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11137
1703011138
总工会反对派“新势力”细数了张寅卿的种种罪状,(82)称总工会成立,“实为张某一手包办;工会成立之后,张某又复安置亲信故旧,操纵把持”,“一切行动,从未顾全工人意见”。(83)在不断地表现敌意之后,与南京保守势力结盟的“改正”派终于在1929年秋赢得了当时总工会24个活跃工会中17个的支持,撤换了联合会的领导人。而且,反对派工会清除“旧势力”,开始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讽刺的是,和国民党右派结盟的工人,从阶级意识和进步的政治行为而言,他们都属于城里最具有“无产阶级性”的一群人。在“改正派”的促进下,党部内亲南京派和反对派工会之间形成了同盟。(84)张寅卿一派只保留住了四个工会的支持:人力车夫工会、工程队工会、清道夫工会和沟工队工会。
1703011139
1703011140
新派系使得张寅卿对总工会的控制日渐式微,他在反对派工会面前寡不敌众,但如果他能够稳住城里6000余名人力车夫,那么就人数来说,也不至于相差太多。只要有办法驾驭他们的注意力和热情,人力车夫就能为劳工组织者提供一片支持者的海洋。作为城市管理者和调停者,张寅卿觉得对这些暴躁易怒的选民担起责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人力车夫们的忠心,对于一个受到来自总工会内外对手夹击的政客而言,代表着一种可以利用的群众支持的砝码,随时扣动城市动乱的枪机,可以成为相当大的一笔政治财富。1929年秋,针对“改正派”干部和新势力的攻击,张寅卿及其支持者动员人力车夫来维护他们在党内和总工会内的地位。在与党内激进分子结盟对抗右翼干部及其工人阶级支持者时,人力车夫在某方面也显示出了他们自己的激进性。他们认为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就意味着摧毁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电车。多年来,人力车夫只是聚集在政治边缘的看客、捧场者,奔跑在街上提醒着城市劳苦大众的生计艰辛,现在,他们终于有机会,直接登上了舞台的中心,尽管很短暂。
1703011141
1703011142
(1) 222
1703011143
1703011144
(2) 例如,1927年10月,有十名工人和学生因为企图组织劳工联盟而被处决。NCS, 30 October 1927, p.1. 1928年5月,在奉军撤离北京前夕,据说有14名共产党人被杀害。《益世报》,1928年5月18日第7版。1926年4月至1928年5月间,仅天桥刑场一地,就处死了946名共产党人、盗匪。NCS, 31 August 1928, p.12.
1703011145
1703011146
(3) 223
1703011147
1703011148
(4) 《益世报》,1928年7月19日第3版。到1930年,国民党人大幅度地削弱党的活动和动员作用,以致动员群众来支持其统治无从进行。Lloyd Eastman(易劳逸),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216-217; and Hsi⁃sheng Ch’i(齐锡生),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2), pp.184-186. 国民党人削弱党的作用的政策,也是Joseph Fewsmith(傅士卓)的著作Party, State, and Local Elites in Republican China: Merchant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s in Shanghai, 1870-1930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5)的一个重要主题。
1703011149
1703011150
(5) 224
1703011151
1703011152
(6) Robert M. Duncan, Peiping Municipality and the Diplomatic Quarter (Beiping: Peiyang Press, 1933).
1703011153
1703011154
(7) 《益世报》,1928年6月27日第3版。
1703011155
1703011156
(8) Duncan.
1703011157
1703011158
(9) 邓昊民:《“本社”始末》,《文史资料选编》第9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第86页。邓提到了1928与1929年共产党在北京的地下活动。
1703011159
1703011160
(10) 225
1703011161
1703011162
(11) 《益世报》,1928年6月7日第3版。
1703011163
1703011164
(12) 原文为五分钟。——译者注
1703011165
1703011166
(13) 《益世报》,1928年6月8日第3版。
1703011167
1703011168
(14) 《益世报》,1928年7月25日第7版。一本非正规的党史声称有无数党员被杀害。
1703011169
1703011170
(15) 同上。
1703011171
1703011172
(16) Howard L. Boorman and Richard C. Howard,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vol.3, pp.276-278.
1703011173
1703011174
(17) 钟德钧:《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丹华火柴厂工人怠工的前前后后》,北京市总工会工人运动史研究组编《北京工运史料》第2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1),第243页。
1703011175
1703011176
(18) 《益世报》,1928年7月25日第7版。
1703011177
1703011178
(19) 《益世报》,1928年6月28日第3版。
1703011179
1703011180
(20) 《中国国民党各省市总登记和各党员总计》,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总计处(无出版社,1929)。在隶属北平市党部的1770名党员中,有四分之三年龄在20多岁,90%为男性。有一半曾经上过大学,90%至少受过中学教育。
1703011181
1703011182
(21) 同上。有相当一部分党员是河北人和北京人(33%)。此外,还有中部省份的湖南人(11%)和南方省份的广东人(7%),邻近的山东人(9%)和山西人(8%)也占一定比重。
1703011183
1703011184
(22) 《中国国民党各省市总登记和各党员总计》。有四分之三的党员的收入只够糊口(55%)或不敷生计(19%)。
1703011185
1703011186
(23) 钟德钧,第243页。
[
上一页 ]
[ :1.7030111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