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25628e+09
1703025628 尽管地方官员对民间迎神赛会活动不时示禁,但其结局却是“一年盛于一年”。每当举行赛会期间,“一时哄动,举邑若狂,乡城士女观者数万人”(注:钱泳:《履园丛话》21《笑柄·出会》,575页。)。为此,也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值得关注的言论,即在当时的学者中,对民间庙会不乏宽容之论。方孝标之说就是典型一例。他认为,“民可顺,不可强”。他的理由如下:“千年之祀,其鬼必灵。苟其人之德不胜邪而强为不信之,使民愚,必骇且怨,人怨即神恫矣。”(注:方孝标:《光启堂文集》之《记·烛会记》,见《方孝标文集》,78页。)所以,他秉持的则是《礼记》“从俗”之说,要求充分尊重民间的信仰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
1703025629
1703025630 从古老的“方社祈年”,到后世的“迎神赛会”,显然不仅仅是祭祀仪式的转化,更使这种古老的民间宗教活动富有娱乐性的因子。对此,清朝人李见田作了很好的比较。在“方社祈年”时代,不过是“烧纸钱,击鼙鼓,枌榆坛下,酒奠春风,桑柘林边,人嬉夕照,乐太平之有象,式礼法之不愆”;一旦流变为“迎神赛会”,则“侮弄神明,叫嚣乡里,妄违礼法,败坏风俗”。基于这种比较,李见田将迎神赛会概括为以下十种弊端:其一,亵渎鬼神。迎神赛会,“不过借众人之钱财,供会首之醉饱,愚民不知其故,遂从而和之,一时成俗,百弊丛生”。其二,紊乱法度。按照朝廷的祀典,可以分为正祀与淫祀两类。每一府、州、县,均有山川、社稷坛、文武庙、城隍庙以及乡贤、名宦诸祠,全都列于官方祀典,官民必须在春秋加以祭祀。至于各类土地之神,并有王、侯、将、相诸称号者,则大多不列于祀典,亦即所谓的“淫祠”。此外,在迎神赛会期间,“僧道借以弄钱,妇女因而游玩”,其弊更是不胜枚举。其三,消耗财用。一方赛会,万户供张,竟有勉强支持,百端借贷而入会者,亦有典衣粜米,百孔千疮而入会者。以有限之钱财,为无益之费用,至于债不得偿,租不得还,冻饿穷愁而不自知。其四,耽误本业。城市之民,俱有其业;乡曲之民,各有其事。民以勤俭为本,根本没有空闲之时。且赛会均在三春之时举行,既失其时,又失其业。其五,男女相混。凡乡城每有盛会,“观者如山,妇女焉得不出。妇女既多,则轻薄少年逐队随行,焉得不看。趁游人之如沸,揽芳泽于咫尺,看回头一笑,便错认有情;听娇语数声,则神魂若失。甚至同船唤渡,舟覆人亡,挨挤翻舆,鬓蓬钗堕,伤风败俗,莫此为甚”。其六,易生火灾。无论在城在乡,迎神之日,灯烛辉煌,香烟缭绕,茶坊酒肆,柴火薰天。更有扎彩灯出夜会,或者敛民钱放烟火,“设有不虞,难于扑救,奸民乘机抢夺”。其七,诱发赌博。赛会人杂,易于聚赌,摇摊押宝,纷纷沓至。“或输钱已竭,尚求亡羊于无何之乡,或借贷无门,陷此身于不可知之地,剥衣而去,攘臂而来,贻祸地方”。其八,聚集“打降”。所谓打降,就是无赖通过打架而讹诈他人。乡曲狂徒,市中匪类,平时聚饮,三三两两,尚多相打相击之事。在赛会期间,更是“千百为群,遇店行沽,逢场入局,一撄忿怒,便逞凶横,或莫与解纷,即酿成命案,因而祸延保甲,讼累村坊”。其九,招来盗贼。在庙会期间,各地的匪类混迹于人群之中,难以稽察,穿窬甚便。“日间以热闹尽欢,夜静而熟眠失窃,富者金帛霎时俱罄,贫人米粟一扫而空。”其十,败坏风俗。人本质朴,因出会而多置衣裳,家本贫弱,因出会而多生费用。甚至不论在城之人,还是乡居百姓,无不崇尚华美,大街小巷,迎接亲朋,“使斯民咸入豪奢,而风俗因之败坏”(注:钱泳:《履园丛话》21《笑柄·出会》,575~578页。)。
1703025631
1703025632 毋庸讳言,民间社会、庙会确实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为示明晰,综合上面所谓的“十弊”,不妨将其简要归类如下:
1703025633
1703025634 首先,每次办会,铺张浪费,大耗财用,使参加者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影响朝廷的赋税征收。据明人黄凤翔言,明代乡村每次庙会,就侈设酒肴,盛陈歌舞,以汰靡相尚,甚至“忘釜缶之罄,饔飱靡给,宁讳而不言”。一旦里甲前来催科,就傲然答曰:“吾负里中醵钱若干,尚未能应,何暇及此!”(注:黄凤翔:《救时名实论》,见黄宗羲编:《明文海》卷88,第1册,851页。)这种现象在清代也存在。如在大名府开州,每年冬春之月,醵钱赛会,多致梨园,互角胜负,“虽典衣饰,践踏田禾,不顾也”(注:《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40《大名府部》。)。上面提及的清代江阴举人李见田亦明确指出,赛会有“耗财用”之弊:“一方赛会,万户供张,竟有勉强支持,百端借贷而入会者,亦有典衣粜米,百孔千疮而入会者。”(注:钱泳:《履园丛话》21《恶俗·出会》,576页。)赛会对民间百姓财力的消耗相当明显。即以清代金山县朱泾镇为例,凡是各村庄举行赛会之时,会内所需要置办的物件,亦即那些有形之花费,“动以累千计”。此外,赛会通常会“倾动远近”,吸引四处之人前来看会,人舟云集,到镇里亲友家盘桓几天,这样也就产生一些无形之花费,甚至“以累万计”。两种花费加在一起,最终导致“有钱者扰累非浅,无力者典贷俱穷”(注:朱栋纂:《朱泾志》卷1《疆域志·风俗》,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4册,10~11页。)。显然,历代朝廷部分禁止迎神赛会,其目的无非是为了防止农民破产,影响朝廷的赋税,以维持传统统治的长治久安。
