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34164e+09
1703034164
1703034165 东方女性一向追求白色肌肤,这种审美趣味终于在唐朝登峰造极。唐代女子化妆,第一步便是傅粉,但绝不是郑史所谓的“薄薄妆”,她们会用厚厚一层白色粉末覆盖整个面部,掩饰任何细微瑕疵,让脸庞如瓷器般光洁。这种稍嫌夸张的妆容方式,东瀛艺伎直到今天依然在使用,面孔的白因和服的斑斓,成为最艳丽的雪。
1703034166
1703034167 敷面的白色粉末,中间包含了铅、锡、铝、锌等,而最主要的成份为铅,因此这种妆粉又被称为“铅华”。远在铁血时代的战国,妇人们便开始傅粉。除了铅华,各个朝代还有自己独特的妆粉:六朝人混合米粉、胡粉,再掺入些许葵花子汁,制成“紫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壳麝等按一定比例细细调合,制成“玉女桃花粉”;明人则是选取饱满的紫茉莉花种子,淘洗、蒸熟后制成“珍珠粉”,或是以玉簪花为主料制成“玉簪粉”……制粉方式各异,但有一点相同,那便是:这些妆粉,从配料到粉名,无一不温和。
1703034168
1703034169 唐人制粉却是例外,除了常规制粉材料,他们还特地掺入林林总总奇异而馥郁的西域香料,最后制得的妆粉,挑上一星半点便使人双颊生香。熙熙攘攘的长安或洛阳,傅粉女郎轻轻走过大街小巷,各种香气便在空气中碰撞。所以,唐朝遍街都是丁香一般芬芳的姑娘,但她们没有太息一般的眼光,她们不懂太息,她们个个都浓烈得让人不能遗忘。
1703034170
1703034171
1703034172
1703034173
1703034174 【明】陈洪绶《花卉草虫扇面》。蛱蝶翻飞,斑斓可爱,性喜浓艳的唐女自然对它们格外偏爱,甚至用它们来给敷面白粉命名。
1703034175
1703034176 这种奇香袭人的妆粉,名字也起得张扬,叫做“迎蝶粉”——想想也是,唐朝女子不会喜欢乖巧绵软的“桃花粉”、“玉簪粉”。“迎蝶”二字或许不够高雅,但生机勃勃、热血贲张,有了这,谁还稀罕温良恭俭让?
1703034177
1703034178 2.胭脂缘
1703034179
1703034180 傅粉是妆容的第一步,第二步便是涂抹胭脂。
1703034181
1703034182 涂抹胭脂,等于在脸上作画。唐朝女子对胭脂的运用,绝非工笔花鸟式的,一笔一划推敲,逐色逐寸雕琢;她们完全是泼墨山水式的做派,大开大阖,恨不能一挥手便染出一个盛唐。胭脂不是廉价玩意,但她们才不吝惜,她们把胭脂涂满面颊、涂满眼睑,甚至涂满耳朵,总之要将胭脂用个痛快,将红色进行到底。王昌龄形容女子“芙蓉向脸两边开”,放在今日,这是艺术夸张;放在唐朝,这说的就是寻常景象。
1703034183
1703034184 那个时代对红妆的偏爱,从《开元天宝遗事》中关于杨贵妃的两则轶闻便可见一斑:一则记述杨贵妃初承恩召,与父母挥泪作别,恰逢天寒,泪珠瞬时结为红冰;另一则记述杨贵妃用巾帕拭汗,巾帕被汗染红,色如桃花,美艳动人。能够形成红泪与红汗,脸上涂抹了多少胭脂自不待言。而唐代诗人王建更以猎奇的口吻描写过宫女卸妆的情态——“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卸妆能卸下一盆红泥,可见每次化妆胭脂耗费之巨。若有人对此表示舍不得,酷爱红妆的唐朝女子大概会用《古诗十九首》中的一句来回答吧:“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人生能得几回浓墨重彩?有机会的时候,请一定尽兴。
1703034185
1703034186 “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乃是唐代宫怨诗的代表作,暂时撇开诗中凄恻寂寥的心情,想想三千胭脂面,聚若红云,该是多么香艳的风景?但这三千胭脂面,可不是千人一面。有唐一代的创新精神,在胭脂面上发挥了个彻底:傅粉之后着重在双颊上浓妆艳抹,面色如同醉酒,这是“酒晕妆”;雪腮薄施胭脂,将面孔晕染成春日里的花瓣,这是“桃花妆”;用浅朱作底,再施以铅华,红里透粉,满面霞光潋滟,这是“飞霞妆”……花样之多,叫人啧啧称奇。
1703034187
1703034188 唐初开始风行红妆,但进入中晚唐之后,别的一些妆容逐渐受到追捧,比如“泪妆”——不用胭脂,仅仅在两颊或眼角涂上些许素粉,作此妆容的妇人看起来泪光盈盈、弱质芊芊,美丽却哀愁。还有一种“三白妆”,脸上不作其他修饰,仅仅涂白前额、鼻子、下巴三个部位,虽说妆容的最终效果是提升了面部的立体感,但比起华美妖冶的红妆来,难免显得凄凉单薄。
1703034189
1703034190
1703034191
1703034192
1703034193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画中仕女眉形阔而短,这种眉形正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极为盛行的桂叶眉,也正是“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中所写的“蛾眉”。
1703034194
1703034195
1703034196
1703034197
1703034198 【清】高翔《梅花图》。高翔画梅方法独特:疏枝上半开花苞,再用女子的口脂,为花苞抹一点点红。清冷幽寂的墨色,因那一星口脂,妩媚入骨。
1703034199
1703034200 从红妆到泪妆,唐朝也从盛世走向末路:一个时代的风华,首先在女子的脸庞盛开,末了,也首先在女子的脸庞凋谢下来。
1703034201
1703034202 3.眉山远
1703034203
1703034204 唐玄宗赐给杨氏姐妹的脂粉费,每年高达百万两白银。这一数据,除了证明唐玄宗迷恋女色、挥霍无度诸如此类的道德事实之外,也证明了唐人极好浓妆。不过,在满朝红妆之中,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却是例外,独她“却嫌脂粉污颜色”,不染铅华。但是特立独行如她,朝见至尊时也须“淡扫蛾眉”,由此可见眉妆在唐代女子妆容中所占的分量。
1703034205
1703034206 眉本黑色,在唐时,绿眉却是主流。万楚不无赞许地写道“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将眉黛与碧绿的萱草作比;韩偓一句“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更是写尽翠眉的宛转与风流。颊红、脸白、眉翠,相映不说成趣,至少足够华丽。而杨贵妃不愿随俗,逆翠眉潮流而动,别出心裁地用墨将眉染黑,这种做法立刻引发了“时尚地震”。今天看来,黑眉再正常不过,但放在当时,它几乎可以登上唐朝美妆杂志的年度头条。徐凝就用诗句记录了这件时尚史上的盛事:“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1703034207
1703034208 唐女对眉妆的不懈追求,不但体现在眉色的创新上,更体现在眉形的层出不穷上。许多女子甚至每天换一种眉形,不厌其烦,乐在其中。唐玄宗曾命人作《十眉图》,记载了当时流行的十种眉形,分别为鸳鸯、小山、五岳、三峰、垂珠、却月、分梢、涵烟、拂云、倒晕。光是记下的便有十种之多,于史无载的更是数不胜数。
1703034209
1703034210
1703034211
1703034212
1703034213 【宋】赵佶《腊梅山禽图》。画中梅下所生,正是“眉黛夺将萱草色”中所提到的萱草。
[ 上一页 ]  [ :1.7030341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