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88598
叶利钦当上总统后便开始自行其是。他访问美国,表示要独立自主地与美国发展关系,声明俄罗斯不执行苏联政府制定的下一年的经济计划,禁止各政党和群众性的社会运动和组织在俄罗斯联邦的国家机关、团体、军队和企业中设立基层组织和进行活动。对叶利钦针对联盟中央和苏共的这些命令与决定,戈尔巴乔夫无力进行改变。为了争取叶利钦能够签署新联盟条约,戈尔巴乔夫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让步,联盟中央只保留了制定安全、外交、社会政策以及协调经济活动等权力。1991年7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关于主权国家联盟条约草案》的决议,7月23日,各共和国领导人再次在新奥加廖沃举行会晤,苏联最高苏维埃领导人、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均到会。卢基扬诺夫说,最后一次讨论关于主权国家联盟条约最后文本的会议上仍是非建设性的。有人建议从条约中删除提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主权联邦国家的内容,他们拒绝它有财产权,坚持只有一套税收系统。乌克兰代表在会谈中宣布,乌克兰将不会在9月中旬前决定自己与联盟条约的关系问题。15个加盟共和国中只有8个准备签署条约。[29]1991年8月16日苏联各大媒体也争先公布了新联盟条约文本。按照新公布的条约文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简称仍为苏联。[30]新条约规定,“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为平等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联邦制主权民主国家”,“缔约的每个共和国均为主权国家”,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保留独立决定涉及本国发展的一切问题的权利,在国际关系中苏联为一个主权国家,但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有权同外国建立直接的外交、领事和贸易关系。联盟成员国的相互关系原则是:平等、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合作互助、诚实履行根据联盟条约和共和国间协议而承担的义务。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作为主权的联邦制的民主国家,但主权共和国是第一位的,条约规定,在联盟职权范围内,联盟法律至高无上;在共和国职权范围内,共和国法律在本共和国境内至高无上。土地、矿藏、水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均为各共和国所有。联盟没有税收权,联盟的财政预算要取决于共和国提供多少,条约中没有新的宪法通过的期限,也没有确定参加者的义务。条约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后,1922年的联盟条约即同时失效。
1702988599
1702988600
1991年7月29—30日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纳扎尔巴耶夫在新奥加廖沃举行秘密会晤,戈尔巴乔夫建议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总统不是在9—10月,而是在8月20日开始签署条约。共和国的领导人同意了这一建议,因为他们明白苏联最高苏维埃和人代会不会通过这样的条约,而8月份人民代表们正在休假,是签订条约的好时机。在交换意见中戈尔巴乔夫接受了共和国领导人关于在财政预算中实行单一的税收体系的建议。戈尔巴乔夫还同意解除总理帕夫洛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内务部长普戈、国家广播电视委员会主席克拉夫琴科、副总统亚纳耶夫的职务,他们三人商定由纳扎尔巴耶夫任总理。叶利钦在谈到新奥加廖沃条约时说:“我同戈尔巴乔夫突然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我们二者的利益终于相互一致了,这些角色让我俩完全满意。戈尔巴乔夫保住他最高的职位,我则保住自己的独立。这对于我们二人而言乃是理想的决策。”[31]
1702988601
1702988602
