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41638e+09
1703041638 32 乾隆三十七年,户部存银七千八百余万两。见《清高宗实录》九二〇卷,23 页。
1703041639
1703041640 33 《清朝文献通考》二八卷。
1703041641
1703041642 34 《广州番鬼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一),神州国光社 1954 年版,270 页。
1703041643
1703041644 35 近人梁嘉彬作《广东十三行考》,提到咸丰十年同孚行商潘绍光家资在一亿法郎以上。其时虽然已无十三行,但潘氏家私由行商一脉传来则是非常明白的。
1703041645
1703041646 36 《中国经济全书》第八册,1908 年版,101 页。
1703041647
1703041648 37 转引自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三联书店 1962 年版,150 页。
1703041649
1703041650 38 《魏源集》下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679 页。
1703041651
1703041652 39 《履园丛话》下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639—640 页。
1703041653
1703041654 40 转引自《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469 页。
1703041655
1703041656 41 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四四《人物·才略》。
1703041657
1703041658 42 高晋等:《南巡盛典》卷六九《褒赏》,16 页。
1703041659
1703041660 43 王守基:《长芦盐务议略》,《盐法议略》,中华书局 1991 年版,10 页。
1703041661
1703041662 44 《水窗春呓》卷下,中华书局 1984 年版,42—43 页。
1703041663
1703041664 45 《履园丛话》上册,197 页。
1703041665
1703041666 46 同上注。
1703041667
1703041668 47 陈长华君作《“抑商”质疑》,《史林》1995 年第 3 期,先揭此意,思而有得。
1703041669
1703041670 48 《落帆楼文集》,卷二四,126 页。
1703041671
1703041672
1703041673
1703041674
1703041675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1703041442]
1703041676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二百年人口西迁的历史因果
1703041677
1703041678 如果在读清史的时候勘对历史地图,则会非常容易地看到,出现在乾隆末年至咸丰初年的湘黔苗民起义、川楚白莲教起义与广西金田起义,都集中地先后起于东经 110 度附近的中南山区。这种屡现的历史迭合是一个富有内涵的题目。由此切入,可以见二百年人口西迁的历史因果。
1703041679
1703041680
1703041681
1703041682
1703041683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1703041443]
1703041684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一
1703041685
1703041686 清代人口西迁,主要是指金田起义以前的两百年间,中国人口从东南地区向西南地区所做大规模迁移的历史过程。今天被泛称为西南地区的川滇桂黔四省,在明清之交曾长久地延烧过熄灭不了的兵火。自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奢崇明之乱起到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芟平,中经张献忠五次入川与南明武装长期抗清,六十年间厮杀、屠戮、践踏、蹂躏连绵不断,成为战乱蔓延之区。当兵燹终于过去之后,这个地区留下的是满目疮痍,一片残破。四川汉中一带,在昔“烟户稠密,无地不耕”,此时却是“弥望千里,绝无人烟”,1 四顾荒凉。在那一片广袤的地区里,类似的景象比比皆是。六十年战乱造成的人口锐减,使川滇桂黔四省人丁在全国丁口总数中由万历六年(1578)的百分之十降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百分之一点六,仅四川一省就由明末六十八万余丁减少到清初的一万八千五百丁。嘉庆《四川通志》追叙当时情景,叹为:“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如果把这些直观的描述换算作统计数字,那么,康熙二十四年(1685)时,西南四省的人口密度是东南八省(江浙皖赣闽粤湘鄂)的三十四分之一,是华北六省(冀鲁豫晋陕甘)的二十四分之一。显然,这种由战事造成的人口凋残之后将会是社会经济的长久失调。
1703041687
[ 上一页 ]  [ :1.7030416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