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20985
仰瞻接奔雷,俯视迷霾雾。
1703020986
1703020987
回首觅归途,夕阳满红树。
1703020988
1703020989
(四)
1703020990
1703020991
少女曳朱裙,掩面色凄恻。
1703020992
1703020993
自惜倾城姿,不及君颜色。
1703020994
1703020995
(五)
1703020996
1703020997
列峰颦修眉,湖水漾横波。
1703020998
1703020999
时垂百丈泪,敢问意如何。
1703021000
1703021001
(六)
1703021002
1703021003
死者欲中流,吊者来九州。
1703021004
1703021005
可怜千万辈,零落卧荒丘。
1703021006
1703021007
(七)
1703021008
1703021009
日拥千人观,不解与君语。
1703021010
1703021011
空谷秘幽泉,知音复几许。
1703021012
1703021013
(八)
1703021014
1703021015
我欲图君归,虚室生颜色。
1703021016
1703021017
画形难为声,置笔泪沾臆。
1703021018
1703021019
此诗写得情深、饱满,才气毕现。日本对他的感染是露于笔端的。
1703021020
1703021021
几次赴日的经历,改变了陈独秀的基本文化理念,其反省的程度亦不在鲁迅之下。大家所熟知的日本幻灯片事件,促使鲁迅弃医从文,中国人的麻木、看客心理是让鲁迅痛楚而绝望的。而陈独秀也有类似的心理。第二次从日本归国后,他所办的《安徽俗话报》的第一期有一栏新闻,题为《日本和俄国开仗》,消息应是自他那里流出,其中有云:
1703021022
1703021023
唉,日本因为俄国占了我们中国的东三省要和他拼命,我们中国的官民还是袖手旁观,你看可耻不可耻呢?
1703021024
1703021025
《安徽俗话报》有大量的关于日本的消息和评论文字,能看出日本文化对他的影响。鲁迅那时看过的一些书籍,陈独秀也读过。比如美国传教士史密斯的那本《支那人的气质》,鲁迅就很赞佩,可说影响了其一生。陈氏在自己的报上,也介绍了这位传教士的一些观点,都与国民性有关。对照二人的思路,当可见那时的风气。留学日本的人,不约而同地想到这类话题,乃文化心理转化的必然。直到现在,留学出国的青年,有时在文字里,也有类似的感叹,差别的地方是,年代与背景不同了。
1703021026
1703021027
1703021028
1703021029
1703021030
陈独秀与彭述之合影
1703021031
1703021032
陈独秀在年轻时是赞佩日本的。他也不喜欢其侵略的本性,看重的倒是日本人的团结、爱国与毅力。相比之下,中国民众不过是奴性很深的一族,在根基上出现了问题。《安徽俗话报》第三期上有《日本人真可敬》一则短文,陈氏叹道:
1703021033
1703021034
有一个美国报上说道,美国纽约地方,有一千多日本人,大半都贫穷得很。这些人虽说是些穷汉,却比有的国家里的做大官的,还有良心哩。他这些穷汉,平日也很喜欢吃酒看戏,到了日俄开战以后那纽约的酒馆戏园里面,便不见有一个日本人。你道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们都把平日吃酒看戏的钱,节省下来做了国家的兵费。现在这一千多人,已经集了十多万银子寄回本国,那日本兵们听见了此事,都感激得哭了……唉,你看我们中国,自上至下,有几个能像日本人这样的呀。
[
上一页 ]
[ :1.7030209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