,任总书记时已73岁);二是都年老体弱,身患疾病;三是都没有解决勃列日涅夫时期留下的大量社会经济问题。这样,使得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已积累的大量社会经济问题,显得更加严峻。
1702986825
1702986826
我们还应看到,在年老多病的契尔年科于1985年3月10日去世时,苏联历史上出现了何等严重的创伤:从1982年11月到1985年2月(仅短短的两年零4个月),先后3个年老多病的苏联最高领导病亡,这严重地伤害了苏联人民的感情,极大地损害了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在1985年3月初,即在契尔年科逝世前几天,两次在苏联电视屏幕上播出气息奄奄、行将就木的契尔年科在别人搀扶下踉踉跄跄来到电视摄像机前面的情景,这不仅使苏联人感到厌恶,而且它还向全世界告示:苏联这个社会主义社会确实到了可称之为“极度萧条衰退时期”,也是“苏联处于衰退甚至濒死状态”的一个证明。[1]至于人们频繁地、接连不断地到红场向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告别,广大苏联人民一次又一次承受的屈辱和被折磨的沉痛情感,这对为了自身的权力可牺牲国家利益的最高领导层来说,对为了巩固斯大林苏联体制模式以达到维护最高领导层自身权力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1702986827
1702986828
但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人们要变革的思想与愿望是抵制不住的。广大苏联人民总是要设法摆脱斯大林体制模式的。
1702986829
1702986830
1702986831
1702986832
1702986833
1989年的戈尔巴乔夫。(新华社稿)
1702986834
1702986835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11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1991年12月25日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前后执政近7年。
1702986836
1702986837
戈尔巴乔夫上台面临的严峻形势
1702986838
1702986839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的苏联,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特别是国内经济形势已显得非常严峻。由于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使苏联逐步走向衰亡,后虽经安德罗波夫的努力,经济有所好转,但复杂的经济形势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在勃列日涅夫逝世后苏联从高层领导到普通群众的上上下下,都在耐心地等待变化,等待安德罗波夫有所作为。利加乔夫说:“因为我明白,国家已处在通往社会经济绝境的轨道上。应该真正地干一番事业,把国家拉到正道上去。”[2]安德罗波夫逝世后,上来了一个年老多病的契尔年科,让人们大为失望。契尔年科逝世后,苏联人民有理由期待一个年富力强的人上台执政,带领他们摆脱困境,振兴苏联。
1702986840
1702986841
到了戈尔巴乔夫上台的1985年,苏联正处于历史性的关键时期,形势已迫使新领导人作出抉择:要么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对国内外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以达到振兴苏联的目的;要么对失去生命力的斯大林——苏联体制模式,像前几任领导那样进行修修补补,继续维持现状,最后使社会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下了决不拖延改革的决心,并在后来提出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方针。戈尔巴乔夫作出了后一种选择,并且态度十分坚决。他上台后,一再反复强调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任总书记后不久召开的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戈尔巴乔夫指出:“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繁文缛节的规章制度和泛滥成灾的报表文件,工作条件变得极为复杂。摆脱这种状况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必须采取刻不容缓的强有力措施解决一揽子的管理问题。”[3]
1702986842
[
上一页 ]
[ :1.7029867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