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33854e+09
1703033854
1703033855 牡丹在唐时也相当昂贵,尤其是贞元、元和年间,牡丹价格飙升,每株牡丹索价数万铜钱,白居易痛心疾首地写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与荷兰人为郁金香而疯狂一样,唐人亦为牡丹一掷千金,甚至有“王侯家为牡丹贫”。但是,唐人为牡丹贫,荷兰人却为郁金香暴富,此间的分别不言而喻。
1703033856
1703033857 唐人买牡丹,买的是它的绝代姿容,而非它广阔的升值空间。对于日益飞涨的花价,唐人没有投机之心,只有惋惜之情,“近来无奈牡丹价,数十千钱买一棵”,惋惜没有足够的财力拥有如此绝色。直至唐末五代,时局动荡,经济衰退,牡丹的价格不复从前,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却风雨不改。后蜀礼部尚书李昊将牡丹花分赠给亲朋时,总以一种酥点同赠,一再叮嘱各位“俟花凋谢即以酥煎食之,勿弃秾艳”,珍惜备至。没有一株牡丹,因跌价而倒在泥泞之中。唐人和荷兰人之间的差别,是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差别。
1703033858
1703033859 曾经觉得不可思议,美丽的花那么多,唐人为何格外钟情于牡丹?有人说是因为牡丹不作谄媚的姿态,武则天命百花齐放,百花果然齐放,唯独牡丹坚持不开。传说只是传说,即便真有其事,有骨气的花也不止牡丹一种,而另一种很有骨气的花——寒菊,在唐代就受到冷落。直到某次在现实中见过牡丹,才理解了唐人的偏爱:那硕大华丽的花朵,极像一团烈火。还有什么,比一团烈火更契合唐人昂扬进取的气质,以及奔腾不息的精神?
1703033860
1703033861 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小诗In Me, Past, Present, Future Meet中,有一行不朽的警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猛虎与蔷薇,刚与柔的两极。萨松心目中灵魂的至境,就是像猛虎般刚劲有力,却没有丢失轻嗅蔷薇的兴致与柔情;当暴风雨来临,能够毫无畏惧地一路前行,也能够停下来欣赏一颗清亮的水滴。每每读及如虎一般粗犷威猛的唐人为花写下的缠绵诗篇,我总会想起萨松的这行警句:在我心中,有猛虎在轻嗅蔷薇。
1703033862
1703033863
1703033864
1703033865
1703033866 【清】慈禧《花卉图》。慈禧太后颇有艺术造诣,尤其工于花卉画,这幅牡丹便是明证。画中牡丹浓烈张扬,正是唐人最喜的模样。
1703033867
1703033868
1703033869
1703033870
1703033871 【清】恽寿平《山水花鸟图·牡丹》。画家自题:“十二铜盘照夜遥,碧桃纱护洛城娇。最怜兴庆池边影,一曲春风忆凤箫。”诗中所提的“兴庆池”,就在唐玄宗与杨贵妃居住的兴庆宫中。唐时兴庆宫遍植牡丹,每至花期,一派国色天香。
1703033872
1703033873 【1】此乃杨贵妃专宠之前的事。
1703033874
1703033875 【2】【明】袁宏道:《瓶史》。
1703033876
1703033877 【3】【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七“器具”。
1703033878
1703033879 【4】【唐】李肇:《唐国史补》。
1703033880
1703033881 【5】【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九。
1703033882
1703033883 【6】【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天宝初,宁王日侍,好声乐,风流蕴藉,诸王弗如也。至春时于后园中纫红丝为绳,密缀金铃,系于花梢之上。每有鸟鹊翔集,则令园吏制铃索以惊之,盖惜花之故也。诸宫皆效之。
1703033884
1703033885
1703033886
1703033887
1703033888 唐诗风物志:唐人的世俗生活 空山雨脚随云起,古木灯青啸山鬼。
1703033889
1703033890
1703033891
1703033892
1703033893 唐诗风物志:唐人的世俗生活 [:1703033040]
1703033894 唐诗风物志:唐人的世俗生活 鬼灯
1703033895
1703033896 我很奇怪,为什么有人研究唐代的衣饰钗环、唐代的建筑园林、唐代的水利工程,甚至于唐代巷弄里的鸡毛蒜皮,却没有人研究过唐人的梦。
1703033897
1703033898 我越是了解唐代历史上大明宫何其巍峨、长安大道何其繁华、侠少仕女何其光鲜、街头百戏何其喧腾,我就越是想要到唐人的幻想世界中一探究竟。因为,我知道想象比历史壮丽,梦比现实有力。我知道,盛大帝国的背后,一定有更为盛大的想象与梦境。
1703033899
1703033900 1.醉卧白云闲入梦
1703033901
1703033902 读唐诗十余年,难免有些审美疲劳:鲜有什么唐诗的主题和措辞能再让我眼前一亮,慨叹大出所料。我已熟稔唐代各时期各流派不同的诗歌风格,以及各大诗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独特习惯。但是,无论读唐诗多久,无论我多么清楚李白喜用“我”字、王维爱设置色彩对比、岑参笔下的边塞比高适笔下的更壮阔,唐诗中那些妖娆的想象,总是出离我预料。
1703033903
[ 上一页 ]  [ :1.7030338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