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29413e+09
1703029413 您一看机不可失,回家跟娘子商量,反正您也不会种田,不如应雇去做生意吧,没准儿还能发大财。张娘子有点儿舍不得,架不住您死赖活赖,还是同意了,而且很有良心地还叫您把家里的一个男奴带着上路好照顾生活。
1703029414
1703029415 唐朝的老百姓,只要走出本县,就得去开单位介绍信,也就是“公验”。“公验”有很多种,当官上任用的“告身”,民兵开拔用的“总历”,驿站工作人员用的“符券”,甚至买卖土地财物的凭据,只要是加盖了公章的官方凭证,都可以叫“公验”。
1703029416
1703029417 对于您这样的白丁百姓来说,要去开具的“公验”叫“过所”,用途很单一,就是证明您这个人是良民,有籍贯,有家业,来路正派,全国各地都应予放行。
1703029418
1703029419 理论上,像您这样的成年男丁,负有缴税和服役的责任,是不能脱离责任田到处游荡的,当地官府也不应该为您开具“过所”。这时候,那一队过路胡商就派上用场了,他们要跟当地官府洽谈,甚至行个贿,准许他们在当地雇佣良民一起上路。然后,您再跟这些胡商签个合同,自愿当他们的雇工,当时叫“作人”,这样就可以去申请“过所”了。
1703029420
1703029421 申请“过所”也要找里正办理,首先呈上您自己写的材料:
1703029422
1703029423 开元六年某县民唐穿请给过所牒
1703029424
1703029425 某县某乡村/坊/里丁男唐穿年叁拾一奴阿麦年拾捌家生因歉收无济与胡商米失芬为作人往长安(这是写明您和家奴的籍贯、年貌、出门原因和目的地)
1703029426
1703029427 恐所在关镇守捉,不练情由,请给过所。(恐怕经过的地方不知道我的情况,发生留难,所以请给我开个介绍信)
1703029428
1703029429 保人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等五人:唐穿所将人畜,保并非寒盗诓诱等色。(要找五个乡邻作保,证明您带走的人畜来路合法)
1703029430
1703029431 妻张三三款:夫唐穿去后,所有户徭一事以上,并请三三祇承。(要找一个您近亲的男丁或者户主,来承诺您走以后,如果在下次交税服役前回不来,那么您的赋税由他/她来承担)
1703029432
1703029433 开元六年某月某日
1703029434
1703029435 里正接到这个牒文,先核实一下里面写的情况是否属实,如果属实,签字往上一级官府(县衙)送过去。县里负责这个工作的是县尉,他也要再核查一下情况,签了字再往州郡一级的官府上报。
1703029436
1703029437 州府负责审核发放“过所”的官员是“户曹”,他根据县里上报的材料来判断是否应该给您开具介绍信,如果材料不完整,他会用书面形式要求县里继续调查、上报、补充情况,直到他决定是否给您开信为止。
1703029438
1703029439 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的时候,官府的办事效率还是很高的。您的申请报上去没几天,“过所”就批下来了,基本上是把您写的东西照抄一遍,后面有负责的官员批示“任去”,还有签名和州郡官府的公章。
1703029440
1703029441 不过呢,您会发现这个“过所”,八成已经跟一卷长长的纸券粘在一起了。那个纸卷,就是雇佣您的胡商驼队的“过所”。他们在出发地申请下这玩意儿以后,每过一地,都要上交给官府检查签字盖章、补失查漏,所以走过的地方越多,前后续加的公文越长。
1703029442
1703029443 这卷珍贵重要的介绍信,当然要由您的雇主米失芬收着。趁他还没拿走,您赶紧先瞅几眼。
1703029444
1703029445 昭武米国萨保米失芬年肆拾叁
1703029446
1703029447 侄男意奴年叁拾
1703029448
1703029449 译语人安禄山年贰拾
1703029450
1703029451 奴信子年贰拾陆
1703029452
1703029453 奴归命年贰拾贰
1703029454
1703029455 奴捧鞭年贰拾贰
1703029456
1703029457 奴逐马年拾捌
1703029458
1703029459 婢春儿年贰拾
1703029460
1703029461 婢绿珠年拾贰
1703029462
[ 上一页 ]  [ :1.7030294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