以为万事大吉的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8月5日去克里米亚休假,计划8月19日回来,莫斯科准备好在20日的签约仪式。8月19日,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强硬派发动了政变,他们本意是挽救联盟,但政变不得人心,只坚持了三天,此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正如雷日科夫所说:“我认为政变成了标志我国改革寿终正寝的界石。改革陷于濒死状态了吗?是的,它曾进行垂死挣扎。而现在,改革不可避免地死亡了。不论是侥幸还是倒霉,这迟早会受到历史的审判。”[32]历史学家麦德维杰夫认为,“苏联的历史已经结束,1991年8月21日这一天,撕下了苏联历史的最后一页。尽管苏联在这之后又垂死挣扎了几个月,但从这一天起,俄罗斯联邦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国家已经开始了它的历史计时,尽管这个新国家此前只有一个总统——鲍里斯 · 尼古拉耶维奇 · 叶利钦。戈尔巴乔夫说的话,做的事,还有他想干的一切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33]“8 · 19”事变产生了两个直接的后果,一个是使戈尔巴乔夫离开了权力,大大加强了叶利钦的权力,很多人站到了叶利钦一边;另一个是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各种政治力量,特别是激进力量得到发展,而共产党的力量不再起作用。俄罗斯实际上已经顶替联盟中央,这让许多共和国不满,也促进了独立浪潮的发展。
1702988603
1702988604
“8 · 19”事变后,苏联国内掀起了一场独立的浪潮,各国纷纷发表独立声明,确定总统选举日期,起草宣言。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于8月20—21日宣布独立,恢复1940年以前的宪法。8月24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1702988605
1702988606
8月24日,乌克兰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宣布乌克兰是独立的民主的国家,从这一时刻起,在乌克兰领土内只有共和国法律机关通过的宪法、法律、法令有效。将于1991年12月1日就批准乌克兰独立的文件在共和国举行全民公决。
1702988607
1702988608
8月27日,白俄罗斯和摩尔达维亚宣布独立,30日阿塞拜疆宣布独立,31日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斯坦宣布独立,9月9日塔吉克斯坦宣布独立,9月23日亚美尼亚宣布独立,10月27日土库曼斯坦宣布独立。在别洛韦日协定签订前只有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没有宣布独立。
1702988609
1702988610
叶利钦决定抛弃联盟,苏联解体
1702988611
1702988612
尽管“8 · 19”事变后许多国家宣布独立,但只要俄罗斯联邦不独立,中亚国家也不会独立,就算不能保持原来的大苏联,保持小苏联还是有可能的,关键是叶利钦的态度。戈尔巴乔夫仍在为保持联盟进行着最后的努力,为了争取俄罗斯的支持,戈尔巴乔夫不断向叶利钦让步。1991年8月事件后,叶利钦等人认为应该先签署经济联盟条约,这比签署政治协议简便易行。因此在1991年9月至10月初做的主要是这一工作。该工作由亚夫林斯基具体负责,亚夫林斯基认为主要任务是加强主权国家的团结,以建立共同的市场经济,以利于克服经济危机,他强调加入经济联盟并不一定以签署主权国家政治联盟条约为条件。
1702988613
1702988614
经济共同体协定草拟的工作进展顺利,到10月初已经基本完成草案,10月12日在阿拉木图敲定所有条款,10月18日在克里姆林宫有8国签署“主权国家经济共同体协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摩尔达维亚缺席,乌克兰派来的是没有被授权的代表。《协定》由十二章59条组成,从苏联已经被破坏这一事实出发,建议分割国家的财产,取消统一的中央银行,允许各共和国有自己的货币,为了使这一协议得以实施,还需再签署20项具体经济领域的补充协议,而这需要至少4个月的时间。戈尔巴乔夫并不想止步于经济共同体协定,他也在加紧拟定新政治联盟条约的工作。但这一进程不断遭到叶利钦等人独立行事的阻挠。10月28日,叶利钦在俄罗斯第五届人代会上表示要独立行事,11月2日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进行了一次谈话,戈尔巴乔夫对叶利钦说:“让我们按男人的方式谈谈。你改变了政策,从所有谈妥的协议后退了。既然这样,国务委员会、经济协议都失去了意义。既然你想把缰绳抓在自己一个人手里,我提出辞职。我将不参加。我要告诉所有人:看看,朋友们,15个共和国的领导人,我把你们引向独立,现在你们好像不再需要联盟了,那么你们好自为之吧,用不着我了。”叶利钦竭力争辩说自己并没有打算改变政策。[34]11月4日又召开了国务委员会会议,8个共和国的总统和乌克兰与亚美尼亚的总理参加,戈尔巴乔夫说准备联盟条约进展困难,他希望各国领导人理智和负责任地行事,尽快签署联盟条约,挽救联盟的命运,并没有得到积极响应。戈尔巴乔夫的话讲到一半时叶利钦才到会,也没有表态。纳扎尔巴耶夫说:“我们已经原则上表示了支持,现在需要讨论具体细节……应该一起走向市场经济,如果我们是在经济协议的框架下行事,我没有问题。如果不是,则是另一码事。”[35]戈尔巴乔夫努力促使新的联盟条约早日签署,11月5日向苏联国务委员会成员分发了主权国家联盟条约草案,未来的联盟定名为主权国家的联盟(ccr)——具有全权、自愿参加的民主国家的联盟。
