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39372
1703039373
[51] 黄天华:《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抗战前后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争》,载《一九四○年代的中国》(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703039374
1703039375
[52] 马戎:《“民族”之辨——从1939年的那场大讨论说起(一)》,《中国民族报》2012年11月2日第07版。
1703039376
1703039377
[53]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序》(1928年),载王桐龄《中国民族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1703039378
1703039379
[54]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1929年),岳麓书社,2010,第91页。
1703039380
1703039381
[55] 顾颉刚:《如何可使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在伊斯兰学会的讲演词》[《民国日报》(甘肃),1937年11月10—14日],载《顾颉刚全集·宝树园文存》(卷四),中华书局,2011,第62页。
1703039382
1703039383
[56] 林惠祥:《中国民族史》,商务印书馆,1939,第40页。
1703039384
1703039385
[57] 戴季陶在该序言中还说道:“中国建国之基本,为汉民族之文化,故今后汉民族应努力以其文化化蒙古民族;而蒙古民族应努力接受汉民族之文化,复于上古同族同宗之本原,而造成真正统一之中华民国……”,参见马鹤天《内外蒙古考察日记》,新亚细亚学会,1932。
1703039386
1703039387
[58]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载秦孝仪编《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四),(中国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第1~7页。
1703039388
1703039389
[59]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边疆周刊》第九期,1939年2月13日),载《顾颉刚全集·宝树园文存》(卷四),中华书局,2011。
1703039390
1703039391
[60]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边疆周刊》第九期,1939年2月13日),载《顾颉刚全集·宝树园文存》(卷四),中华书局,2011,第94~106页。
1703039392
1703039393
[61]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边疆周刊》第九期,1939年2月13日),载《顾颉刚全集·宝树园文存》(卷四),中华书局,2011,第96页。
1703039394
1703039395
[62]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序》(1934年),载吕思勉《中华民族源流史》,九州出版社,2009,第3~4页。
1703039396
1703039397
[63]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1929年),岳麓书社,2010,第66页。
1703039398
1703039399
[64]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1929年),岳麓书社,2010,第95~96页。
1703039400
1703039401
[65]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1929年),岳麓书社,2010,第102页。
1703039402
1703039403
[66]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1929年),岳麓书社,2010,第102页。
1703039404
1703039405
[67]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1929年),岳麓书社,2010,第66页。
1703039406
1703039407
[68]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边疆周刊》第九期,1939年2月13日),载《顾颉刚全集·宝树园文存》(卷四),中华书局,2011,第94~106页。
1703039408
1703039409
[69] 蒋介石:《完成民族主义维护国际和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四日主持中央常会、国防最高委员会联席会议讲],载秦孝仪编《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二十一),(中国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第170~175页。
1703039410
1703039411
[70] 蒋介石:《对本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致词》,载秦孝仪编《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二十五),(中国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第121页。
1703039412
1703039413
[71] 蒋介石:《告西藏同胞书》(1959年3月26日),载秦孝仪编《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三十三),(中国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第222~223页。
1703039414
1703039415
1703039416
1703039417
1703039418
从大清到民国:中国民族理论政策的历史变迁(1644~1949) [
:1703037828]
1703039419
从大清到民国:中国民族理论政策的历史变迁(1644~1949) 第六章 “国族主义”的起源与异变(上):“美国模式”的影响
1703039420
1703039421
“国族主义”是分辨孙中山“旧”的“民族主义”与“新”的“民族主义”的分水岭。美国处理种族问题的经验和做法(所谓“美国模式”)对于孙中山的“国族主义”学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美国政府对于孙中山本人及其所领导的“护法运动”的冷漠、傲慢与决绝,迫使孙中山最终不得不放弃寻求美国等西方国家承认、支持、帮助中国革命运动的政治幻想,同时降低甚至消减美国政治制度和美国模式在其“三民主义”学说(包括“国族主义”)中的地位和影响。换言之,孙中山的“国族主义”学说经历了两个构建阶段:前期阶段主要倡导依托“政治化”“美国化”进行“国族构建”,而后期阶段则主要倡导依托“文化化”“传统化”进行“国族构建”。这一理论变化给民国时期的民族政治带来十分重大的影响。
[
上一页 ]
[ :1.7030393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