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88713e+09
1702988713 [41](俄)鲍里斯 · 叶利钦著,李垂发等译:《总统笔记》。
1702988714
1702988715 [42]沙赫赖:《苏联解体的谎言与事实》,载杨新宇、谢尔盖 · 沙赫赖、阿利克 · 哈比布林:《变动中的法与宪法》,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1702988716
1702988717 [43](美)尼古拉 · 梁赞诺夫斯基、马克 · 斯坦伯格著,杨烨等译:《俄罗斯史》(第7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02988718
1702988719 [44](俄)尼 · 伊 · 雷日科夫著,徐昌翰译:《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
1702988720
1702988721
1702988722
1702988723
1702988724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702975883]
1702988725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74.苏联人为何“不珍惜”苏联?
1702988726
1702988727 黄立茀
1702988728
1702988729 1991年底,苏联在历史的瞬间剧变:俄罗斯终结社会主义,折回世纪初抛弃的资本主义。苏联剧变的原因何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俄罗斯科学院一位著名的院士曾充满愧疚和负罪感地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岂非咄咄怪事?
1702988730
1702988731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业国:1913年,农民占社会人口66.7%,80%的人口是不识字的文盲,工人阶级比地主、资产阶级、商人和富农还少[1]。苏联在70年间使这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7年,农民降到占人口12%;苏联不仅摘掉文盲国家的帽子,而且70%[2]以上的居民达到高等和中等教育水平,居民每万人中拥有大学生数量已跻身于世界四强。苏联因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与美国争霸的世界第二超级大国。连苏联的对手丘吉尔,都不得不承认斯大林时期苏维埃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当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3]。总之,在苏维埃的年代里,国家给了人民知识,还有国家的强大与荣耀……但是,1991年,在需要人们起来捍卫苏联的最后关头,虽然多数人在全民公决时表态保留苏联,却没有付诸任何实际行动。这是为什么?莫非是苏联人“忘恩负义”吗?
1702988732
1702988733 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让我们循着革命导师的这个论断,走进苏联利益分配的视野,尝试着寻找苏联人“不珍惜”苏联的答案。
1702988734
1702988735 实现共产主义“无阶级社会”的努力
1702988736
1702988737 苏联共产党高举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站在被剥削和被压迫阶级的立场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公平”理念——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体劳动之间的差别;还提出了体现这种理念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阶级、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
1702988738
1702988739 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需要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列宁以后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却在苏联与发达国家生产力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按照“俄国化”的共产主义理论建设“无阶级社会”。
1702988740
1702988741 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权实施了4次经济战略飞跃,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第一次,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1917年—1920年代末,通过大企业国有化、土地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彻底消灭了剥削阶级和私有农民阶级。第二次,建立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在20年代至40年代初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实现了工业化,使占俄国35%以上的农民和城市居民进入国有企业,成为工人与职员。第三次,“赶超美国”。在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赫鲁晓夫头脑发热,提出了“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的目标,大幅度增加对工业投资,工人继续增加;同时为了在农业中增加国有制比例,将大批集体农庄转为国营农场,大批集体农民实现了向国有农场、城市工人、职员和学生队伍的社会转移。[5]第四次,经济向集约化转型。勃列日涅夫时期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苏联经济从粗放型向提高质量的集约化转型。为此,在60年代中至80年代中大量培养知识分子,使知识分子取代工人群体,成为苏联社会中增长最迅速的阶层,拉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动:80年代中期,在国有单位就业的工人和知识分子、职员上升至占人口88.5%,[6]在集体所有制工作的集体农庄农民只占人口11.5%。苏联社会结构趋向单一化,苏联仿佛离无阶级的社会越来越近。
