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90272
1702990273
随着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功效日益衰退,苏联经济增长率出现了递减,即出现了由高速、低速、停滞到危机。从20世纪60年代起经济增长速度递减趋势已十分明显(详见表1)。
1702990274
1702990275
表1 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趋势(%)
1702990276
1702990277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年 社会总产值 7.4 6.3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7.8 5.7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6.8 4.5 3.3 3.1 -3 资料来源:根据苏联有关年份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编制。
1702990278
1702990279
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并出现危机,导致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差距出现了扩大的趋势。据苏联官方公布的资料,如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为美国的67%,到1988年下降为64%。以国民生产总值来看,1990年约为美国的40%,而十月革命前的1913年俄国这一指标为39%[3]。据俄一些学者分析,按人均计算1989年苏联的GDP为美国的30%,工业产值为42%,农业产值为38%。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苏联的实际GDP为美国的39.67%,人均GDP为34.96%。
1702990280
1702990281
这里要指出的是,7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不正常的基础上,靠一些临时性的因素达到的,这指的是靠当时的国际市场上高价出售石油和大量生产与出售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酒精饮料达到的。[4]如排除这些因素,差不多在4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收入的绝对额没有增加。
1702990282
1702990283
以上情况告诉我们,对苏联经济发展速度要客观地加以分析,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很难以经济增长速度作为积极评价苏联经济的一个重要根据。
1702990284
1702990285
(二)落后的增长方式长期不能改变
1702990286
1702990287
苏联经济难以保证持续增长,并最后出现经济危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落后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不能改变。就是说,经济的增长是靠大量投入新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达到的,是一种拼消耗、浪费型的经济。
1702990288
1702990289
苏联自20世纪30年代消灭失业后到80年代末,每年平均增加劳动力为200万人。基建投资不仅增长幅度大,而且增长速度快,它一般占国民收入的30%左右,约占国家预算支出的50%。基建投资增长速度快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如1961—1987年,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为5.4%,而基建投资为5.6%。苏联生产每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很大,如在70年代末,生产每单位国民收入用钢量比美国多90%,耗电量多20%,耗石油量多100%,水泥用量多80%,投资多50%。
1702990290
1702990291
70年代初,苏联经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扭转已开始出现的速度下降趋势与提高经济效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经济发展由粗放转向集约化。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正式提出经济向集约化为主的发展道路过渡。由于整个70年代至80年代初,苏联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未取得进展,80年代又重新强调经济转向集约化的方针,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又进一步确定“生产的全面集约化”、“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的经济发展方针。
1702990292
1702990293
苏联一直到1991年底解体,基本上仍是粗放经济,经济效益没有提高,如基金产值率继续下降,每卢布生产性固定基金生产的国民收入从1970年的55戈比下降到1990年的28戈比。80年代中期生产的切屑机床的金属耗用量比美、日、德和法国同类新产品高1—1.5倍。
1702990294
1702990295
经济增长方式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的综合素质。落后的苏联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它不可能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当发展经济的粗放因素(大量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日益受制约的时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经济增长速度逐步下降乃至发展到危机。我们在分析苏联经济增长速度问题时,就清楚地向人们展示了这一情况。
1702990296
1702990297
(三)经济结构严重畸形,比例严重失调
1702990298
1702990299
长期来,苏联实质上推行的是经济军事化政策,经济的发展战略、政策主要是为扩军备战和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服务的。从斯大林执政开始,一直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推行的经济赶超战略,其核心是军事力量的赶超。这样的结果是,甲、乙两类工业的增长期难以平衡,而且增长速度的差距不断拉开,即由1966—1970间的1.04
:1扩大至1971—1980年间的1.28:1。在重工业内部,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部门发展更快,1971—1980年机器制造业产值增长速度要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高1.7倍。苏联工业的80%与军工有关。由于偏重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把农民挖得很苦,使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苏联时期“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国民经济的军事化给苏联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苏联“在一些年份里,用于军事准备的开支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5%—30%,也就是说,比美国和欧洲北约国家的同类指标高出了4—5倍”。[5]“没有任何敌人能像军国主义化那样吞没一切,给经济造成如此严重的破坏。这是在人民面前犯下的罪行。”[6]
1702990300
1702990301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在世界大国中苏联经济结构畸形与比例失调的情况是最为严重的。70多年来,苏联经济从来都是不协调地、不按比例地发展着,因此,给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带来极大的困难,也是阻碍俄罗斯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1702990302
1702990303
(四)半封闭的经济
1702990304
1702990305
长期来,苏联经济处于半封闭状态,60%左右的对外经贸合作是与经互会成员国进行的。苏联与经互会成员国的经贸关系实际上是其国内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延伸,市场经济机制并不起作用,经济不是走的开放式发展道路。这样,使竞争机制基本上不起作用。因此,苏联对外经济关系发展水平大大低于西方一些国家。1988年,苏联对外贸易出口额占其GNP的7.7%,而1980年,世界贸易出口额就已占世界GNP的21%以上。[7]至于苏联在国外的投资与国外对苏联的投资,那更无法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这些因素,决定了苏联经济素质难以提高,其竞争能力一直处于低下水平。
1702990306
1702990307
(五)不少经济政策往往脱离人民的切身利益。
1702990308
1702990309
苏联发展经济的政策,往往不是立足于尽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美国搞军备竞赛,是在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苏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受到严重影响。长期来,苏联市场紧张,一直被称为“短缺经济”。1950年苏联居民年均肉消费量比1913年少3公斤,粮食少28公斤。[8]1952年,英国工人每小时的收入所购买的食品数高于苏联3.6倍,美国则高于苏联5.5倍,[9]到苏联解体前夕,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市场上真是“空空如也”。这也说明,长期来,苏联治国的主导思想是强国而不是富民。
1702990310
1702990311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702990312
1702990313
苏联经济中出现的严重问题,从客观上讲,是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缺乏建设经验,加上不利的国际环境,难免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不能把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缺乏经验,更不能把缺乏经验说成是全部原因。70多年来苏联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严重的问题,它是受一系列的因素影响的结果。
1702990314
1702990315
(一)不切实际的赶超战略
1702990316
1702990317
长期来,苏联一直实行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先是斯大林搞超高速工业化,接着,于1939年3月又提出,苏联要在10—15年内按人均计算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后来,赫鲁晓夫又提出到1980年在按人均计算的工业产品生产方面将把美国远远地抛在后面。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考虑到赫鲁晓夫过于强调速度的经济发展赶超战略所出现的问题,不得不注意解决经济的“质量与效率”和提高人民生活问题。戈尔巴乔夫执政初期,提出了“加速战略”。
1702990318
1702990319
苏联实行的赶超战略,不只是脱离客观实际,而追求的目标也主要不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702990320
1702990321
(二)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指导思想
[
上一页 ]
[ :1.7029902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