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89963
社会主义的宗旨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与水平,外交应该服从和服务于这一宗旨与原则,苏联却没有这样做。由于苏联对外战略的大目标是取代资本主义,苏联要当世界革命的中心和助力,它长期把发展重工业、加强军事力量放在了首要的、突出的地位,保持以行政命令方法(指令性的计划经济)领导经济的这一动员型经济体制,因为这种体制最适合备战的需要。当经济军事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一个有实力的利益集团后,他们又影响着对外政策和国内发展战略的制定。苏联的对外战略、国内经济发展战略和军事战略交互作用,决定着苏联社会的发展方向。
1702989964
1702989965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来说,为了战胜世界资本主义,首先必须努力赶超资本主义国家,在人民生活、科学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文明,使社会主义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制度。在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列宁正是据此制定苏联国内发展战略的: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吸取资本主义一切积极的成果,积极扩大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流;努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世界发展进程。但是,从斯大林开始,苏联便把国家发展的经济战略目标实物化为钢、铁、煤、石油、电力等几项指标,赶超资本主义变成了军备赶超。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化时期形成的以军事赶超为核心的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在这一战略指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始终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了苏共不可动摇的总路线,军事工业是发展的核心,“重军抑民”、“国防优先”是其基本原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战略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世界在变化,以军事赶超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模式与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人民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战略则不合时宜,与历史发展潮流相背,也违背了人民的愿望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苏联取得了在这方面赶超美国的成果,成了世界军事超级大国,但并没有因此增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竞赛中的优势,反而暴露出了劣势,成为苏联共产党、苏联式社会主义被人民所抛弃的重要原因。
1702989966
1702989967
苏联没有不顾自己国家的存亡去发动世界革命,但在确定国家的发展目标时,始终不忘推进世界革命这一大目标,在斯大林的意识中,加强军队建设和发展国防力量,既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对苏联的武装干涉,也为了推进世界革命,如他所说:“当我们周围的国家里发生纠纷的时候,我们的军队问题,我们军队的实力问题和它的战斗准备问题就一定会成为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我们的旗帜依然是和平的旗帜。但是,如果战争一旦爆发,我们就不应该坐着不动。我们必须行动,但我们是最后行动。我们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把决定性的砝码,把能够举足轻重的砝码放在天平盘上。”[11]“红军不是狭义的民族的军队,它是国际无产阶级的军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队。红军保卫苏联免遭帝国主义侵略,保卫国际无产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这一军队的祖国……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在某些条件下能够指望得到以红军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苏维埃联盟的武装帮助。”[12]直到戈尔巴乔夫之前,苏联领导人坚持的实际上就是这一战略思想。苏联的战略目标决定了它必然把发展国防力量放在重要地位,保持着强大的军队。苏联的军队建设走的是一条裁了扩、扩了裁的道路,在和平时期保持着并无多大必要的庞大军队:国内战争结束后,在列宁领导下的苏联很快过渡到和平时期,军队人数锐减至56万人,1927年苏联红军和海军有58.6万人。随着工业化成就的取得,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具备了发展军备的实力,加之当时国际环境比较紧张,苏联开始大幅度扩军,1937年发展到143.3万人,1941年达到530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战胜法西斯,苏联军队人数剧增,1945年5月达到1136.5万人,战争结束后,军队开始复员,1948年裁减到267.4万人,冷战开始后又开始扩军,到1955年苏军达到576.3万人。赫鲁晓夫上台后,从1955年开始裁军,到1958年裁减了214万人,1960年苏军有362.3万人,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时苏军有330万人。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军队又恶性膨胀,1984年有530万人。戈尔巴乔夫时期又开始裁军,1988年减至425.7万人,1990年减至376万人。
1702989968
1702989969
苏联的军费负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长期居高不下,是世界上最高的,表1反映了在20世纪世界大战和冷战中各大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及在其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情况:(以1993年价格计,单位:10亿美元,误差±4.0%)[13]
1702989970
1702989971
表1 一战、二战和冷战时期各国军费支出:
1702989972
1702989973
1702989974
1702989975
1702989976
