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21082e+09
1703021082 其三是两人的文化兴趣的不同导致了生活方式的差异。如前所述,鲁迅那时是独居生活,对婚姻是悲观的,过的是一种无爱的生活。而陈独秀正在新婚的快乐里,似乎看不到身上的焦虑。在杭州译安德烈耶夫阴冷的小说,多少有些不协调,西子湖的美色一点也没影响他。相反,我们看陈独秀的诗文,精神幻化在南国的山水间,精神直逼庄骚。联想日后二人的异路,那是有其必然的道理的。
1703021083
1703021084 他们在那时没能见面,机缘不足是自然的,而性情上存有差异,也是擦肩而过、互不相识的因素吧。历史就这样失去了有趣的一幕。1910年正是中国社会巨变的前夜。他们二人都还不是政治性的人物,过的还是普通人的生活。不过杭州的学校已有许多是新型建制了。两人都在新学校中显示了各自的特点。思想是新的,自然也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气息,很快,这些就汇入近代中国巨大的变故中去了。
1703021085
1703021086 4
1703021087
1703021088 他们是两个有争议的人物,说清其历史并不容易。二人各自形成了一个传统,合与分中,分的因素多。他们个人的能量都很强,并不易在一起相处。《新青年》移师北京后,鲁迅对陈独秀既有赞佩的地方,也有故意疏远的时候。陈独秀关注的一些东西,鲁迅并不都有热情。《新青年》涉猎的面很广,主编的视野是要开阔的,分散的精力亦多。鲁迅则用心于文艺,或翻译,或创作。写时评时,也带着很强的文学家色调。周作人说他和哥哥只是边缘式的编委,不是没有道理的。
1703021089
1703021090 1917年陈独秀来北京时,鲁迅已在古城里生活五年了。他们真正的结识,当是在这一时期。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没有一点资料能证明二人见过面,周作人、钱玄同、胡适的日记都没有记载相关的信息。
1703021091
1703021092 鲁迅与《新青年》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钱玄同、周作人两个人进行的。对于像胡适、陈独秀这样的闻人,鲁迅为何没有主动贴近,是颇值得玩味的。北京时期的鲁迅,与之相交的除了教育部里的同事外,主要是同乡、学生,以及文学青年。对于像章太炎这样偶尔来京的前辈,他也只是从众一见,不像钱玄同那么热情。在自己的世界生活惯了的人,不适合走进剧烈变化和节奏快的日子。鲁迅能写出浑厚静谧的文字,和他孤冷的存在方式是联系在一起的。
1703021093
1703021094
1703021095
1703021096
1703021097 周作人在北大东方文学系任教时的照片
1703021098
1703021099 由于周作人任教于北大,与陈独秀的会面几乎都由他代替了。《新青年》的事情也通过周作人知道一二。查周作人日记,可见到诸多记载,这已成了我们了解鲁迅、陈独秀的重要线索。周作人是1917年4月1日来北京的,鲁迅通过蔡元培介绍他去北大谋职。4月10日,周作人第一次见到了陈独秀和沈尹默。9月初,周作人购买了《新青年》一册,那个月的24日,他第二次见到陈独秀:
1703021100
1703021101 上午往寿宅,至大学为傅宋二生作保,访蔡先生不值,见陈独秀而返。得十九日家寄帖签一包,下午草讲义,晚玄同来谈至十一时半去。
1703021102
1703021103 待到10月6日,陈独秀写信予周作人,两人开始了交往。那一日的日记云:
1703021104
1703021105 上午寄实业之日本社函,抄讲义六纸,得陈独秀函。下午往大学访之。至图书馆借罗马文学史一本,又取新青年三之六来即阅了。
1703021106
1703021107 无疑的,陈独秀的信是鼓励周氏兄弟为《新青年》写稿的。中间钱玄同起了传递信息的作用。因为事先与周作人见过面,陈独秀没有直接找鲁迅,而是让周作人代转自己的意思,让鲁迅兄弟多写一些文章。
1703021108
1703021109 此后,周作人多次记下了与陈独秀的交往及相关情况:
1703021110
1703021111 陈梁二君函起草。(1917年10月16日)
1703021112
1703021113 上午往校访陈独秀君。(1917年11月19日)
1703021114
1703021115 上午往校以佛语书交君默,访陈仲甫君。(1918年5月20日)
1703021116
1703021117 玄同说明年起分编新青年,凡陈胡陶李高钱二沈周陈(百)傅十二人云。(1918年10月21日)
1703021118
1703021119 上午往校还儿傅,得陈独秀函。(1918年11月26日)
1703021120
1703021121 上午往校访独秀,交予人的文学一篇。(1918年12月10日)
1703021122
1703021123 下午阅书,铭伯先生来,得独秀函。(1918年12月15日)
1703021124
1703021125 上午往校还独秀美术一本。(1918年12月18日)
1703021126
1703021127 得编译处函,以稿致仲甫。(1919年1月8日)
1703021128
1703021129 上午往校,下午访仲甫。(1919年1月22日)
1703021130
1703021131 从君默借来国民杂志一本,以文交予仲甫登每周评论中。(1919年1月27日)
[ 上一页 ]  [ :1.7030210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