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88998e+09
1702988998
1702988999 第二,从那几年的苏联经济发展现实来看,加速战略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政策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由于加速的重点仍放在重工业,结果是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更加失调,经济更加不合理,从而使整个经济增长速度上不去。
1702989000
1702989001 第三,加速战略的直接后果是,使消费品市场更加紧张,基本消费品在苏联市场上出现的是全面短缺,加上价格上涨,卢布贬值的情况下,只要有点风吹草动,就引起抢购风潮。这种经济状况,使广大群众感不到经济改革带来的实惠,从而对改革持消极态度,逐步失去信心,这又成为推进改革的一大困难。苏联一些学者在总结戈尔巴乔夫头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普遍认为,没有把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与经济改革两者有机地衔接起来,而是实行加速战略,这是一大失误,并认为,在结构政策方面,戈尔巴乔夫已输掉了第一个回合。
1702989002
1702989003 (二)经济体制改革未从农业开始,影响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1702989004
1702989005 根据苏联经济严重畸形的特点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改革头几年,应把重点放在解决农业问题上。但戈尔巴乔夫并没有这样做。苏联农业问题的严重性表现在:
1702989006
1702989007 第一,长期以来,由于政策上的失误,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尽管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对农业投资大幅度增加,但因农业体制的问题,并没有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
1702989008
1702989009 第二,苏联在农业管理方面,一直忽视集体所有制的特点,从而不能使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对农业生产所起的消极作用要比工业部门大得多,因此,改变农业管理体制显得更为迫切。
1702989010
1702989011 第三,市场供应紧张是苏联长期存在的一个尖锐问题。市场问题中,主要是消费品供应问题,而消费品中最为突出的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问题。居民对食品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日益严重。据估计,未能得到满足的食品要求近500亿卢布,这相当于全苏食品产量的1/3。苏联通过国营和合作社商业销售的食品有1/6是进口的。解决食品问题,消除它的尖锐性,也就会使社会矛盾的尖锐状况消除70%—80%。
1702989012
1702989013 第四,苏联要调整严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加速轻工业的发展,尽快地增加消费品的供应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农业的状况。苏联轻工业原料的2/3和食品工业原料的80%来自农业。
1702989014
1702989015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虽然一再提及农业和食品问题,但问题在于,一是没有狠抓和实抓,口头讲得多;二是根本没有意识到,根据苏联当时经济情况特别是市场供应情况,经济改革先从农业开始的必要性。只是在1989年苏共中央三月全会才作出了农业改革的决定。时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的阿巴尔金认为,农业改革晚了4年。农业改革的滞后,给苏联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后果是十分明显的。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年均增产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四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430万吨,另外,肉、糖、黄油、土豆和水果等进口量日益增加。由于农业改革没有先走一步,因而市场紧张等一系列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也难以解决,挫伤了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改革的反对者也利用这一点,使大家厌烦改革。在苏共二十八大上,农业问题也成为不少代表严厉批评的对象,批评戈尔巴乔夫不重视农业。可见,农业问题的尖锐性、急迫性,在苏联一直没有缓解。
1702989016
1702989017 农业改革滞后,是苏联经济改革中的一大失误,后来为苏联许多人士所共识。所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应先从农业着手改革,这并不是要求搬用中国的做法,而是在客观上确有其必要性。
1702989018
1702989019 (三)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没有注意解决“四个结合”问题
1702989020
1702989021 第一,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相结合问题。经济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则又可支持和推动改革,这两者必须妥善地结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使经济严重恶化,这必然影响经济改革的进行。
1702989022
1702989023 第二,改革中人民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既没有给人民带来近期的利益,也没有使人民看到美好的未来,在此情况下,使人民对改革逐步失去信心。
1702989024
1702989025 第三,改革的迫切性与长期性相结合的问题。由于苏联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人们十分容易看到改革的迫切性,但不少国家改革历史证明,改革的困难与复杂性要比原来想象的大得多,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使改革稳步前进,像苏联这样的大国,旧体制有70多年的历史,如果在改革过程中只看到改革的迫切性而忽视其长期性,容易出现失误,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改革纲领。
1702989026
1702989027 第四,微观与宏观改革措施相结合问题。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没有使微观与宏观改革措施衔接起来。微观搞活了,宏观调控措施又跟不上,出现宏观失控。在企业经营机制改革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刺激生产的机制十分弱;另一方面刺激分配的机制的作用却加强。最后的结果是,生产没有发展,而货币工资却大大增加,加剧了通货膨胀,助长了企业小集团利益的膨胀。
