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01512e+09
1703001512 五四前后的思想演进,大体有一个从“个人解放”到“社会改造”的过程,其间可见“个人”意识淡出、“国家”观念衰减和“社会”主义勃兴等几个环节。几个环节之间的关联互动虽然隐约,仍有线索可寻。在此过程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均因被视为基于“自由竞争”、“弱肉强食”的价值理念而遭否定,而社会主义也因被建构为“平等”、“互助”而大受欢迎。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又均是以国际关系以及中国的国际处境为考量的前提。无论“自由竞争”还是“平等互助”均是针对国与国,而非针对人与人。主义弃迎背后的终极关怀,其实仍是救亡图存的现实考量。细察陈独秀等人对“国家”观念的批判,矛头主要是针对西方列强的强权主义、军国主义和侵略主义。亦因为此,1923年成立的中国青年党重新高举“国家主义”旗帜,并一再声称他们的“国家主义”,是新国家主义。所谓新国家主义,不是弱肉强食的军国主义,而是“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民族主义。换言之,他们厌弃侵略型的“国家”观念,提倡救亡型的“国家”和“社会”主义。
1703001513
1703001514 在“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改造”、“社会运动”乃至“社会革命”之间,亦有因果链接依稀可见。“社会”被视为政治的基础,“社会的觉悟”被视为最高的觉悟,同时,“社会”又被视为一切“问题”的根源而需要“改造”,甚至认为中国没有“社会”而需要“无中生有造社会”。在急于改变“一盘散沙”现状的愤激和新造“士敏土”式有机体社会的期待中,“社会改造”的声浪,迅速转化为“社会运动”,也最终导向了社会革命。傅斯年“无中生有造社会”的理想,顺理成章地走上了“以俄为师”的列宁主义政党的集权之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在五四之后成为一种“恶名”,甚至成为革命的对象。[75]
1703001515
1703001516 [1] 《胡适日记全编》(6),第256~257页。
1703001517
1703001518 [2] 张灏:《时代的探索》,台北,中研院、联经出版公司,2004,第127~132页。
1703001519
1703001520 [3] 罗志田:《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的文化与政治》,《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第140页。
1703001521
1703001522 [4] 黄克武:《严复与中国式“个人主义”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04,第293~301页。
1703001523
1703001524 [5] 许纪霖:《个人的起源——五四时期的自我观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703001525
1703001526 [6] 章清对此亦多有论述,参见其《“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442页。
1703001527
1703001528 [7] 张灏:《时代的探索》,第127~132页。
1703001529
1703001530 [8] 胡适:《不朽——我的宗教》,《新青年》第6卷第2号。
1703001531
1703001532 [9] 陈独秀:《人生真义》,《新青年》第4卷2号,1918年2月。
1703001533
1703001534 [10] 胡适:《不朽——我的宗教》,《新青年》第6卷第2号。
1703001535
1703001536 [11] 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新潮》第2卷第3期,1920年4月。
1703001537
1703001538 [12] 独秀:《虚无的个人主义及任自然主义》,《新青年》第8卷第4号,1920年12月。
1703001539
1703001540 [13] 王汎森:《从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与“政治”》,王汎森等著《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第171~200页。
1703001541
1703001542 [14] 胡适:《藏晖室札记》(续),《新青年》第3卷第5号,1917年7月。
1703001543
1703001544 [15] 罗家伦:《近代西洋思想自由的进化》,《新潮》第2卷第2期。
1703001545
1703001546 [16] 陈启天:《什么是新文化的真精神》,《少年中国》第2卷第2期。
1703001547
1703001548 [17]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新青年》第5卷第2号,1918年8月。
1703001549
1703001550 [18] 恽代英:《论社会主义》,《少年中国》第2卷第5号,1920年11月。
1703001551
1703001552 [19] 许德珩:《五四运动在北京》,《五四运动回忆录》(上),第211~212页。
1703001553
1703001554 [20] 独秀:《随感录七八:学生界应该排斥底日货》,《新青年》第7卷第2号,1920年1月。
1703001555
1703001556 [21] 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新潮》第2卷第4期,1920年5月;《晨报》1920年5月4日。
1703001557
1703001558 [22] 孟真:《随感录六七:中国狗与中国人》,《新青年》第6卷第6号,1919年11月。
1703001559
1703001560 [23] 孟真:《社会——群众》,《新潮》第1卷第2期,1919年2月。
1703001561
[ 上一页 ]  [ :1.7030015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