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34206
眉本黑色,在唐时,绿眉却是主流。万楚不无赞许地写道“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将眉黛与碧绿的萱草作比;韩偓一句“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更是写尽翠眉的宛转与风流。颊红、脸白、眉翠,相映不说成趣,至少足够华丽。而杨贵妃不愿随俗,逆翠眉潮流而动,别出心裁地用墨将眉染黑,这种做法立刻引发了“时尚地震”。今天看来,黑眉再正常不过,但放在当时,它几乎可以登上唐朝美妆杂志的年度头条。徐凝就用诗句记录了这件时尚史上的盛事:“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1703034207
1703034208
唐女对眉妆的不懈追求,不但体现在眉色的创新上,更体现在眉形的层出不穷上。许多女子甚至每天换一种眉形,不厌其烦,乐在其中。唐玄宗曾命人作《十眉图》,记载了当时流行的十种眉形,分别为鸳鸯、小山、五岳、三峰、垂珠、却月、分梢、涵烟、拂云、倒晕。光是记下的便有十种之多,于史无载的更是数不胜数。
1703034209
1703034210
1703034211
1703034212
1703034213
【宋】赵佶《腊梅山禽图》。画中梅下所生,正是“眉黛夺将萱草色”中所提到的萱草。
1703034214
1703034215
《十眉图》今已失传,徒留风雅的眉名供后世想象。而后世还真有好事者据此想象,清代徐士俊就作了《十眉谣》,对十种眉形逐个写意,比如:关于小山眉,他说“春山虽小,能起云头。双眉如许,能载闲愁。山若欲雨,眉亦应语”;关于涵烟眉,他说“汝作烟涵,侬作烟视。回身见郎旋下帘,郎欲抱,侬若烟然”;关于拂云眉,他又说“梦游高唐观,云气正当眉,晓风吹不断”。
1703034216
1703034217
《十眉谣》字字曼妙,想象旖旎至此,也就没人追究眉形的真相是什么了。只消跟着徐氏,在脑中勾勒如斯画面:长安月下,灯影明灭,长街上人来人往,涵烟、拂云游走,垂珠、小山争艳,无须再寻找什么温柔乡,温柔乡正卧在女子的眉间。
1703034218
1703034219
4.花钿醉
1703034220
1703034221
“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贴,蛱蝶重飞样未传。况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王建这首诗,即使不解其意,也深觉美丽。轻如粉,薄胜蝉,新叶嫩,晚花鲜,你以为他写的是某个“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佳人?不,他写的是花钿。
1703034222
1703034223
贴花钿,唐代女子最为时髦的妆容方式,妇人们将各种色泽艳美的物料,加工制成各种形状的薄片,然后把薄片粘在额头眉间,甚或两颊。这些薄片就是花钿,也被称作花子或媚子。花钿色彩缤纷,形态也从简单的圆点、水滴状、月牙状到复杂的祥云形、鸟兽形、石榴花形,不一而足。只有你想不到的花纹,没有唐女做不出的式样。而李康成诗“翠钿红袖水中央,青荷莲子杂衣香”中的翠钿,温庭筠词“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中的黄子,都是花钿的经典款,为唐女所喜。
1703034224
1703034225
研究花钿的取材是件极有意思的事情。你会发现,金箔、贝壳、鱼鳞、鱼鳃骨、黑光纸、云母片、翠鸟羽毛、茶油花饼,甚至连蜻蜓的翅膀,都可以被唐代女子做成花钿。世间任何一种漂亮的颜色、美好的质感,抑或惊人的光线及氛围,她们都想裁下一角,小心翼翼地种在自己的肌肤上,成为身体的花。这是唐代女子的野心,可爱的野心。
1703034226
1703034227
1703034228
1703034229
1703034230
【唐】张萱《捣练图》(局部)。画中间的女子眉心精致玲珑的装饰,便是唐女必不可少的化妆品——花钿;而她的唇形正是唐人甚爱的樱桃小口。哪怕唇形阔大,唐女也能用化妆术绘成小口。