1702988742
1702988743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无阶级社会的蓝图,苏联还不懈地进行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的努力: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五次提高最低工资,提高国营农场职工和集体农庄庄员的工资,使工农之间、体脑劳动之间、高低收入之间收入的差距缩小。
1702988744
1702988745 1940年,苏联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平均工资是工人的2.15倍,1985年降为1.10倍。[7]1970年,国营农场职工相当于工业职工月平均工资近83%,1985年提高到91%。[8]集体农庄农民按家庭成员实际收入与工人、职员逐步接近,1960年是70%,1986年提高到92%。[9]职工月平均10%最高工资与10%最低工资差距逐步缩小:1956年是8倍,而1979年降低到4倍。[10]
1702988746
1702988747 总之,苏联经过70年建设无阶级社会的努力,社会结构日趋同质化;经过消灭三大差别的努力,三大差别逐步缩小。1977年苏联宪法骄傲地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在“通往共产主义道路上……”[11]
1702988748
1702988749 升迁路上的“不公平”与积怨
1702988750
1702988751 苏联追求和实现的“公平”出现了悖论。它在追求劳动者内部各阶层收入数量“公平”的同时,制造了另一种“不公平”。
1702988752
1702988753 这种不公平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看看国家怎样调控社会流动,分配社会资源。
1702988754
1702988755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为了由国家集中调动劳动资源支持工业化,建立了中央集中的劳动资源分配体制——由国家劳动机关一统天下,而没有非国有单位或社会机构调控社会的流动。
1702988756
1702988757 在这种体制下,无论招工、招生、大学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分配,还是提级、提职、提职称等各种方式的社会流动,均由国家机关规定指令性计划、指标与程序,并且实施全程由国家机关进行监督——苏联只开辟了一条行政命令式的社会流动和上升渠道。
1702988758
1702988759 单一行政命令式社会流动渠道,保持了劳动力的稳定供给和分配,为苏联工业化和经济战略实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社会流动的单一和统一,引发了诸多矛盾:社会流动的启动和出发点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人们的愿望、兴趣只能纳入国家战略的框架和指标内才能实现,产生了社会流动单一驱动力与人们多样化的愿望、兴趣和抱负的矛盾;国家统一规定晋升指标,产生了有限的晋升数量与迅速增长的晋升需求的矛盾;由国家统一规定工资标准,加之趋向均等的工资政策,产生了平均的工资数额与才能出众者期望得到更多社会资源的矛盾,以及平均的工资数额与具有远大抱负和超常能力的社会精英向往超常支配社会资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苏维埃政权处于资本主义包围的孤岛中,人们能够理解和支持压抑个人愿望,行政命令式集中调配社会资源建设和巩固国家。但是二战以后,苏维埃政权已经巩固强大,国家已经有条件给予个人职业发展的空间,但是苏联未适时改革,国家仍然以行政分配规制人们多样化的愿望、能力和抱负,这对于千差万别的人而言是不公平的;何况,苏联国家实际上是由少数执掌权力的领导干部来代表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六七十年代以后部分领导干部形成利益集团和特权阶层,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由他们集中分配社会资源,对于人民而言,更是一种不公平。
1702988760
1702988761 苏联社会流动渠道的单一,使社会流动渠道狭窄;此外,由于国家严格控制晋升指标,使社会上升迁道路特别拥挤、漫长。人们需要长久地排队,等待晋升,发展的愿望受到压抑,滋生了不满情绪。由于国家将高级技工控制在全体工人1%—4%,青年工人进工厂后提级要等5—10年;[12]80年代,工人对自己生活不满意占1/2以上。[13]1960—1980年,知识分子增加2.87倍以上,而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一直停滞在千分之一;拥有副博士学位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1.1%—1.4%。[14]在苏联,拥有博士学位才有资格当教授,拥有副博士学位才有资格当副教授。高级职称指标奇缺,获得高级学位和高级职务的长久等待,使青年科学工作者对工作丧失兴趣,感觉是“囚禁”在工作岗位上。[15]如果科学工作者的工资在社会上处于高水平,或许由于物质上的相对满足和在社会上有比较优越感,而缓解对学位学衔制度的不满。但是从1960年代末期开始,科学部门和国民教育与文化部门的平均工资在各个经济部门的排序陡降:从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时期到1982年,科学和科学服务部门的工资从在12个经济部门排序中列第一位,降到第11位,列倒数第二位;国民教育与文化部门的工资从排第6位降到第9位。[16]由于知识分子晋升慢,加之工资额不高,80年代,知识分子对自己生活很不满意、不完全满意、不满意占2/3以上。[17]
1702988762
[ 上一页 ]  [ :1.7029887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