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06263e+09
1703006263 [7] 高亨庸:《县政机构之改进》,第42~43页。
1703006264
1703006265 [8]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浙江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第235页。
1703006266
1703006267 [9] 《江苏省农村调查》,第81页。
1703006268
1703006269 [10] 《剿匪省分各县分区设署办法大纲》,《湖北第一次全省行政会议汇编》(1935年3月),第54页。
1703006270
1703006271 [11] 胡次威:《民国县制史》,第114~115页。
1703006272
1703006273 [12] 《湖北第一次全省行政会议汇编》(1935年3月),第14页。
1703006274
1703006275 [13] 《改进湖北政治意见》(1937年1月),第6~7页。
1703006276
1703006277 [14] 《江苏保甲半月刊》第1卷第23期,1935年12月。
1703006278
1703006279 [15] 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第405页、第428页。
1703006280
1703006281 [16] 《南京市自治事务处档案》,转引自张益民《南京国民党政权的乡村机构演变之特点》,《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1703006282
1703006283 [17] 《内政部观察团周中一视察广东民政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2—2—1493。
1703006284
1703006285 [18] 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第405、428页。
1703006286
1703006287 [19] 方扬:《地方自治新论》,第541页。
1703006288
1703006289 [20] 《四川民政厅长胡次威巡视各县报告》(1940年9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2—6—7680。
1703006290
1703006291 [21] 《万耀煌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第438页。
1703006292
1703006293 [22] 方扬:《地方自治新论》,第542页。
1703006294
1703006295 [23] 蒋旨昂:《战时的乡村社区政治》,商务印书馆,1946,第112页。
1703006296
1703006297 [24] 方扬:《地方自治新论》,第521页。
1703006298
1703006299 [25] 高亨庸:《县政机构之改造》,第49页。
1703006300
1703006301 [26] 《广济请解释区长联保主任保甲长是否公务员》,湖北档案:LS3-2-2487。
1703006302
1703006303 [27] 《行政院解释乡镇保甲人员是否为公务员》,湖北档案:LS3-2-2488。
1703006304
1703006305 [28] 《湖北省县政视导组视导一、二两区各县总报告》,湖北档案:LS3-1-658。
1703006306
1703006307 [29] 参见蔡慧玉《国家内卷化论——再论政府与社会的理论架构》,“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学术研讨会论文,台北,1994年1月12~14日。
1703006308
1703006309 [30] Chang Chung—Li,The lncome of the Chinese Gentry(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2),pp.36-38.
1703006310
1703006311 [31] Joseph W.Esherick and Mary Buckus Rankin(eds.),Chinese Local Elite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Introduction,p.3.
1703006312
[ 上一页 ]  [ :1.7030062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