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10154
1703010155
(92) 《益世报》,1922年3月24日第7版。
1703010156
1703010157
(93) 《京师警察公报》,1928年1月7日;《益世报》,1929年4月3日第7版。
1703010158
1703010159
(94) 《益世报》,1924年8月28日第7版。
1703010160
1703010161
(95) Peter Stearns, “National Character and European Labor History”, in Peter Stearns and Daniel J. Walkowitz, eds., Workers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Recent Studies of Labor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New Brunswick, N. J.: Transaction Books, 1974), p.18.
1703010162
1703010163
(96) 164
1703010164
1703010165
(97) 参见Eric Hobsbawm在其著作Worlds of Labour (New York: Pantheon, 1984)第21页提到“阶级意识”时有关坚持基于行会的身份意识的讨论。
1703010166
1703010167
(98) NCS, 27 September 1922, p.1; 28 September 1922, p.1.
1703010168
1703010169
(99) E. P. Thompson, “The Crime of Anonymity”, in Douglas Hay, Peter Linebaugh, John G. Rule, E. P. Thompson, and Cal Winslow, eds., Albion’s Fatal Tree: Crime and Society in Eighteenth Century England (New York: Pantheon, 1975), p.255.
1703010170
1703010171
(100) 《益世报》,1925年3月26日第7版。
1703010172
1703010173
(101) 165
1703010174
1703010175
(102) 刘鉴堂:《回忆向导周刊在北京印行的经过》,载张静庐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03010176
1703010177
(103) 《顺天时报》,1925年3月24日第7版; NCS, 25 March 1925, p.1; 26 March 1925, p.8.
1703010178
1703010179
(104) Lynda Shaffer, “Mao Zedong and the October 1922 Changsha Construction Workers’ Strike”, Modern China 4:4 (October 1978): 397.
1703010180
1703010181
(105) Hershatter, pp.113-114.
1703010182
1703010183
(106) 马超俊:《中国劳工运动史》(台北:中国劳工福利社,1959)第1卷,第487页。
1703010184
1703010185
(107) 同上。
1703010186
1703010187
(108) 166
1703010188
1703010189
1703010190
1703010191
1703010193
北京的人力车夫: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 第八章 新公共领域下的市民: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
1703010194
1703010195
1703010196
1703010197
(1)如果说北京对成就一批现代化的工人阶级十分吝啬,那么这座城市对培养一群自认为是现代市民的居民却格外大方。从五四运动和现代大学、学院产生的专一而又富有战斗性的民族主义,其源头正是北京。随着20年代中期五卅运动的爆发,民族主义集会吸引到了成千上万名抗议示威者。
1703010198
1703010199
虽然北京这座城市与皇权和政治的联系源远流长,但是其市民却在公众讨论和辩论上没有特殊的权利和义务。正如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所言,中国的城市与那些赋予市民自治权传统的城邦或公社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没有让个人或团体在公共事务领域的动议法制化的公民观念,也鲜有适合市民集会的标志性建筑。(2)然而,尽管中国的城市尚未工业化,却提供了种类丰富的公共活动,其中包括买卖交易、看戏、拜神以及在茶馆和饭馆的社交活动。科举考试、商会以及行会在其各自的士绅、商人、工匠群体中保持着在其厅堂馆所内进行讨论和争论的传统。在社区遇到危难之时,有权势的官员和商人能够组织全市性的精英分
1703010200
1703010201
子联盟,(3)来行使对城市事务的管理。(4)而他们所缺乏的就是地方自治政府的法理以及能够让除士大夫、科举考生和行会领导者以外更多有政治热情的个人投入到政治活动中的意识形态上的依据。这种意识形态和法律上的基础一旦打下,那么从寺庙、妓院到公园、戏院等公共场所都可以成为城市政治的舞台。诸如在茶馆会面解决纠纷或密谋策划等已知的公众行为旧习,再加上诸如工会、政治俱乐部和党派的新观念、新组织,将急剧地扩大政治参与度。(5)
1703010202
1703010203
这一新政治舞台,或者说公共领域,是一种新旧惯例和态度的结合体。对士绅和商人所领导的公领域的高度重视,加强了公共舆论作为一种大范围领域的讨论和辩论的现代观
[
上一页 ]
[ :1.7030101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