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90211e+09
1702990211 [2]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赵常庆等译:《苏联民族国家建设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702990212
1702990213 [3]参见《苏联东欧问题》1987年第3期。
1702990214
1702990215 [4]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合编:《苏联民族问题文献选编》。
1702990216
1702990217 [5]果洪升主编:《中国和前苏联民族问题对比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702990218
1702990219 [6](土库曼斯坦)萨 · 尼亚佐夫,赵常庆等译:《永久中立世代安宁》,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702990220
1702990221 [7](美)布热津斯基,姚云竹译:《大失败》,军事出版社1989年版。
1702990222
1702990223 [8]《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02990224
1702990225 [9]《真理报》1990年7月3日。
1702990226
1702990227 [10]参见《世界民族》1996年第3期。
1702990228
1702990229 [11](苏)米 · 谢 · 戈尔巴乔夫著,苏群译:《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
1702990230
1702990231 [12]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1987年一月全会上的讲话,载《真理报》1987年2月28日。
1702990232
1702990233 [13]对苏联新闻界领导人的讲话,《真理报》1987年1月14日。
1702990234
1702990235 [14]戈尔巴乔夫:《在奥廖尔农业问题闭幕会上的讲话》,《真理报》1988年11月16日。
1702990236
1702990237 [15]《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资料汇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02990238
1702990239 [16](哈)努 · 纳扎尔巴耶夫,陆兵王嘉琳译:《站在21世纪门槛上》,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
1702990240
1702990241 [17](哈)努 · 纳扎尔巴耶夫,陆兵王嘉琳译:《站在21世纪门槛上》。
1702990242
1702990243 [18]译文载《民族译丛》1989年第2期。
1702990244
1702990245
1702990246
1702990247
1702990248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702975894]
1702990249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84.如何评价苏联经济建设成效问题?
1702990250
1702990251 陆南泉
1702990252
1702990253 对苏联经济建设的成效如何评价,这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它不仅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指导思想与一些重大政策,还涉及与苏联剧变的关系。在中国学术界的论著中,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亦不尽一致。本文提出一些看法,以借此机会听取批评意见。笔者认为,通过讨论,可以对70多年的苏联经济建设的评价,达到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事实的目的,以便我们从中正确地吸取经验教训,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搞好。
1702990254
1702990255 经济建设的成就
1702990256
1702990257 苏联经济经过7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利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增长速度要大大快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在1937年3月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其工业总产值从欧洲第四位跃居第一位、世界的第二位。苏联通过实施超高速工业化的政策,使其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基本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苏联在二战前的头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不仅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生产关系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斯大林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方面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如果1928年私人企业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为28%的话,那么到了1933年已降至0.5%。在农业中,私人经济在同一时期由97%下降到20%,零售商业则由24%下降到零。[1]到1937年,社会主义经济在全苏生产固定基金、国民收入、工业与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分别占99%、99.1%、99.8%与98.5%。[2]
1702990258
1702990259 由于取得以上的进展,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斯大林指出,新宪法的基础是“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这样,在苏联建立的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1702990260
[ 上一页 ]  [ :1.7029902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