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88927e+09
1702988927 这里,为了更清醒地认识这些干部对改革持消极态度的原因,要进一步分析这些干部的特点。在旧体制的长期培养下,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惰性的干部。这些人习惯于机械地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履行公事,用行政命令领导经济。他们害怕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要改变工作方法,对这些人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再从管理素质来说,具有积极的经济思维方法的领导干部只占1/4。
1702988928
1702988929 (3)阻力来自一部分企业领导人
1702988930
1702988931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一直把企业领导人视为最支持改革的一个阶层。当时企业领导人要求扩权,反对上级对企业的种种限制。但一旦进行根本性改革,企业要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大大扩大企业权限,使一部分企业领导人变得害怕起来,感到风险大,责任大,不希望进行大的改革。另外,还应看到,在企业这一级还有一个实际问题,即有不少企业经营条件不好,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要自负盈亏在短期内不可能做到,这些企业领导人更害怕大的改革。
1702988932
1702988933 1987年5月25日,苏联《真理报》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摘登了来自各阶层人士给苏共中央和戈尔巴乔夫的信。不少信中揭露了基层企业领导人抵制改革的做法:
1702988934
1702988935 一是把改革停留在口头上,等待,观望,有时用时髦的口号掩护自己,改革在企业处于空转状态,结果使企业失去宝贵的时间;
1702988936
1702988937 二是对中央有关改革决议的态度是:“他们说得容易,他在那里说,我得在这里和工人一起干”;
1702988938
1702988939 三是对基层企业的民主选举,借口目前只是搞试验而显得毫无热情,搞选举也是往往流于形式,有时变成一场闹剧;
1702988940
1702988941 ……
1702988942
1702988943 (4)阻力来自一部分劳动群众
1702988944
1702988945 苏联报刊摘登的一位读者来信说:“人民没有把党所开始进行的改革当成自己的切身事业,没有为实施改革承担责任。许多人对党的号召无动于衷,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气氛。”[8]《旗帜》杂志主编Г.巴格拉诺夫指出:人民是赞成改革的,然而不少人在等待着看看改革能取得什么结果。在苏联产生上述情况,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1702988946
1702988947 一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涉及千百万人的切身利益,涉及整个社会。但人们还没有很好地弄清楚已开始的改革的实质和意义,特别不清楚改革后自己在利益、社会地位方面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所以很多人持观望态度。
1702988948
1702988949 二是苏联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者已习惯于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分配,习惯于在劳动中懒懒散散,不愿受劳动纪律的约束。改革必然要求改变上述情况,而这些人并不想很快改变原来的习惯。
1702988950
1702988951 三是因为苏联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虽然赶不上发达的西方国家,但可以说过着较为舒适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因此,人们不太想为多挣几个卢布而紧张地劳动,加上多挣了钱,也买不到自己需要的高质量商品。这样,也造成一些人对改革持消极态度。
1702988952
1702988953 四是由于人们还没有从头几年的改革中获得明显的实惠。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它大大影响广大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虽然一再强调要改善食品供应和住房条件,但进展缓慢。特别是食品供应仍令人失望,日用品供应也有很多短缺。总之,由于不少人对进行的根本性改革尚缺乏思想准备和充分的认识,因此,对改革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根据当时戈尔巴乔夫谈及人民对改革持不同态度的各种材料,有人加以归纳,大致有以下8种态度:
1702988954
1702988955 第一种态度是理解、拥护改革并“热情地投入工作”。
1702988956
1702988957 第二种态度是理解、拥护改革,但不主张“转得太急”。
1702988958
1702988959 第三种态度是“赞成改革,愿意参加改革”,但是“从纯消费的观点看待改革”.“用眼前的好处衡量改革”。
1702988960
1702988961 第四种态度是赞成改革,但“不知如何以新的方式工作”。
1702988962
1702988963 第五种态度是,“支持新办法”,但却认为“搞改革的不应该是他们,而是上面的某个地方,是另一些人,即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经济机关,其他部门,协作企业,相邻的车间、畜牧场或者建筑工地。简而言之,是所有的人,唯独没有他们自己”。
1702988964
1702988965 第六种态度是公开反对改革,并真心认为彻底改革是向资本主义倒退。
1702988966
1702988967 第七种态度是“清楚地了解什么是改革”,“知道后果如何”,但却“不接受改革”。
1702988968
1702988969 第八种态度是“等待和观望”,甚至不相信改革能取得成功。
1702988970
1702988971 阿巴尔金认为,一部分群众对改革的消极态度,对改革是十分不利的。但要改变这种情况也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需要有个过程;另外改变消费结构和消费政策,使劳动者在消费方面有新的追求和刺激,不断地缩减社会消费基金,扩大付费范围等,这是更为复杂和要担风险的事。
1702988972
1702988973 (5)来自“左”的、僵化的理论和思想方面的阻力
1702988974
1702988975 在改革过程中,戈尔巴乔夫一直在大力宣传新政治思维,要求人们改变旧观念、旧意识、旧习惯,并一再强调要抛弃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和唯意志论的遗产。应该说,改革的头几年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的进展。阿甘别吉扬认为,当时“精神领域的改革正以超越的速度发展着”。这个说法是符合当时苏联情况的。但这远不能说,经过头几年的斗争,已经克服了“左”的教条主义理论。应该看到,对苏联来说,教条主义理论、旧的观念和意识形态,一直是阻碍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还在处处、时时地起作用。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雅科夫列夫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改革已经两年多了,希望对社会上正在进行的过程和新观点的性质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理解。然而,处在进步最前哨的社会科学有时却是保守主义的前哨和教条主义的保护者。他批评理论工作者落后于改革实践。[9]由于教条主义和旧的观念的严重存在,一直有不少人对苏联几十年来第一次出现的思想观念上的社会主义多元论,毫无准备,很不习惯。戈尔巴乔夫对这些人作了以下描述:“直到现在,我们还听到和读到我们的某些正人君子的严厉指责。有这样一个迂腐的‘正人君子’,一边走一边用手指着两旁说,这里乱七八糟,那里不成体统,这里不足,那里不够。当有人开始做一件有益的,但不寻常的事时,这位假社会主义者就大喊大叫:你们破坏社会主义基础!这也是改革中的一种实际情况。我们不得不同这些为‘纯洁的’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斗士们进行耐心地争论,他们把社会主义抽象地理想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尘不染的’,我们不得不证明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事。”[10]
1702988976
[ 上一页 ]  [ :1.7029889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