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33155
除了用招牌和艺术表演招徕消费者上门,唐代商家还派出说客主动出击。“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听说有客人到来,说客们纷纷出动,找准目标客户后,用如簧巧舌说服客人到自家消费。美国化妆品公司玫琳凯不坐等客户上门,而是在大街上主动寻找客户的销售模式,原来在唐代就已发明。
1703033156
1703033157
我们还从诗里知道,“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唐时有些画作就跟萝卜白菜一般,在熙攘的集市上买卖;“长安贵豪家,妖艳不可数。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唐代豪富之家蓄养的艺妓如同今天的女明星,再华美的衣衫也只穿来登台表演一次,不以重复形象示人;“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下视十二街,绿槐间红尘”,唐代长安城市绿化极佳,而青槐是当时最普及的行道树;“长安多病无生计,药铺医人乱索钱”,泱泱唐帝国同样存在看病难的问题,医院乱收费的传统至少可追溯到千年前;“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这首诗乃白居易在京为官、求租房舍的时候所写,证明唐代京官并非个个都有房地产,与近世殊为不同……别着急,诗还有很多,日记还有很多,回忆还有很多,只等我们慢慢拾掇。
1703033158
1703033159
蓦然想起我极爱的一首歌,琼·贝兹的《钻石与铁锈》,歌手喃喃唱道:“我们都明白回忆会带来什么,它带来钻石,也带来铁锈。”唐诗不正是唐朝的回忆么?在唐诗里,我们找到了那个时代的光荣与抱负,也找到了那个时代的愤怒与脆弱,找到了钻石,也找到了铁锈。而我有个奢侈的心愿,我希望这本书带给你的阅读体验,能成为你回忆中一颗小小的钻石。
1703033160
1703033161
毛晓雯
1703033162
1703033163
2013年10月26日
1703033164
1703033165
1703033166
1703033167
1703033168
唐诗风物志:唐人的世俗生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1703033169
1703033170
1703033171
1703033172
1703033174
唐诗风物志:唐人的世俗生活 行卷
1703033175
1703033176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命题:一只鸟在山里唱了一支歌,一支有史以来鸟们能唱出的最美的歌。但由于它身处山林最深处,这里除了它,没有任何人、任何生物——哪怕一只小小的甲壳虫都没有。也就是说,这支歌谁也没有听到。鸟唱完歌就飞走了,旋律随风而逝。那么,这支谁也没有听到的歌,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存在过?
1703033177
1703033178
唐人没听说过这个命题,只是他们有许多观点,可以视作对这个命题的变相讨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王维说辛夷花“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大意都是空山无人,花草兀自生长,有没有观众不重要,花草依然茂盛而芬芳,它们的美好一如既往。君子也理当如此,不以旁人存在与否来改变自身的行为。即使你是独处,即使你的所作所为别人永远不得而知,你也须像被无数人注目一般高尚地行事。对于他们来说,深林里那支无人聆听的歌,空山里无人采摘的花朵,君子独处时无人见证的行为,当然都是存在的,再真实不过。
1703033179
1703033180
但是,如果不听他们怎么说,而是看他们怎么做,你会发现,关于小鸟唱歌的命题,绝大多数唐人用行为给出的答案是:不为人知,就不算存在过;人生在世,理当扬名立万。
1703033181
1703033182
除了凭借自荐能够“朝为布衣,夕为卿相”的战国,唐代是中国古代最流行自我宣传的时期。唐才子们奔走八方,告诉许多人,自己有多么优秀;他们将自己的作品专门呈递给那些有力量与资源的人,希求通过那些力量与资源,闻达于天下;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给世界留下又深又长的痕迹;他们祈祷自己唱的每一首歌,都有人听见。
1703033183
1703033184
1703033185
1703033186
1703033187
【元】倪瓒《古木幽篁图》。画家题诗:“古木幽篁寂寞滨,斑斑鲜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时人眼,画与蛟溪古逸民。”自古文人雅士总爱孤芳自赏,多是一副“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姿态,但唐才子们偏偏希冀斩获功名,建立辉煌的事业。
1703033188
1703033189
1.扬帆借天风
1703033190
1703033191
国人一向视谦虚为至高美德。毛遂这样的人,自古属于异类,否则司马迁亦不会特地将此事记载在煌煌巨作《史记》之中。自荐者得到的社会评价,也通常就是平原君回应毛遂自荐的那一番话:“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若你是贤才,自会有人称颂你;但从未听人称颂过你,那就说明你没有才。别人不曾推荐你,你却自己吹嘘自己,人品卑下可想而知。
1703033192
1703033193
这种逻辑在唐代却被连根拔起,唐人的逻辑是:谁也没有义务观察你一举一动,搜集你一词一句,然后挖掘你的才华,成就你的梦想。你必须自己来。你有才华,就要将才华在人前尽数展现,这样做,是对自己的梦想负责;这样过,一生才没有被辜负。
1703033194
1703033195
在信息网落后不堪的古代,宣传自己以及自己的作品殊为不易,但唐人奇招迭起,最具典型意义的当属诗板。唐人在人流量极高的闹市街铺、风景名胜、驿站寺院等地,选择一面显眼的墙,粉刷墙面之后,听任熙来攘往的人,将自己的诗作题在墙上。墙壁有限,唐人诗情却无限,墙壁很快不够写。许多地方就改为向诗人们提供一块块木料制成的薄板,诗人在薄板上题好诗后再悬挂于墙壁,此做法扩大了墙壁的诗容量,且极易于更新。这块小木板,就是诗板。“胜地昔年诗板在,清歌几处郡筵开”,胜地为诗板招徕读者,诗板为胜地增加风景。
1703033196
1703033197
诗板不是稀罕物,除了热闹之地,好些老旧寺庙、僻远驿站亦提供诗板——诗兴何时发作是不能自制的,于是唐人处处备好诗兴的载体,真是人性化的设计。题写诗板,没有身份限制,没有学历要求。任何人只要愿意,尽可以把自己的大作挂满一天一地。华夏蛮夷,男女老少,在诗板面前人人平等。
1703033198
1703033199
然而佳作毕竟是凤毛麟角,劣质诗板太多,就有人站出来“替天行道”。刘禹锡离开白帝城时,途经一面诗墙,发现坏诗无数。这下刘禹锡挪不动步了,他停下来,就那样凭着一双手和一腔热情,摘下了上千块不入流的诗板,仅余几首杰作。这很像现代的论坛:大家可以恣意发表作品,也可以恣意对他人作品吐槽。而唐朝的“论坛”更优越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敏感字。
1703033200
1703033201
除了诗板,还有诗瓢。居于深山或清寂寺庙的人,平日与人接触甚少,写诗之后无法传播,便用葫芦小心翼翼装好大作,投入小溪、河流,任葫芦将自己的心血带向天涯海角。唐代僧人唐球曾在投放诗葫芦后写诗道,“斯文不沉没,方知吾苦心”,不求一举成名,只求有人倾听灵魂的歌。
1703033202
1703033203
还有诗屏,唐人将原创诗篇题于屏风之上,来家中拜访的宾客都能看到。但是,极懂成人之美的唐人,宣传的诗篇不一定是自己的作品。白居易就曾在自家的屏风上题写元稹绝句百首,元稹则将白居易的诗作题满寺庙的墙壁,因此白居易感叹说,“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元、白二人的诗歌太浅露,缺少反复回味咂摸的余地,素不为我所爱。但两人彼此间细密的情谊,我无从挑剔。
1703033204
[
上一页 ]
[ :1.7030331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