1703025635
1703025636 其次,由于大批无赖流氓参与民间庙会活动以及庙会实际上为无赖棍徒所把持,所以迎神赛社活动,无论是无赖之“打降”(注:清末人秦荣光所作《竹枝词》云:“练技拳场到处开,迎神赛会敛多财。诸无赖总为魁首,群饮三更聚赌来。”其自注云:“迎会演戏,会首鸠财。各村祭赛,引诱招摇,酿成奸窃。甚至跳习拳勇,聚为赌博。”迎神赛会对民间风气之影响,不言而喻。参见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9《风俗》,5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抑或乡民之崇尚奢侈,无不会对地方社会秩序及民间风俗造成冲击。无赖参与庙会这一类文化活动,固然对文化生活的活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消极影响亦复不少。无赖靠此生活,所以敛钱无底,花费无度(注:如清朝名士杨一昆在《皇会论》中有句云:“有一等游手好闲,家家去敛。口称善事,手拿知单。有钱无钱,强派上脸。图了热闹,赚了吃穿。”显然,对清代天津皇会中的无赖“敛钱”之风多有讽刺。此文原本刊于《津门杂记》,此转引自望云居士、津沽闲人:《天津皇会考纪·敛钱》,84页。),更加助长了民间百姓的奢靡之风。又无赖本性难移,在这些活动中,好勇斗狠,轻薄无赖,调戏妇女,赌博窃盗之事亦在所难免,因此对社会秩序乃至风气均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注:关于无赖流氓参与庙会一类的文化活动,以及由此对社会风气造成的不良影响,可参见陈宝良:《中国流氓史》,238~23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703025637
1703025638
1703025639
1703025640
1703025641 中国的社与会(增订本) [:1703022341]
1703025642 中国的社与会(增订本) 第六节 风俗之会
1703025643
1703025644 从广义上说,任何形式的结社结会均可归属于风俗之会。换言之,形形色色的会社,多为传统的中国人受群体意识支配的一种习俗。然从狭义上说,各色社团因其性质、功能各异而又可分解为不同的类型,诸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而在文化生活类的会社中,又当包括纯粹的风俗会社。本节所要探讨的就是狭义的风俗之会,以及此类风俗会社与传统习俗的关系。
1703025645
1703025646 一、岁时风俗之会
1703025647
1703025648 在人类文明史上,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从而形成不同的岁时节序。岁时节序往往与人们的社交相生相伴。交往、狂欢、消闲之余,人们又结成相对稳定的岁时风俗社团。此类团体,当然以“社会”、“庙会”最为闻名,对此本书已作专节论述。下面所要阐述的是以岁时先后为序,中国民间的各种风俗会社。
1703025649
1703025650 1.煎饼会
1703025651
1703025652 在宋代,每年正月人日,民间多设有“煎饼会”。(注:四水潜夫辑:《武林旧事》卷10,513页,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1703025653
1703025654 2.斗鸡会
1703025655
1703025656 在清代,每当上元之日,福建诏安县城隍庙就设“斗鸡会”,“连案供祀,以最肥大者居上,称为元宝。凡得元宝者,群贺之,以为一岁利市之兆”(注:施鸿保:《闽杂记》卷1《斗鸡会》,收入《申报馆丛书》,清光绪四年上海申报馆铅印本。)。
1703025657
1703025658 3.钱灯会
1703025659
1703025660 元代,正月十七日,举行灯会,始于张咏。(注:费著:《岁华纪丽谱》。)
1703025661
1703025662 4.挑菜会
1703025663
1703025664 明代杭州钱塘县,在每年的二月初一,民间举行“挑菜会”。(注:万历《钱塘县志》之《纪事·风俗》。)
1703025665
1703025666 5.惜字会
1703025667
1703025668 惜字会为善举,本当归于善会。此会依岁时而行,故又附于此。清代,二月初三日,江阴县士子举行“惜字会”,“礼玉局忏,以示虔诚”(注:民国《江阴县续志》卷9《风俗·岁时》,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八月三日,亦同。
1703025669
1703025670 6.扑蝶会
1703025671
1703025672 明代,二月十五,士大夫就结“扑蝶会”。(注:程羽文:《清闲供·月令演》,见《说郛续》。)
1703025673
1703025674 7.秋千会
1703025675
1703025676 元大德年间,每年二月末至清明节,朝贵女眷在杏园玩秋千之戏,“盛陈饮宴,欢笑经日”,称“秋千会”。(注:李祯:《秋千会记》,见《香艳丛书》,民国三年上海国学扶轮社铅印本。)
1703025677
[ 上一页 ]  [ :1.7030256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