苏联的军费支出到底有多少,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根据苏联官方的资料,从1969—1987苏联每年的军费支出只有177亿—202亿卢布,不包括内务部和克格勃的军费支出。1989年5月30日,戈尔巴乔夫首次承认苏联的国防开支为773亿卢布。苏联官方说,1989年军费开支,不包括用于军事宇航的部分(39亿卢布),为770亿卢布,1990年为710亿卢布。1990年4月戈尔巴乔夫在谈到裁军的理由时说,国民收入的18%—20%被用于军事耗费。实际上,苏联的领导人对于苏联用于军备竞赛的开支,也没有明确的概念。戈尔巴乔夫的首席翻译说:苏联的一些科学家承认苏联的军事开支的“实际数字是高达国民生产总值的30%,或者甚至还要高。而这只是为了在核武器上同美国大体保持平起平坐,并在化学武器、装甲装备、炮兵以及某些类型导弹的数量上大大超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据西方的某些估计,为了制造这些导弹,苏联花费了令人难以置信的6000亿美元。大约5000家军工厂继续在费力地制造成堆的武器”。[14]
1702989977
1702989978
阿尔巴托夫说,根据不同的估计,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0%—60%,在世界上占第二位,12%—13%的国民生产总值直接用于国防(美国为6.5%)。国防开支占国家预算的比重为45%—50%(美国为25%—27%),苏联军备开支水平估计为每年2500亿—3000亿美元,接近美国同一时期的军备开支。[15]
1702989979
1702989980
著名的历史学家麦德维杰夫认为:国家用于军事的开支不下于年度预算的20%—25%;但是用于军事工业、用于宇航及对同盟国家的军援,用于军事科研工作,用于情报机构以及国家安全系统的直接和间接支出不下于国家预算的50%。[16]
1702989981
1702989982
伊戈尔 · 皮尔曼认为,苏联的官方数字与实际不符,差别在于耗费,特别是用于国防部门的大量投资没有直接进入苏联的军事预算(国防部的预算),甚至国防工业有各种“特权”,无法按价格来衡量。他认为,准确地估量苏联的军事耗费是困难的,苏联常常通过人为地降低价格和给国防部门以特权来减少军费支出,这一项每年不少于500亿卢布,按现行价格计算,苏联的实际年军费支出不低于2000亿卢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这2000亿卢布中,用于武器和军事技术的不少于1600亿,其余400亿卢布用于军人的教育、医疗、退休金、燃料、军事基建、情报机关、交通等。[17]
1702989983
1702989984
军工产品的唯一订货者和需求者是国家,各国都是如此,西方国家在现代武器和宇航系统的生产安排上也很少考虑市场原则,但是,西方国家既有“大炮”又有“黄油”,苏联却为了“大炮”牺牲了“黄油”,其原因除了苏联用于发展军工生产的资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远远高于美国外,更重要的还是体制上的原因。与美国不同,美国存在着强大的舆论监督,总统、国会、五角大楼间也存在相互监督与制约的关系,美国增加多少经费,要发展什么类型的武器,都是公开谈论的,政府的决策要通过国会的认可才能实现,它不可能动用全国的力量只为军事工业服务。苏联则不同,在苏联,军事是保密领域,其技术是保密的,投资也是保密的,军事投资不需要最高苏维埃的认可,只要最高领导人点头就行。很多军事投资都是在国家计划外运行的,没有监督。苏联可以用损害和限制非军工生产部门、削弱其他部门的办法,维持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和现代化的武器系统。从经济运行的机制上看,美国由于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大量军事科技成果很快就会被追逐利润的老板用于民用工业,而在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下,企业没有主动性,做不到这一点,结果,军备竞赛大量消耗民用生产部门的物质资源,使民用部门陷于衰退。
1702989985
1702989986
在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种成就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领域。苏联经济的最大问题是经济结构失调、经济军事化程度严重。国民经济结构失衡——重工业重、轻工业轻、农业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纠正,重工业过重被认为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无法调整,军费负担沉重,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造成苏联这一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军备竞赛,以及由军备竞赛导致的苏联经济结构的高度畸形化。据官方资料,生产资料生产的比重从1928年的40%增加到1990年的73%,而整个消费品生产的比重则相应降至27%。而事实上,消费品所占比重还要低,考虑到营业税主要是加在消费品上的,那么可以确信,国家工业潜力的4/5是满足生产需要的,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有1/5直接用于居民必需品的生产。[18]在国家机器制造业的全部产品中,有60%以上是具有军事意义的商品。[19]耐用消费品的比重仅占5%—6%。国家75%的发展科学的拨款用于军事科研的需要。[20]国民经济中采掘和加工工业全部工人的1/3从事武器及军事技术装备生产,而美国为12%—14%,西欧各国为6%—7%。[21]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说:“我们曾有过一个巨大的脓肿:以某种形式同军工生产有联系的国内生产总值占70%。”[22]很难准确估计苏联军事经济的规模,不管怎么说,苏联的经济都是世界上军事化程度最高的经济,是一种典型的战时经济。
1702989987
1702989988
苏联在世界上扩张势力,也是不计经济效益的,用尼克松的话说:“帝国使克里姆林宫变穷而不是致富了。越南使苏联每年支出35亿美元以上,古巴49亿多美元,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埃塞俄比亚共30亿美元以上,尼加拉瓜10余亿美元。莫斯科的帝国领土使克里姆林宫每天耗资3500万美元以上。”[23]
1702989989
1702989990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取得了在经济上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的军事均势和优势,不计任何代价地发展国防实力,耗尽了自己的力量。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据说苏联的百分之二十的国民生产总值用于国防,为什么他翻不起身来,就是负担太沉重。”[24]
1702989991
1702989992
1913年俄国的GNP即为美国的39%。苏联具有制度的优越性、在人口和面积方面比美国大一倍多,但经过70多年的建设,苏联在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方面,其成果令人失望。表2反映了苏联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对比情况(单位:亿美元,按1974/75年价格计算):
1702989993
1702989994
