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92206
[9] 《斯大林全集》第10卷,第94页。
1702992207
1702992208
[10] 《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上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00页。
1702992209
1702992210
[11] (美)S · M · 李普塞特著,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第59页。
1702992211
1702992212
[12] (美)悉尼 · 胡克著,金克、徐崇温译:《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87—288页。
1702992213
1702992214
[13]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9页。
1702992215
1702992216
1702992217
1702992218
1702992220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96.苏联共产党是个什么样的党?
1702992221
1702992222
叶书宗
1702992223
1702992224
苏联共产党[1]早期是列宁缔造的无产阶级革命党。它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创建了苏维埃国家。在尔后的74年里,它历经各种风雨,把苏联建成世界超级强国之一,却经不起时代和改革浪潮的冲击,于20世纪90年代初顷刻自行解散。对于这一历史现象,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现在笔者从苏共自成立至结束的历史演变,阐述它后来已不是无产阶级革命党了,对其自行解散作一历史诠释。
1702992225
1702992226
以夺取政权为目的,而不随情势变化进行自身的变革
1702992227
1702992228
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共产党来说,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以后的任务更艰巨。苏共在夺取国家政权之后,确实为圆俄国的富强之梦做了很多事情,唯独忘了自身的变革,后来变成了以控制政权为唯一目的,不再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了。
1702992229
1702992230
政党和国家,无论从含义和职能来说,都是不同的范畴,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而建立的;而政党则是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们参政意识的增强而形成的政治团体。国家以行政力量将社会矛盾和冲突限制在特定的秩序范围之内;政党的重要职能是在政权机关里表现所代表的社会阶级或群体的利益和意志。执政党则是代表社会来行使国家权力。苏共自掌握国家政权之后至自行解散,始终以党代政、党政合一,是背离政治文明发展的自然趋势的。苏共不思自身变革,以掌握政权为唯一目的,是和它实行以党代政、党政合一的方针分不开的。
1702992231
1702992232
现代社会的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创造的。从资产阶级创造典型的政党政治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政党政治的一般特点。
1702992233
1702992234
17世纪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时并没有政党。1679年5月,国会讨论王位继承人问题时,出现了分别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辉格党和托利党两个集团,到19世纪40年代,演变成相对稳定的自由党和保守党的国会两党制。到20世纪初,又演变成工党和保守党的国会两党制。
1702992235
1702992236
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也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尔后,经过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等近一个世纪的政权更迭和政坛纷争,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国民议会才形成相对稳定的多党制政党政治。
1702992237
1702992238
美国的政党政治也是在独立战争胜利之后,在国家体制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19世纪20年代,国会中形成反映南部奴隶主利益的民主党和代表西部农业资本家、北方工商业者利益的共和党。南北战争后,由于奴隶制被法律所禁止,民主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又有了变化。
1702992239
1702992240
如果撇开具体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制、法国共和制等不同政体,也不管英、美的两党制和法国的多党制,就典型的现代政党政治的发育过程来看,都是:(1)先立国、制宪,后建党,各政党都在宪法的规范内通过公平竞争来建立和活动;(2)政党是相对稳定的某一社会群体利益的代表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阶级、阶层的重构,政党的名称、组织也有所变化;(3)某一政党一旦上台成为执政党,就不能忽略全社会的普遍利益。这些,可以说是现代政党政治的要素。现代政党政治对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作用在于,有利于实现权力的制衡性、决策的民主性、竞争的公平性、利益的协调性、秩序的法制性。这几乎被世界各国所认同。
1702992241
1702992242
苏共成立于1898年,当时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党的目的在列宁看来首先就是夺取政权。20世纪初,列宁明确地说:“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2]由于在建党目的、党的组织原则等问题上的分歧,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形成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它将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活动策略完全集中到夺取政权上来,终于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苏共随之成为国家的执政党。1918年,苏共又凭借掌握的国家政权,以暴力取缔了除苏共以外的一切政党,成为全国唯一的政党。苏共以暴力实现一党专政的措施和现实,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成为日后党权即政权、党即国家的观念氛围和客观环境。自此,苏共始终以国家和宪法的缔造者自居,凌驾于国家和宪法之上。
1702992243
1702992244
1924年1月,列宁在久病之后逝世。如果说列宁在当政时期尚没有时间、条件和精力来考虑和调整作为国家执政党以后的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活动策略的话,那么,斯大林当政近30年,已有足够的时间、条件和精力来考虑和调整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是,斯大林始终坚持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提出“随我们的进展,阶级斗争将更加尖锐”的理论,[3]使阶级斗争常态化,不断开展各种政治运动和“大清洗”运动,在意识形态方面实行书报检查和舆论统制,禁止思想自由和自由地思想。
1702992245
1702992246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继之。赫鲁晓夫从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社会主义法制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关于党的问题,赫鲁晓夫在1961年10月的苏共二十一大上提出“全民国家”、“全民民主”、“全体人民的党”等概念的思想。[4]赫鲁晓夫的改革,使“以野蛮的手段消灭俄国的野蛮”这种俄国文明发展进程的传统出现转折,开创以文明手段推进俄国文明的先肇。关于党的改革的思想和观念,尽管还不明确、不科学,但它表明赫鲁晓夫希望改革苏共,因为这个党作为国家执政党已有45年了,而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活动策略却丝毫不改夺取政权时期的那种状况。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之后,虽然表示要贯彻苏共二十大、二十一大、二十二大“集体制定的总路线”,实际上停止了赫鲁晓夫已经开始的改革,全面回归到斯大林时期去。刚刚开始提出、尚未有实际行动的关于变革党的问题,也被闷死了。
1702992247
1702992248
纵观苏共93年的历史,从工人阶级的革命党变为苏联国家执政党;在这93年里,世界和苏联社会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苏共却抱着最初的东西,拒绝变革。
1702992249
1702992250
苏共不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代表
1702992251
1702992252
早期的苏共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者。但是随着它成为执政党以后,就逐渐变了。
1702992253
1702992254
斯大林时期,苏共无视工人阶级的切身利益。工人的工资和级别是国家规定的,工人的平均工资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沙皇时期工人平均工资的一半左右。工人的居住条件更差,多数是一家老少蜷缩在一间斗室里。斯大林把各级苏维埃变成橡皮图章,这是对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的嘲弄。工人挨不到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边,和口头、文字上铺天盖地的“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的宣传,形成黑白分明的对照。
1702992255
[
上一页 ]
[ :1.7029922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