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92030
对这两个出身列宁格勒的干部,斯大林最后并不放心,1949—1950年制造了一个“列宁格勒案件”,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两人杀了。从此以后,斯大林再也不谈什么接班人问题,而是一心要除去身边让他不放心的合作多年的战友,其中包括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贝利亚、米高扬等。
1702992031
1702992032
有一个说法,认为斯大林指定苏斯洛夫为接班人,说此人乃“灰衣主教”。此说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要让一个人接班,是不能暗中进行的,必须授以权力,让他在公众面前亮相,争取公众的认同。这是起码的做法。很难设想,连政治局委员还都不是的一个默默无闻的“接班人”会被各界所接受。
1702992033
1702992034
历史学家麦德维杰夫认为:斯大林“没有留下任何形式的政治遗嘱,也没有指定接班人”。由政治局改组成的30多人的主席团中,“没有一个人能说,或者敢说自己是斯大林的接班人”。[9]那时真正掌握权力的是部长会议副主席马林科夫、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贝利亚和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这是一个临时的“三驾马车”。即使这三个人也没有得到接班人的任命,尤其是莫洛托夫在斯大林的最后岁月中地位岌岌可危。
1702992035
1702992036
斯大林逝世后的第二天,中央委员会、部长会议和苏维埃最高主席团召开联席会议,决定马林科夫任总理,把内务人民委员部和国家安全部合并,由贝利亚领导,莫洛托夫任第一副总理并恢复外交部长职务。伏罗希洛夫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人数减为10人,其排名次序为: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卡冈诺维奇、米高扬、萨布罗夫、别尔乌辛。排在第一位的马林科夫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可以证明是斯大林指定的,后来掌权的赫鲁晓夫名列第五。就是说,我们没有看到足以证明斯大林逝世后的权力更迭中存在指定接班人的文件和事实。排名第五的赫鲁晓夫过不多久就能够把排名第一的马林科夫排挤出中央书记处,而马林科夫竟然接受,这说明当时确实不清楚,到底什么职务是关键性的接班的位置。斯大林逝世前担任的职务是部长会议主席和党中央书记处书记。
1702992037
1702992038
斯大林逝世后的苏共和政府领袖的最后敲定是通过党内斗争,通过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来解决的。
1702992039
1702992040
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最关键的位置是党的第一把手,它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称呼。列宁时期党内没有设第一把手,列宁自己填写的职务是“中央委员”,连政治局委员的身份都没有提。他主持政治局会议,仅此而已。他的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当然是很有分量的,但人民委员会的所有重要决策都要提交政治局讨论决定。斯大林在打倒各种反对派之后,行使权力的最高身份是总书记,总书记成为党和国家第一把手是从斯大林开始的。后来斯大林为方便发号施令,往往越过党而直接以政府首脑的身份行事。这是党政合一国家的一种简便的领导形式,但斯大林的权力首先来自党的第一把手的位置。由于控制了党,所以他能够任命莫洛托夫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也可以撤销他的这个职务,由自己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1702992041
1702992042
这就暴露了马林科夫的一个严重失策。斯大林去世后,起初马林科夫是党政第一把手。但是不久之后,担任党的书记处书记的赫鲁晓夫以集中力量领导政府为名,设法解除了马林科夫的书记处书记的职务,这样一来本来名列第五的赫鲁晓夫很快就蹿升到党的第一把手的位置。斯大林逝世后最高领导人的确立不是斯大林生前的指定或者安排的结果,而是党内各派力量斗争的结果,这包括除去贝利亚,给马林科夫削权,粉碎“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反党集团”,等等。
1702992043
1702992044
赫鲁晓夫主政之后采取了一项措施,限制干部的任期,这是废除干部终身制的一项有意义的举措。他的这项措施触犯大批干部的利益,是造成众叛亲离的原因之一,赫鲁晓夫终于在党内政变中被推翻。勃列日涅夫的继任不是指定接班人的结果,这是无须论证的。甚至政变集团推举勃列日涅夫当头的时候,他还万分不情愿。
1702992045
1702992046
安德罗波夫接班是暗箱操作的结果
1702992047
1702992048
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他废除了赫鲁晓夫的限制干部任期的制度,许多高级干部一直连任下去而不挪窝。勃列日涅夫本人后期长期患病,实际上已经无力视事,他本人也曾有退意。1979年4月勃列日涅夫召集政治局委员开会,宣布他非常累了,打算退休。全体政治局委员都友好地表示反对,并保证要为总书记创造适当的工作条件,以便“亲爱的列昂尼德 · 伊里奇能够继续富有成果地为苏联人民和全体进步人类工作”。亲信们坚持由他主政,硬要这个病人支撑着出头露面,因为这个病人代表他们的利益,只要他不倒,党内争权的斗争就可以被压住,大家都团结在总书记周围。并且政治局委员们也没有忘记斯大林的花招——斯大林多次宣布辞去全部党政职务,然后看看谁敢表示赞同。谁能保证勃列日涅夫不是玩同样的花招呢?没有人敢冒险!