1702989028
1702989029 出现的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宏观调控措施不恰当,难以使微观搞活,像国家订货一度成了变相的指令性指标,这又卡死了企业。
1702989030
1702989031 (四)政治体制改革从失控到迷失方向,使它对经济体制改革起不到促进作用
1702989032
1702989033 到了1988年,戈尔巴乔夫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政治体制,下决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一思路并没有错,问题是如何进行,如何能使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互相推动。可是,苏联1988年以后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又搞得过激,一下子铺得太宽。结果是旧的政治体制被摧毁,新的又未运转起来,人们的思想倒被搞乱了。这样,正如戈尔巴乔夫自己说的:苏联这艘船成了无锚之舟。它飘落摇曳,大家也随着摇晃。政治体制改革过激产生的主要问题有:
1702989034
1702989035 第一,推行“民主化”无度,“公开性”无边,结果是,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无政府状态,中央控制不了地方,法律约束不了行动,劳动纪律松弛,在推行各项政策时,往往出现令不行禁不止的局面。改革失去了稳定的环境,难以做到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的有机结合。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改革。
1702989036
1702989037 第二,在实行党政分开的过程中,由于行动过快,缺乏周密安排,形成了权力真空。在实行党政分开的政治体制方针后,戈尔巴乔夫提出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同时还大大精简政府行政机关和裁减人员。苏联政府原有51个部,后减为28个部。这样一来,政府的权力大大削弱了,政府十分软弱。最后使经济、经济改革等重大问题,处于“三不管”的局面:党无权管,最高苏维埃无力管,政府无法管。
1702989038
1702989039 第三,在对待干部问题上出现了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推行改革政策时,适当地调整干部是必要的,但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干部调整过多,过于频繁。仅1988年一年,被撤换的各级领导干部达13000多人,其中部长级的60多人,共和国、州委一级的达30%—40%。苏联部长会议成员几乎全部撤换。二是1987年召开的苏共中央一月全会,集中讨论了干部问题,目的是消除改革来自干部方面的阻力,但把干部的责任提得十分尖锐,使一部分干部精神很紧张,使他们不能以积极态度来对待各项决议。三是在党的威信下降、党的权力削弱的情况下,有相当多的党的干部,无心工作,更多地考虑自己未来的前途。另外,又看到当时东欧国家政局剧变后党的干部受到冲击,面临失业威胁,更对自己的前途增加忧虑。这些因素,也严重影响着苏联经济改革的顺利发展。
1702989040
1702989041 第四,1988年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后,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政治形势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处于失控状态,被牵着鼻子走,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花在处理不断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上。1988年一年,就开了八次中央全会,两次人民代表大会,两次最高苏维埃会议。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集中精力来抓经济和经济改革问题。另外,在批判旧的政治体制时,又过多地纠缠历史旧账,强调不留历史“空白点”,引发出一场又一场的大争论,在争论中,又缺乏正确引导,从而出现了对历史否定过头、人们思想混乱、党的威信急剧下降,最后导致苏共垮台,使改革失去了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对出现的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尖锐性又估计不足。这些情况,对苏联解体都起了作用。
1702989042
1702989043 (五)戈尔巴乔夫把政治领域中实行的妥协策略,运用到经济体制改革中,导致经济改革踏步不前
1702989044
1702989045 从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的情况看,他的政治策略是一种明显的妥协策略。他利用一个极端来削弱另一个极端。在苏共二十八大上,无论苏共纲领,还是他的政治报告,一方面尽量吸取激进派的观点,另一方面又吸收传统派的观点,从而保证以他为代表的主流派的纲领和主张得以通过。戈尔巴乔夫还善于使自己的今天与自己的昨天、明天妥协,即善于不断变化。他在政治领域中采用的妥协策略,在苏联存在各种政治势力、各种思想和流派的情况下,在社会严重动荡的情况下,对稳住他的领导地位,无疑是有用的。但是,这种妥协策略,运用到经济体制改革中来,就会带来十分有害的作用。
1702989046
1702989047 第一,要使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正确的改革方针、方案和措施,一旦以决议的方式确定下来之后,就必须坚决地执行,不能因受到各种阻力而摇摇摆摆。这样会使改革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往往使改革半途而废。妥协策略的一个重要弱点是政策多变。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这类事例甚多。如1987年通过的企业法规定,劳动集体是企业的全权主人,为此,企业要实行自治,企业领导人要选举产生,但因执行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不久就取消了自治制度和选举制度。又如,为了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发展商品货币关系,规定要尽快改革价格制度。但由于遇到阻力而一拖再拖。为此,雷日科夫在苏共二十八大的工作汇报中指出:“不管选择价格形成中的哪种方案,不进行价格改革就无法形成市场的道路。要是像1988年那样,表现出不坚决,再次把这样异常复杂但却是客观上必要的任务推迟‘以后’去完成,这将是最大的错误。”妥协策略的软弱性还在改革方法上体现出来。按苏联原来的计划,1988年提出零售价格改革若干方案,1989年第一季度进行全民讨论。这次进行零售价格改革时,甚至有人主张全民表决。在苏联70多年传统体制下生活的人,他们大多数人的心态是:“多挣钱、少干活、不涨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全民表决来决定改革零售价格问题,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 上一页 ]  [ :1.7029889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