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90061
[19]《真理报》1990年9月1日。
1702990062
1702990063
[20](俄)《论据与事实》1989年第33期。
1702990064
1702990065
[21](俄)《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1989年第8期。
1702990066
1702990067
[22]普里马科夫:《俄罗斯应当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个主要角色》,俄新社1998年4月13日俄文播发。
1702990068
1702990069
[23](美)理查德 · 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1702990070
1702990071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
1702990072
1702990073
[25]转引自陆南泉、姜长斌主编:《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02990074
1702990075
[26]《斯大林文集》。
1702990076
1702990077
[27]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苏联对马克思这篇揭示沙俄侵略扩张政策的著作讳莫如深,不予发表。
1702990078
1702990079
[28]《斯大林文集》。
1702990080
1702990081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
1702990082
1702990083
[30]转引自:(美)保罗 ·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1702990084
1702990085
1702990086
1702990087
1702990089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83.民族问题对苏联解体起了什么作用?
1702990090
1702990091
赵常庆
1702990092
1702990093
自苏联解体后,国内外关于解体原因的探讨始终未断,不同学科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加以诠释,还不时有新说出现,这并不奇怪。众所周知,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一个横跨欧亚大陆、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六分之一的超级大国,一个对世界政治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短时间内土崩瓦解、不复存在,不能不引人深思,以求其索。而在苏联废墟上建立的15个新独立国家,独立近20年后的不同表现,特别是作为苏联主要继承国的俄罗斯与其他14个国家的复杂关系,可使人们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特别是对民族因素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产生新的认识和启迪。可以预料,今后对苏联解体的研究还会继续下去。
1702990094
1702990095
多年来,尽管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有不同的诠释,但有一点却达成共识,即民族问题在苏联解体中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就此谈点看法。
1702990096
1702990097
特殊的联邦制潜伏解体的制度危机
1702990098
1702990099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它由15个加盟共和国、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和10个民族专区组成。这样复杂的联邦构成为世界少有。15个加盟共和国既有宪法和除军队和外交机构以外的所有国家设置。格鲁吉亚等加盟共和国的宪法还明文规定,共和国有自己的“国语”和“主权”。苏联宪法也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拥有“自由退出苏联的权力”。
1702990100
1702990101
苏联这种特殊的国家构成与1922年苏联成立时的国内形势有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出现了反对沙皇统治的革命形势,伴随发生的还有民族独立运动。在民族地区各种势力趁中央内乱纷纷揭竿而起,建立政权,宣告独立。在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后,沙俄帝国实际上已分裂成若干个国家,其中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这些新诞生的国家有的是无产阶级掌权,有的是资产阶级执政,但同时各国政权都存在对立面,存在所谓“红”“白”对垒的局面。1918至1920年间,逐渐站稳脚跟的俄罗斯布尔什维克党及其——红军,一方面帮助本国和其他国家巩固红色政权;另一方面,派人到资产阶级掌权的“白色地区”发动工农群众起义,或者直接派红军“协助”夺权。在外高加索地区、中亚地区,甚至在乌克兰都是以这种方式建立起苏维埃政权的。1922年初,经过内战洗礼的各民族共和国基本上站稳了脚跟,形成6个独立的红色国家,它们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当时这些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危机和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包围下如何生存的共同问题。在加强一般性联系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的情况下,各国提出了建立联盟的设想。当时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种是将乌克兰等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即斯大林的“自治化”方案,另一种是列宁主张的各共和国以平等身份结成联盟的方案,即联邦制方案。结果采用了列宁的联邦制方案。1922年12月30日苏联正式成立。在关于苏联成立的文件中规定,“保证每个共和国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力”。[1]
1702990102
1702990103
应该指出,苏联所以能够成立,除存在求生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以及国家发展方向的共同性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这就是有统一的俄共(布)的存在。在苏联成立前,尽管各共和国是独立的国家,但共和国的布尔什维克党却是统一的,即各苏维埃共和国的俄共(布)党组织皆隶属于俄共(布)中央,它们只拥有相当于俄共(布)区域委员会的权力。俄共(布)如同一条纽带把各共和国捆绑在一起。如果没有统一俄共(布)这个重要条件,苏联或许不能成立,即使能够成立也不会十分顺利,或许不是当时那个样子。
1702990104
1702990105
还有一点必须提到,当时组成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都是以主体民族命名的,因此,苏联的联邦制是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这种联邦制与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以地域为特征联邦制有所不同,苏联学者认为这种联邦制是列宁的“创造”。[2]苏联对加盟共和国加入或退出联盟的规定相当宽松,声称可以“自由”退出。在稍后通过的苏联几部宪法中仍保留了这个规定,苏联领导人没有料到,若干年后这一条款竟成为加盟共和国谋求独立的法律依据。
1702990106
1702990107
在讨论苏联解体的原因时之所以要从苏联的成立说起,是因为苏联的联邦制和宪法对加盟共和国退出权的宽松规定潜伏着易引起苏联解体的制度性危机。列宁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上述联邦制形式组建苏联是顺应形势的需要,符合大多数民族的愿望和利益,体现了他对“民族平等”理想的追求和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憎恨。正是由于苏联的成立,使一批以社会主义为取向的小国得以生存下来,使社会主义事业得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列宁在组建苏联问题上功不可没。但同时也应看到,列宁提出的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并未经过历史的检验,列宁的过早病逝使他无法看到以民族为特征组建的联邦制的局限性。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无法苛求列宁。只是在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之后,人们才逐渐看到这种联邦制的弊病所在。在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版图上建立的新独立国家没有一个采用联邦制国体,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另外,苏联的成立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如果促成苏联成立的诸条件发生变化,比如,各加盟共和国已不担心本国生存会受到外来威胁,加盟的共和国感到在联盟内已经不平等,经济发展因为现行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而受到阻碍,特别是在维系苏联存在的统一的共产党本身发生了变化,已经起不到维系国家统一的作用时,其结果又会如何呢?简言之,当初苏联成立的前提条件因为主客观原因变化了或丧失了,苏联是否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702990108
1702990109
民族工作中的错误为制造分裂提供了口实
1702990110
[
上一页 ]
[ :1.7029900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