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16727
1703016728
[73]邵鸿镳:《领袖政治的实验》,《政治评论》第137号,1935年1月17日。
1703016729
1703016730
[74]张兆符:《民主政治的衰微与独裁政治的兴起》,《政治评论》第139号,1935年1月31日。
1703016731
1703016732
[75]程天放:《民主与独裁》,《政治评论》第140号,1935年2月7日。
1703016733
1703016734
[76]汪宝瑄:《论独裁并质胡适之》,《政治评论》第151号,1935年4月25日。
1703016735
1703016736
[77]程瑞霖:《关于现政府问题评各方意见》,《政治评论》第26号,1932年11月23日。
1703016737
1703016738
[78]参见冯启宏《法西斯主义与三十年代中国政治》。
1703016739
1703016740
[79]意大利法西斯党的做法是:一般青年须先加入名为“巴里拉”的青年团或学生团充任预备党员,待期满后经考核合格,确能笃信主义,服从领袖,效忠国家,方准加入法西斯党,成为正式党员;入党后,再经考核,确系忠诚努力者,才可以入选为核心组织“党卫军”。参见薛光前《意大利复兴之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第24~25页。
1703016741
1703016742
[80]蒋介石:《军队政治工作对革命失败与复兴的关系》(1932年5月18日),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0卷,第548~552页。
1703016743
1703016744
[81]有关CC系与力行社在地方基层的派系倾轧情形,可参见下列资料。张仲鲁:《回忆CC与复兴社斗争的一幕》,《河南文史资料》第5辑,1981;艾经武:《1936年河南省国大代表选举中复兴社与CC派的斗争》,《河南文史资料》第19辑,1986;张凤吉:《国民党复兴社和CC派在山东的明争暗斗》,《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24辑,1987;刘岳厚:《国民党湖南甲乙派的斗争》,《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62;王益昶:《国民党统治时期湖北教育界派系组织明争暗斗》,《湖北文史资料》第10辑,1984;王良卿:《三民主义青年团与中国国民党关系研究》,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8,第22~27页。
1703016745
1703016746
[82]蒋介石日记,1935年12月12日。
1703016747
1703016748
[83]参见田宏懋《1928~1937年国民党派系政治阐释》、齐锡生《国民党的性质(上)》,《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4辑、第2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703016749
1703016750
1703016751
1703016752
1703016753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
:1703012688]
1703016754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第十一章 战前党员群体分析
1703016755
1703016756
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后,其“党力”强健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党治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党是党员的集合体。党员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政党“党力”的强弱。本章考察战前国民党的组织规模和党员社会构成,并与北伐时期做一对比,以探究其变化的成因和影响。
1703016757
1703016758
1703016759
1703016760
1703016761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
:1703012689]
1703016762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一 上层有党,下层无党
1703016763
1703016764
衡量一个政党的组织能量,其外在的指标,首先是其组织规模的大小。一般而言,一个政党执掌全国政权后,出于维持其政权统治的需要,以及执政党拥有丰厚的政治资源所具有的吸引力,其组织规模一般会呈现急速膨胀的势头,以至于不得不采取某些措施来适度抑制其增长。而1927年执政以后的国民党,其情形却是另一番景象。
1703016765
1703016766
北伐时期,国民党的组织规模曾经历过一个急速扩充的过程。在1924年春至1927年春的3年间,国民党党员人数大约增长了4倍,即由不到20万,增至100万。国民党“清党”以后,党员人数大约减少了1/3。据1929年10月的统计,国民党员总数为65万余人,比1927年“清党”前减少了30多万(参见表11-1)。
1703016767
1703016768
表11-1 战前国民党党员人数统计
1703016769
1703016770
1703016771
1703016772
1703016773
执政党党力不足
1703016774
1703016775
国民党执政后,其组织发展呈现一个畸形的走势,即军人党员迅速膨胀,而普通党员缓慢增长。从1929年10月至1937年1月,国民党军人党员由30万增至101万。北伐初期(1926年10月),军人党员仅占国民党党员总数的4%,至1937年1月,这一比例上升到61%。也就是说,在抗战前夕,几乎每3名国民党党员中,就有2名是军人。
1703016776
[
上一页 ]
[ :1.7030167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