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45566
1703045567
28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646、670、747 页。
1703045568
1703045569
29 《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六集,499 页。
1703045570
1703045571
30 《王国维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 年版,91 页。
1703045572
1703045573
31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305 页。
1703045574
1703045575
32 《辛亥革命前十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 1985 年版,64 页。
1703045576
1703045577
33 《毁学果竟成风气耶》,《东方杂志》1910 年第 11 期时评,78 页。
1703045578
1703045579
34 《李大钊文集》上册,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426—427 页。
1703045580
1703045581
35 《黄兴集》,中华书局 1981 年版,62 页。
1703045582
1703045583
36 《清国殉难流烈士传》,转引自《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上编,中华书局 1982 年版,98 页。
1703045584
1703045585
37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718—719 页。
1703045586
1703045587
38 《革命逸史》第三集,中华书局 1981 年版,197、192 页。
1703045588
1703045589
39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445 页。
1703045590
1703045591
40 《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82 页。
1703045592
1703045593
41 章太炎:《邹容传》,《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163 页。
1703045594
1703045595
42 章太炎:《邹容传》,《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383 页。
1703045596
1703045597
43 《辛亥革命回忆录》(一),256 页;《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619 页。
1703045598
1703045599
44 《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11 页。
1703045600
1703045601
45 《史记》,太史公自序。
1703045602
1703045603
46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86 页。
1703045604
1703045605
1703045606
1703045607
1703045609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革命家的良心:民生主义的历史思辨
1703045610
1703045611
自中西交冲以来,富强之想便由议论而成思潮,支配了几代中国人。产生于 19 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的民生主义虽由这种思潮孕育催生,但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却是一种别立新义的东西。两者之间由递连而嬗蜕,折射了历史变迁中的沤浪相逐,也为后人留下了思考诠释的题目。
1703045612
1703045613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传统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起点。但这个过程又带着两次民族战争失败的伤痛,是在西方人俯视的炮口下逼出来的。因此当其发轫之初,主持洋务事业的人们心力所注的都是“自强”。而后,制器练兵推及铁路、航运、开矿、织布,“自强”一词的旨义也延展为“富强”,并越来越明显地成为时务中的一个主题。
1703045614
1703045615
由于“自强”是对西人逼迫的一种回应,因此,它从一开始就不得不以民族主义为源头和指归(其中既有夷夏之辨的延续,也有近代民族主义的萌蘖)。“富”和“强”既因中华与泰西的对峙对比而显,则“富”和“强”的意义与价值都是同国家连在一起的。洋务运动为寻求这种与国家连在一起的富和强而向西方人“借法”,移来许多古所未有的东西,促成了传统中国的变化。这个过程为后来的历史造就了进化之势。然而这个过程又常常要顾此失彼,使国家的富强淹没社会和民生。光绪十四年(1888),礼部尚书奎润等因廷议修筑铁路而奏疏论民生:
[
上一页 ]
[ :1.7030455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