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23223
至元代,其乡里制度中,都的建制仍然存在。如《元史》记福建崇安云:“崇安之为邑,区别其土田,名之曰都者五十,五十都之田上送官者,为粮六千石。”(注:《元史》卷192《良吏传》2,4373页。)此即其证。
1703023224
1703023225
明初立国,建立了里甲制度,以10户为甲,110户为里。里设里长,甲有甲首。当然,明代的乡村行政、地理建制,很多仍是因袭宋元之旧。
1703023226
1703023227
明代乡村的建制,因地域的不同,其级各有差异,或为乡、都、图(又称乡、都、保或乡、都、里)三级建制,或为乡、都(又称乡、图或乡、保)二级建制。至于籍贯的设定,其通常的做法就更不一致,县下或为一级建制,或为二三级建制。至于一二级建制,其名称亦不一。下面根据明初流放辽东充军罪犯的籍贯,以观明代乡村建制。
1703023228
1703023229
(一)一级建制,分别为乡、里、村、社。如:
1703023230
1703023231
1.乡。如陕西葭州贺九贤,其籍贯“系本州长受乡人”。
1703023232
1703023233
2.里。如云南省云南州张肆,其籍贯“系本州高平里人”。
1703023234
1703023235
3.村。如陕西鄜州李玖保,其籍贯“系本县立右村人”。
1703023236
1703023237
4.社。如直隶睢宁县胡肆,其籍贯“系本县永山社人”。
1703023238
1703023239
(二)二级建制,分别有都里、乡都、里村、乡保、都保、乡里、都图、保图、都圩、乡社。如:
1703023240
1703023241
1.都、里。如陕西清涧县张颜,其籍贯“系本县塞马儿都第二里人”。
1703023242
1703023243
2.乡、都。如直隶泰兴县李青壹,其籍贯“系本县顺得乡三都人”。
1703023244
1703023245
3.里、村。如直隶东安县王首儿,其籍贯“系本县河北里姚河头村人”。
1703023246
1703023247
4.乡、保。如直隶上元县孙伴哥,其籍贯“系本县凤城乡下保人”。
1703023248
1703023249
5.都、保。如直隶南凌县任三,其籍贯“系本县三十都三十保人”。
1703023250
1703023251
6.乡、里。如直隶清江县李诵,其籍贯“系本县归化乡共轻里人”。
1703023252
1703023253
7.都、图。如余干县刘保,其籍贯“系本县八都五图人”。
1703023254
1703023255
8.保、图。如余干县方倅,其籍贯“系本县七保双上二图人”。
1703023256
1703023257
9.都、圩。如广东登逼县沈贵七,其籍贯“系本县十一都塔圩人”。
1703023258
1703023259
10.乡、社。如山西冠城县曹政住,其籍贯“系本县童文乡南里社人”。
1703023260
1703023261
(三)三级建制,为乡、里、保。如直隶萍乡县杨宗,其籍贯“系本县永宁乡名数里二保人”(注:《明代辽东档案汇编》1《军政》1《辽东各卫呈报从直隶山东等省因罪流充的军丁亡故名册》,沈阳,辽沈书社,1985。)。
1703023262
1703023263
明代里甲的编设,是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征派以及户口的管理,仅仅是一种编户组织。而乡村行政地理概念,具有很大的传承性,所以明代的乡村行政地理单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承袭宋元的旧制。如明代的地方志明确说道:“联属其民而授之田,在邑有经野之制,是故乡以统乎都,都以统乎图。此前代之遗制,国家因之而不易者。”(注:嘉靖《常熟县志》卷2《乡都志》,明嘉靖十八年刻本。)
1703023264
1703023265
事实上,任何时代的乡村,都存在着以下三大要素:一是人,由人转而为户口、户籍;二是田土,转而为鱼鳞图册;三是自然聚落,即“居民而奠业”的各个村落。所以,明代的乡里组织,只能根据这三大要素加以编排,具体可析为以下四种:
1703023266
1703023267
(一)凡是田土的经量,“别诸都皆画地分保,以正其疆界”。如明初金华县,全县分为十二乡;乡统辖都,上乡统辖七都,中乡统辖四都,下乡统辖三都;都统辖保,大致为十保一都。量核田土时,以五尺为一步,其间都、保的差异如下述:“都以五十步为率,筑堠一焉,表其都之界;保以三十步为率,筑堠一焉,表其保之界。”(注:苏伯衡:《苏平仲文集》卷6《核田记》,《四部丛刊》本。)可见,乡、都、保这一套乡里体制,是据田土这一要素编设的,是一套完整的地理单位。
1703023268
1703023269
(二)凡是版籍的攒造,“则诸都皆计户编图,以定其徭役”。可见,乡、都、图这一套乡里体制,是根据人户来编设的,其目的是为了徭役的征派。
1703023270
1703023271
(三)一里之中,遍布自然聚落,有村居,也有野市,“聚庐托处,鸡犬相闻”。换言之,街巷市镇,均为乡隅的别称。
1703023272
[
上一页 ]
[ :1.7030232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