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39595e+09
1703039595
1703039596 [40] 转引自陶文钊《美国与中国的三次革命》,《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2期。
1703039597
1703039598 [41] 〔美〕史扶邻(Harold I. Schiffrin):《近五十年美国孙中山研究叙录》,曾学白译,载孙中山研究学会编《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85,第662~677页。
1703039599
1703039600 [42] 如孙中山所说:“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它。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抓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我。他们自己只顾著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参见郝盛潮、陈旭麓等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299页。
1703039601
1703039602 [43] 孙中山:《致美国总统威尔逊电》(1918年11月18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2006,第513~514页。
1703039603
1703039604 [44] 孙中山:《致美国国务院函》(1921年9月5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2006,第596页。
1703039605
1703039606 [45]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 to Schurman,FRUS,1922,Vol.I,pp.725;吴翎君:《美国与中国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为中心的探讨》,(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第122~123页。转引自陈三井《论孙中山晚年与美国关系》,《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703039607
1703039608 [46] 陶文钊:《美国与中国的三次革命》,《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2期。
1703039609
1703039610 [47] 孙中山:《国父全集》(第二册),(中国台湾)“文物供应社”,1949,第128~129页,转引自陈三井《论孙中山晚年与美国关系》,《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703039611
1703039612 [48] 孙中山:《国父全集》(第二册),(中国台湾)“文物供应社”,1949,第128~129页,转引自陈三井《论孙中山晚年与美国关系》,《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703039613
1703039614 [49] 孙中山:《在上海招待新闻记者的演说》(1924年11月19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11卷),中华书局,2006,第338页。
1703039615
1703039616 [50] 郝盛潮、陈旭麓等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289页。
1703039617
1703039618 [51] 郝盛潮、陈旭麓等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288页。
1703039619
1703039620 [52]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1924年3月2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2006,第242页。
1703039621
1703039622 [53]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1924年3月2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2006,第243页。
1703039623
1703039624 [54]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1924年3月2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2006,第250页。
1703039625
1703039626 [55]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1924年3月2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2006,第250页。
1703039627
1703039628 [56]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一讲》(1924年1月27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2006,第187~188页。
1703039629
1703039630 [57]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一讲》(1924年1月27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2006,第188页。
1703039631
1703039632 [58]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一讲》(1924年1月27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2006,第186-187页。
1703039633
1703039634 [59] 图中显示数据是以“主题”检索的有关“美国模式”与“中国模式”的论文数量,检索时间为2014年5月2日。
1703039635
1703039636 [60]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讲话》(1938年3月12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11页。
1703039637
1703039638
1703039639
1703039640
1703039641 从大清到民国:中国民族理论政策的历史变迁(1644~1949) [:1703037832]
1703039642 从大清到民国:中国民族理论政策的历史变迁(1644~1949) 第七章 “国族主义”的起源与异变(下):“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渊源
1703039643
1703039644 顾颉刚关于“边疆/民族”问题的研究,是民国时期各界志士仁人积极探寻中国民族问题解决之道的一个缩影;而“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及其所引发的讨论,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蒋介石统治集团伪篡孙中山“民族主义”学说的愤懑与不满。一个为学界所长期忽略的事实是,顾颉刚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信奉到了“心悦诚服到极度”的地步;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人认为顾颉刚是“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实际上直接渊源于孙中山的“国族主义”,孙中山才是“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真正首倡者。
[ 上一页 ]  [ :1.7030395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