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90946
1702990947
[3]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28页。
1702990948
1702990949
[4] (苏)《共产党人》1983年第3期。
1702990950
1702990951
[5] (苏)《劳动报》1983年9月4日。
1702990952
1702990953
[6] (苏)《共产党人》1983年第3期。
1702990954
1702990955
[7] 转引自陆南泉:《西方学者评安德罗波夫执政后的苏联经济》(见中国苏联经济研究会编:《1983:苏联经济》,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9页)。
1702990956
1702990957
[8] 转引自中国苏联经济研究会编:《1983:苏联经济》,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6页。
1702990958
1702990959
[9] 转引自中国苏联经济研究会编:《1983:苏联经济》,第230页。
1702990960
1702990961
[10] (俄)格 · 阿 · 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87页。
1702990962
1702990963
[11]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资料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1702990964
1702990965
[12] 参见(苏)《文学报》1986年4月16日。
1702990966
1702990967
[13]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资料汇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3页。
1702990968
1702990969
[14]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1702990970
1702990971
[15] 参见《戈尔巴乔夫关于改革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6、351页。
1702990972
1702990973
[16] 参见(苏)《经济报》1988年第2期。
1702990974
1702990975
[17] 参见《世界经济》1992年第3期。
1702990976
1702990977
[18]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资料汇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1702990978
1702990979
1702990980
1702990981
1702990983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89.苏联商品经济理论在改革过程中有何变化?
1702990984
1702990985
陆南泉
1702990986
1702990987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1991年底发生剧变前,一直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来运行和管理其经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亦普遍采用这种体制。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之所以毫不犹豫地朝着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方向发展,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即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有关。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对有关在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未来社会经济性质等问题的看法,大体与马克思、恩格斯相似。就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头几年,其观点也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只是在总结了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列宁关于未来社会经济性质的看法才发生根本变化。
1702990988
1702990989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
1702990990
1702990991
马克思(1818—1883年)和恩格斯(1820—1895年)都生活在资本主义初期的19世纪,并没有见到社会主义。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是在批判当时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社会主义设想的。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首先是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他说:“新的生产方式越是在一切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和一切在经济上起决定作用的国家里占统治地位,并从而把个体生产排挤到无足轻重的残余地位,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1]他接着指出:“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2]恩格斯认为:“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3]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他得出的结论是,“……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新的‘恶性循环’”。[4]这就是指必将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
1702990992
1702990993
那么,未来的社会如何消除资本主义所存在的基本矛盾呢,按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首先要消灭一切罪恶之源的私有制,即改变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如《共产党宣言》中说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5]其次,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在未来社会商品生产也应消除,价值关系必将消失。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写道:“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6]而恩格斯在其《反杜林论》一书中曾断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7]他往下接着说:“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的有用性质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直接成为社会劳动。那时,一个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直接显示出这个产品平均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因此,在上述前提下,社会也不会赋予产品以价值。生产100平方米的布,譬如说需要1000劳动小时,社会就不会用间接的和无意义的方法来表现这一简单的事实,说这100平方米的布具有1000劳动小时的价值……人们可以非常简单地处理这一切,而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8]从上面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可以看到,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自觉调节的,即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有计划的、没有商品生产的与自治的社会。这样,社会可以十分简单地直接计划生产与计划分配。这就是计划经济理论的渊源。在这种产品经济观支配下,就出现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可以立即地、全面地实现“一个国家=一个工厂”的设想,整个社会的生产与分配可以按照预先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来进行。
1702990994
1702990995
20世纪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实践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提出的否定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而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的设想,是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如何看待这种认识上偏差呢?
[
上一页 ]
[ :1.7029909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