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90606e+09
1702990606
1702990607 [11] 俄国现代史文献保护与研究中心,全宗17,目录68,卷宗136,卷张167—169。转引 Коржихина Т. П., Фигатнер Ю. Ю. Советская номенклатура : становление, механизмы действия. //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No. 7. 1993.
1702990608
1702990609 [12] 俄国现代史文献保护与研究中心,全宗17,目录69,卷宗136,卷张167、170。转引自Коржихина Т. П., Фигатнер Ю. Ю. Советская номенклатура : становление, механизмы действия. //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No. 7. 1993.
1702990610
1702990611 [13] 俄国现代史文献保护与研究中心,全宗17,目录68,卷宗459,卷张7—17;全宗69,卷宗142,卷张2。转引自 Коржихина Т. П., Фигатнер Ю. Ю. Советская номенклатура: становление, механизмы действия. //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No. 7. 1993.
1702990612
1702990613 [14]  Коржихина Т. П., Фигатнер Ю. Ю. Советская номенклатура: становление, механизмы действия. //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No. 7. 1993.
1702990614
1702990615 [15] 《真理报》1989年10月16日。
1702990616
1702990617 [16] 参见(俄)费 · 丘耶夫著,王南枝等译:《同莫洛夫的一百四十次谈话》,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612—613页。
1702990618
1702990619 [17] (俄)格 · 阿 · 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310—312页。
1702990620
1702990621 [18] (俄)鲍里斯 · 叶利钦著,朱启会、荣合译:《我的自述》,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1702990622
1702990623 [19] 参见张建华著:《推倒红墙》,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2—294页。
1702990624
1702990625 [20] 《联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速记记录》,第57页,《斯大林全集》第5卷,第171—172页。
1702990626
1702990627 [21] 卡冈诺维奇:《回忆札记》,第313页。
1702990628
1702990629 [22] (俄)格 · 阿 · 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第178页。
1702990630
1702990631 [23] (俄)鲍利斯 · 叶利钦著,朱启会、荣合译:《我的自述》,第50页。
1702990632
1702990633 [24] 参见王长江著:《苏共:一个大党衰弱的启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271页。
1702990634
1702990635 [25] (美)大卫 · 科兹:《苏联解体的原因》,《当代思潮》2000年第5期。
1702990636
1702990637 [26] 参见(美)大卫 · 科兹:《苏联解体的原因》,《当代思潮》2000年第5期。
1702990638
1702990639 [27] 参见张树华著:《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1702990640
1702990641
1702990642
1702990643
1702990644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702975897]
1702990645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87.东欧剧变与苏联历来的东欧政策是什么关系?
1702990646
1702990647 郭 洁
1702990648
1702990649 “东欧”,是一个地理范围十分模糊而政治身份又非常特殊的概念。米兰 · 昆德拉曾说,这是一块在最小化的空间浓缩了最大化的多样性的地区。就其政治身份而言,“东欧”在冷战时期是一个有特定所指的概念。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其著名的“铁幕演说”中将东欧明确界定为:“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线以东,并“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的欧洲部分。[1]具体即指二战结束后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8个欧洲国家。
1702990650
1702990651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这些国家随着雅尔塔体制的形成被纳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在1945至1947年间曾实施过短暂的联合政府政策。此后随着欧洲冷战拉开帷幕,便在苏联的压力之下放弃了通过人民民主走向社会主义的国家发展目标,转而走上了苏联模式的社会发展道路。上世纪80年代末,首先从华沙开始,东欧各国发生了连锁性制度崩溃。1989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中央全会,决定同最大的反对派组织团结工会举行谈判,此举标志着党最终放弃了对国家权力的垄断。接着,其他东欧国家紧随其后。先是匈牙利,是年夏,执政的社会主义工人党与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谈。9月,匈牙利当局决定开放同奥地利之间的边界,这一决定很快引发了东德政局的崩溃。继柏林墙倒塌后,紧接而来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命”。此后,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保加利亚共产党内部发起的“宫廷政变”将日夫科夫赶下台。接着,风暴继续南移,最后,长期坚持独立自治道路的南斯拉夫和20世纪60年代脱离了苏联阵营的阿尔巴尼亚,亦均遭席卷。
1702990652
1702990653 毫无疑问,政治剧变是积蓄已久的东欧危机的一次总爆发。20年后的今天,回顾起东欧发生的这场影响至深至远的历史巨变,仍然令人不由深思:建设了长达四十余年的东欧社会主义大厦何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无一幸免地发生集体坍塌?[2]是什么因素使得东欧民众向往逃离现实社会主义的束缚?诞生于冷战背景下的“多米诺”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所谓“示范效应”、“扩散效应”、“传染效应”等分析概念,固然对于问题的理解有启发作用,但仅停留在此层面上的解释未免浅显。对于1989年东欧剧变的探讨,除需关注邻国事件的刺激以及国内各种危机的累积之外,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不容忽视,即苏联长期以来对东欧所施行的政策。对于这一政策,一方面,不仅需要考察冷战背景下苏联对东欧政策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支柱;另一方面,还需对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每任苏联领导人执政时期苏联对东欧政策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和趋向作具体分析。
1702990654
1702990655 苏联把东欧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 上一页 ]  [ :1.7029906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