1702988615
1702988616
11月14日,在新奥加廖沃召开了国务委员会会议,讨论新联盟条约草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领导人参加,戈尔巴乔夫表示不能允许联盟解体,但叶利钦马上说舒什克维奇反对统一国家的形式。于是,这些领导人首先讨论联盟的形式。纳扎尔巴耶夫认为:“应该确定,今天集中到这里的人,至少也应该建立一个有统一的军队、领土和边界的政治联盟的愿望。”戈尔巴乔夫坚持应该有统一的国家,舒什克维奇说“这个邦联国家应该有统一的军队”。叶利钦补充说还应该有统一的交通、空间和生态。戈尔巴乔夫则说:“如果没有有效的国家机构,为什么需要总统和议会?如果你们这么决定,我就离开。”叶利钦说他太情绪化。最后叶利钦向记者表示达成了协议,建立的联盟将是民主的邦联国家。[36]所有领导人都说会有联盟,会议确定1991年11月25日草签。
1702988617
1702988618
11月25日在新奥加廖沃举行的国务委员会会议上,提交签署的主权国家联盟条约[37]实际上满足了叶利钦的要求。条约规定:联盟的每个参加者都是主权国家,主权国家联盟为邦联制民主国家,在协议参加国自愿赋予它的权限内行使权力。参加联盟的各国有独立决定自身发展一切问题的权利,独立决定自己的民族一国家和行政结构、国家体制、权力机构和管理体制。在国际关系中,主权国家联盟是“主权国家、国际法的主体—苏联的继承国”。联盟拥有一支集中统一的武装力量,条约参加国有权建立自己的军队。[38]戈尔巴乔夫要求与会者草签条约,没料到叶利钦又变卦了,“戈尔巴乔夫关于草签的声明迫使各共和国领导人对条约内容进行根本修改,主要是使剩余的权力从中央向各共和国转移。苏联总统起初跟与会者好言相商,后来就变得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激动。不管他说什么,就是没有人听。各共和国领袖执拗地要求中央授予更大的独立权,已尝到自由甜头的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真是软硬不吃,使戈尔巴乔夫无能为力。每当戈尔巴乔夫试图坚持自己的某个提法时,我们就异口同声地否定他的提法”。[39]叶利钦的精彩描述反映了当时戈尔巴乔夫的困境,也说明起决定作用的是叶利钦。叶利钦把戈尔巴乔夫保留联盟国家的努力看成是“拯救戈尔巴乔夫的联盟”。
1702988619
1702988620
俄罗斯代表团建议再次回到新联盟条约,取消“邦联制的民主国家”,而用“独立国家的邦联”,声称俄罗斯最高苏维埃还没准备好批准先前达成的方案。此外,叶利钦宣布,签署“没有乌克兰的条约,是无益的事”,他建议要“等乌克兰”,而在12月1日前乌克兰不会举行全民公决。[40]这次会议达成折中的协议,条约将送交各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审议,征得它们赞同后,再由各共和国首脑和苏联总统正式签署。但是,叶利钦实际上并不想签署任何有戈尔巴乔夫政治地位的条约,11月28日,叶利钦签署《关于改组俄罗斯联邦中央国家管理机关》的命令,使存在了超过70年的联盟的部和局都转归俄罗斯联邦管辖。实际上叶利钦早就决意埋葬苏联,在戈尔巴乔夫努力保留联盟时,叶利钦却在努力把联盟的机构变成俄罗斯联邦的机构。
1702988621
1702988622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全民公决的结果是赞成乌克兰独立,克拉夫丘克当选为乌克兰首任总统,12月3日叶利钦率先承认了乌克兰的独立。12月7日叶利钦率领一班人马,撇开戈尔巴乔夫来到白俄罗斯,与克拉夫丘克、舒什克维奇会晤,决定了苏联和戈尔巴乔夫命运,为苏联的解体进程画上了句号。
1702988623
1702988624
叶利钦回忆道:“别洛韦日会谈是秘密进行的,为此甚至动用了特种部队来保卫整个官邸……会议的紧张程度随着分针的移动不断增强。我方参与文件起草工作的有布尔布利斯、沙赫赖、盖达尔、科济列夫和伊柳辛。我们在新的别洛韦日条约的构想和提法上下了很大工夫。显然我们必须当场签署所有这些协议,不能再耽搁了。”[41]曾参与起草别洛韦日协定的沙赫赖认为,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的全民公决为这一解体进程画上了句号,“起先鲍里斯 · 叶利钦和斯塔尼斯拉夫 · 舒什克维奇还希望说服列奥尼德 · 克拉夫丘克以某种形式保留联盟……然而乌克兰总统甚至不愿听到‘联盟’这个词,最后找到了‘联合体’这一形式作为各国在同一个经济、政治和军事空间共存的方式”。[42]