表2 苏联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
1702989995
1702989996
1702989997
1702989998
1702989999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经济译丛》1994年第1期所载法国《国际经济学》1993年第54期材料。
1702990000
1702990001
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1990年苏联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16969.8亿美元,美国为42772.74亿美元,苏联是美国的39.6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苏联为6000美元,美国为17615美元,苏联为美国的34.06%。[25]1985年苏联人均GNP在全世界的排名位居第38位,不仅低于所有西方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上苏联的人均GNP只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强。苏联人民在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等方面享受的福利高于大多数西方国家,但是,其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在住房面积、汽车拥有量、现代化生活设施方面,苏联远远落后于西方,甚至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戈尔巴乔夫说,在经互会国家中,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也是最低的。
1702990002
1702990003
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需求,概括为“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26]为什么苏联自己并没有遵循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呢?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了德国,但在生活水平的较量中,苏联却败在了德国的手下,苏联人感到不平的是,为什么其手下败将生活得却比自己好许多,不仅如此,在人均产值和工业效率方面,苏联还被日本等在苏联人看来很落后的亚洲国家超过。苏联的经济体制固然有很多问题,这种体制内没有刺激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这种体制也能充分动员各种力量,去实现所确定的目标,如果苏联不是把大量的财富浪费在与西方国家进行军事实力的较量上,而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话,其结局未必会这么惨。正是人民生活水平与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不相称,造成了苏联社会的矛盾与危机。
1702990004
1702990005
造成苏联对外战略目标错位的原因
1702990006
1702990007
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本质上应该是防御性的,其主要目的是为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苏联却不是这样的,造成苏联战略目标发生这种错位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两点。
1702990008
1702990009
首先,苏联对国际社会和自身都没有科学的认识。认识国际社会,了解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掌握本国国情,是研究和制定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苏联存在的70多年时间里,苏联的决策者们基本上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外部世界、本国的国情、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苏联领导人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没有清醒的认识,在对时代的判断、对世界形势的估计方面有许多偏差。苏联对外战略理论总的出发点是: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资本主义进入了总危急时期,而且这种危机在不断加深,很快会被社会主义取代。
1702990010
1702990011
从工业革命起,世界便开始逐渐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今天把这称为“全球化”。在这一历史大趋势下,任何国家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都要吸取人类社会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发展要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文明成果,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更是如此。但是,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它诞生起,就把意识形态的利益置于国家经济利益之上,实际上拒绝了世界相互依存的思想。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这一过程是漫长的。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所建立的土壤——沙皇俄国,并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典型代表,列宁称它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仍保留有这一特色,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公众对政治及社会生活的参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苏联并没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文明,当苏联宣布自己已建成社会主义之时,西方向往社会主义的进步人士,甚至一些共产党、工人党成员,并没有认同苏联的制度。因此,苏联把自己定位于现存资本主义“替代物”的“中心”、“领导力量”,过高估计本国社会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过低估计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强调苏联与外部世界在各方面的对立,总想通过扩大自己的实力改变外部世界,是极不现实的。
1702990012
[
上一页 ]
[ :1.7029899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