1703034231
1703034232
而花钿的由来,大概是千年来最美的传说之一:南朝宋武帝时期,寿阳公主倦卧在含章殿檐下。是日天晴,风起,花落,一朵梅盈盈停于公主额前。轻抬纤手,公主不经意地拂走落梅,眉心却留下了梅的烙印,洗之不去,清晰可辨。三日之后,那花痕才逐渐消失。梅花不再烙在公主的额头,却烙进了宫人的心头,众人讶异于梅花烙的美丽,纷纷模仿落梅剪裁各种小饰物贴于眉心,这,就是花钿。“梅妆”一词的源头,也就出自这里。
1703034233
1703034234
1703034235
1703034236
1703034237
【唐】周昉《挥扇仕女图》。仔细看来,画中仕女眉心向上翘,两眉呈八字状,此乃中唐时的流行——八字眉。八字眉常搭配乌色唇,“妆成尽似含悲啼”。
1703034238
1703034239
传说负责给我们美感,信史负责给我们答案。考察历史记载,花钿的真正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唐朝佛教盛行,佛像眉间点有白毫,妙相庄严,当时的妇人认为这是一种有福之相,贴花钿其实是对佛像的模仿;另一说唐朝多悍妇,婢妾服侍不周,正室夫人动辄施暴,常常在婢妾脸上留下伤痕,为了掩饰伤痕,婢妾们开始贴花钿。
1703034240
1703034241
不过我想,求福相也好,掩伤痕也罢,那一开头的原因,唐朝的女子们早已记不得,也不在意。她们只是嫌胭脂还不够红,眉黛还不够浓。她们只是想用花钿在脸孔之上,建立一个王国,那里有蝴蝶、瀑布、诗,以及最壮丽绵长的春天。
1703034242
1703034243
5.额黄染
1703034244
1703034245
额黄,是唐时一种将前额涂黄的妆容方式。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传播迅疾,寺庙云集,佛像林立。善男信女常侍佛前,渐渐地,不但喜欢上了佛像的慈眉善目,也喜欢上了佛像的金黄。模仿佛像,于是诞生了额黄。
1703034246
1703034247
先理云鬓,再描黛眉,继而涂额如金,回眸一笑,美丽而安详。设想此景,顿时觉得胡适先生的“惧内”之言不再是笑话,年轻妇人真真成了“活菩萨”。【1】
1703034248
1703034249
唐朝的额黄是从南北朝的额黄继承过来,继承了色调,却未继承风格:南北朝的女子涂额黄,采取的是“约黄”的手法,即是在前额仅涂上一半黄色,再以清水推开黄色,向另一半肌肤缓慢过渡,整个额头呈晕染之状,如北周庾信诗“额角细黄轻安”,娇媚,但是不失含蓄;唐朝的女子涂额黄,采取的却是“平涂”的手法,将额头全部涂黄,没有深浅变化,没有浓淡过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每一寸,都是最明亮的黄,如唐朝裴虔馀诗“满额鹅黄金缕衣”,灿烂,绝对不留余地。——这倒像极了唐朝女子的性格,即使手里的素材只是月亮般的色彩,那也要做出一个太阳来。
1703034250
1703034251
那么,涂抹在额上的黄粉,究竟是什么呢?王建的《宫词》说“闷来无处可思量,旋下金阶旋忆床。收得山丹红蕊粉,镜前洗却麝香黄”,王涯的《宫词》又说“内里松香满殿开,四行阶下暖氤氲。春深欲取黄金粉,绕树宫娥着绛裙”,但无论是“麝香黄”还是“黄金粉”,都语焉不详。宋代还有人说那黄粉是狼粪【2】,初次看到此揣测,忍俊不禁:这般瑰丽的妆容方式,至少得“麝香黄”、“黄金粉”来配,竟然说“额黄”是狼粪,恶意昭彰。
1703034252
1703034253
其实除了涂抹,唐时还有一种妆额黄的方式,就是用金黄色的材料剪裁出花朵飞鸟星星月亮,粘满整个额头。——多么豪迈的手法,任额间星星疾驰、百鸟飞翔,将天堂顶在头颅之上;或者,就像温庭筠写的那样,“云髻几迷芳草蝶,额黄无限夕阳山”,把宽阔的额当作小小的山头,上面挤挤挨挨,铺满温暖的夕阳。
1703034254
1703034255
6.妆靥浓
[
上一页 ]
[ :1.7030342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