1702988625
1702988626
这种说法并不能推卸叶利钦的责任。如果俄罗斯不选择独立之路,苏联不会彻底解体,没有任何一个加盟共和国苏联都可能存在,但是没有了俄罗斯,苏联便不可能存在了。正如美国俄罗斯问题专家所说:“恰恰俄罗斯的利益和民族主义在苏联解体中扮演了主要角色。”[43]雷日科夫在谈到叶利钦的作用时也说:“为了攫取国家最高权力,他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他用自己的行动千方百计鼓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乌克兰的以及其他共和国的民族主义行动,以此作为同国家中央政权斗争的政治杠杆。一旦作出最重要决定的关头来临,他就毫不犹豫地跑到别洛韦日森林去有意识地展开了搞垮国家的行动。”[44]
1702988627
1702988628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个斯拉夫国家的领导人发表声明,并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停止存在,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结束了。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没有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在阿拉木图签署协定,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通知戈尔巴乔夫苏联总统的设置被取消。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的苏联国旗被俄罗斯联邦的三色旗所取代,苏联从世界地图上消失了。
1702988629
1702988630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在改革之初没有注意到民族问题,没有及时革新联盟,使苏联长期积累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他过早推行以民主化、公开性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化,为地方分离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尽管他后来竭力保住联盟,不惜作出巨大让步,但因为地方势力坐大,不与之配合,戈尔巴乔夫难达目标。在苏联解体的最后时刻,起决定性作用的当然是叶利钦。在改革方向上叶利钦早已放弃了社会主义目标,政策难与戈尔巴乔夫一致,他凭借民众的支持和平息“8 · 19”事变有功,夺取了联盟的许多权力,可他仍不满足,最后决意抛开联盟。苏联正是被叶利钦等人不顾民意埋葬的,其形式类似于一场政变。
1702988631
1702988632
[1](苏)米 · 谢 · 戈尔巴乔夫,岑鼎山等译:《改革与新思维》,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1702988633
1702988634
[2]沈志华总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702988635
1702988636
[3](俄)米 · 谢 · 戈尔巴乔夫著,徐葵等译:《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702988637
1702988638
[4](俄)米 · 谢 · 戈尔巴乔夫著,徐葵等译:《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
1702988639
1702988640
[5](哈)努 · 纳扎尔巴耶夫著,陆兵、王沛译:《时代、命运、个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02988641
1702988642
[6](俄)安德烈 · 格拉乔夫著,述锼译:《戈尔巴乔夫之谜》,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702988643
1702988644
[7](俄)尼 · 伊 · 雷日科夫著,徐昌翰译:《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1702988645
1702988646
[8](俄)米 · 谢 · 戈尔巴乔夫著,徐葵等译:《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
1702988647
[
上一页 ]
[ :1.7029885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