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04847e+09
1703004847
1703004848 [75] 《徐永昌日记》第7册,第400页。
1703004849
1703004850 [76] 引自张瑞德《抗战时期的国军人事》,第39页。
1703004851
1703004852 [77] 蒋介石:《对于整军会议各案之指示》,引自《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至九月份)》,第493页。
1703004853
1703004854 [78] 《徐永昌日记》第7册,第364页。
1703004855
1703004856 [79] 《徐永昌日记》第7册,第432页。
1703004857
1703004858 [80] 引自张瑞德《抗战时期的国军人事》,第35~36页。
1703004859
1703004860 [81]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第625页。
1703004861
1703004862 [82] 蒋介石:《对黄山整军会议审查修正各案之训示》、《部队受军需军医与兵站部之苦痛实情》、《军需不健全军需业务既不合法又不合理之实情》,均引自《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至九月份)》,第370~373页。
1703004863
1703004864 [83] 蒋梦麟:《西潮·新潮》,岳麓书社,2000,第294~300页。
1703004865
1703004866 [84] 蒋介石:《知耻图强》,引自《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至九月份)》,第151~152页。
1703004867
1703004868 [85] 刘峙:《建军的基本条件》,《建军导报》第1卷第2期,1944年8月。
1703004869
1703004870 [86] 黄仁宇:《地北天南叙古今》,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91,第141页。
1703004871
1703004872 [87] 陈诚:《政治部陈部长训词》(1939年),军事委员会军训部编印,第23页;顾祝同:《对作战人员研究班第五期训话》(1944年),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编印,第10~11页;张瑞德:《抗战时期陆军的教育与训练》,《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学术讨论集》第1册,第5547~5548页。
1703004873
1703004874 [88] 《第四军长沙第四次会战作战经过谍报参谋报告书》,《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第1263~1264页。
1703004875
1703004876 [89] 《徐永昌日记》第7册,第447页。
1703004877
1703004878 [90] 蒋介石:《知耻图强》,引自《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至九月份)》,第148页。
1703004879
1703004880 [91] 《第四军长沙第四次会战作战经过谍报参谋报告书》,《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第1263~1264页。
1703004881
1703004882 [92] 《第九战区湖南会战作战检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第1297页。
1703004883
1703004884 [93] 《桂柳会战战斗要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25—4884。
1703004885
1703004886 [94] 蒋介石:《对于整军会议各案之指示》,引自《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至九月份)》,第493~494页。
1703004887
1703004888
1703004889
1703004890
1703004891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 [:1703000745]
1703004892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 第十一章 绅权:乡村权势的蜕变
1703004893
1703004894 传统中国县以下的基层权力结构,素来是中外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的研究对象。费孝通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即注意到“从县衙门到每家大门之间的一般情形”,“是有趣的,同时也是很重要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中国传统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和地方自治的民主体制打交涉的关键。如果不弄明白这个关键,中国传统政治是无法理解的”。[1]
1703004895
1703004896 在中国两千年来的地方政府层级变迁过程中,县级政区是最稳定的一级基层政区。皇帝任命的地方官员到县级为止。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而认为县衙以下处于一种“权力真空”状态。事实上,在县衙以下的基层社会,实际存在着三个非正式的权力系统在运作:其一,是附属于县衙的职业化吏役群体。如清代州县吏役人数,大县逾千,小县亦多至数百名。[2]其二,是里甲、保甲等乡级准政权组织中的乡约地保群体。这一群体每县亦有数十至数百人不等。[3]其三,是由具有生员以上功名及退休官吏组成的乡绅群体。据张仲礼研究,19世纪前半期中国士绅总数已达到100余万,[4]平均每县有六七百名。
[ 上一页 ]  [ :1.7030048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