1702992049
1702992050
勃列日涅夫确实也考虑过后继者的问题。法国总统德斯坦在回忆录中说,1976年间勃列日涅夫非常看好列宁格勒党组织的领导人格里戈里 · 罗曼诺夫,认为此人是整个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干的干部,如果他再多学一点,完全可以坐上总书记的交椅。但此后有传言说,他为女儿结婚动用了收藏在埃尔米塔施博物馆的沙皇家庭餐具,而其客人偏偏又打碎了其中一件。罗曼诺夫的官运就此结束。1980年5月,勃列日涅夫赏识的已经是有经验的党的机关工作者契尔年科。
1702992051
1702992052
乌克兰共产党首脑谢尔比茨基是勃列日涅夫的心腹之一。有一次他向勃列日涅夫汇报乌克兰的成绩,博得勃列日涅夫欢心,于是勃列日涅夫指着自己的圈椅说:“沃洛佳,我走后你就来坐这个位置。”[10]这个说法得到主管党的干部的伊万 · 卡皮托诺夫的证实。勃列日涅夫去世前夕,曾同他谈过话,谈话过程中勃列日涅夫指着自己的坐椅说:看到这张坐椅了吗?过几个月谢尔比茨基将坐在上面。所有的干部问题都要据此安排。
1702992053
1702992054
想登上总书记宝座的大有人在。苏斯洛夫去世后,葛罗米柯就想接替苏斯洛夫登上第二把手的宝座,一旦成功,接班就有望了。但戈尔巴乔夫、乌斯季诺夫都认为应当由安德罗波夫来担任第二把手。
1702992055
1702992056
安德罗波夫也为此苦心经营多年。勃列日涅夫通过政变上台后,需要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地位。时任中央国际部部长的安德罗波夫是最早表示效忠的人员之一,所以他在1967年获得重要任命,当上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的要职。安利用这个位置逐步扩展自己的权力,据说曾多次策划针对勃列日涅夫的阴谋。
1702992057
1702992058
当时,契尔年科同安德罗波夫竞争得非常激烈,以至于中央全会决定安德罗波夫担任第二把手之后,契尔年科继续主持政治局会议而不撒手,直到有一天安德罗波夫搞了一场“内部政变”,径直坐到会议主席位置上才算扭转了这个不正常局面。
1702992059
1702992060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党内元老乌斯季诺夫、葛罗米柯、吉洪诺夫在“小圈子”内碰过了头,决定让安德罗波夫担任中央总书记,政治局会议根据吉洪诺夫的提议,同意安德罗波夫为中央总书记的候选人,然后由中央全会正式表决通过。
1702992061
1702992062
安德罗波夫在勃列日涅夫生前担任了中央书记,这也为他后来担任总书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最后还是幕后的“小圈子”拍板决定安德罗波夫的命运。这是一种暗箱操作,一千多万苏共党员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即使中央委员们也没有发言权,摆在政治局委员们面前的是一个不容异议的现成方案,他们的任务仅仅是举手同意而已。这从一年后安德罗波夫去世后接班人的最后敲定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1702992063
1702992064
元老选择了又一个病夫契尔年科
1702992065
1702992066
从勃列日涅夫后期起,苏联是一个老人治国、病夫治国的国家。
1702992067
1702992068
安德罗波夫虽然能干,并且想有所作为,改变国家的面貌。可惜他上台的时候身体已经不行,天不假以时日,执政一年多就离开了人世。
1702992069
1702992070
安德罗波夫生前是属意戈尔巴乔夫接替他的。1983年6月苏共中央召开讨论意识形态问题的中央全会,安德罗波夫对主管意识形态的契尔年科的报告不满意,休息后直接让戈尔巴乔夫主持全会。据说,安德罗波夫曾准备另一个在1983年底中央全会上的讲话,讲话中有一段话说:
1702992071
1702992072
“鉴于自己身患重病,从国家利益出发并力求保证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不致中断,总书记建议授权戈尔巴乔夫主持政治局工作。”[11]
1702992073
1702992074
这段话在分发给会议参加者的文件中不见了。但不管怎么说,出现这样的插曲,不会事出无因的。
1702992075
1702992076
安德罗波夫去世后,有几个人有可能接班:契尔年科,乌斯季诺夫,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认为75岁的乌斯季诺夫最为合适。而安德罗波夫曾属意戈尔巴乔夫,乌斯季诺夫也认为戈尔巴乔夫最合适。然而总书记刚刚逝世,党内元老葛罗米柯、乌斯季诺夫、吉洪诺夫和契尔年科便在“小圈子”内碰头商量。这是没有记录的会商,商量的情况如何,外人不得而知,连当时的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也不知道。不过碰头后,耳背的吉洪诺夫在走廊上大嗓门的话却让许多人听到了:
1702992077
1702992078
“我认为咱们总算做对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引者注)还年轻。也拿不准他在这个位置上会怎么干。科斯佳(契尔年科——引者注)嘛,正好合适。”
1702992079
[
上一页 ]
[ :1.702992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