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45665e+09
1703045665 3 《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序》,《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 1981 年版,224 页。
1703045666
1703045667 4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333 页。康有为曾“演大同之义”,以神驰八极的玄想恢宏动人,但那些道理都不是为 19 世纪的中国设计的。
1703045668
1703045669 5 《革命逸史》第三集,中华书局 1981 年版,206 页。
1703045670
1703045671 6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 1985 年版,232 页。
1703045672
1703045673 7 同上书,第一卷,中华书局 1981 年版,228 页。
1703045674
1703045675 8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288 页。
1703045676
1703045677 9 《胡汉民自传》,见《近代史资料》总第 45 号,13—14 页。
1703045678
1703045679 10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228 页。
1703045680
1703045681 11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297 页。
1703045682
1703045683 12 参见《新民丛报》第 4 年 14 号,梁启超:《杂答某报》;《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定版籍》。
1703045684
1703045685 13 《革命逸史》第三集,206 页。
1703045686
1703045687 14 《孙总理》,《逸史》第一卷第三期(1939 年 6 月)。
1703045688
1703045689 15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288 页。
1703045690
1703045691 16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327 页。
1703045692
1703045693 17 《上清帝第六书》,《康有为政论集》上册,211 页。
1703045694
1703045695 18 参见黄逸平:《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 1983 年版,157—170 页。
1703045696
1703045697 19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341 页。
1703045698
1703045699 20 同上书,333 页。
1703045700
1703045701 21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492 页。《孙中山选集》上册,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93 页。
1703045702
1703045703
1703045704
1703045705
1703045706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1703041484]
1703045707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西潮与回声
1703045708
1703045709 蒋梦麟十九岁(1905)中秀才,三十一岁(1917)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十二年里跨过了中西之间漫长的空间。他是 20 世纪中国有心以文化经世的人物之一,也是那个时候名场中的人物之一。40 年代初,国难逼来,山河破碎。他与西南联大的众多师生一起,炮火声中作弦歌,并在满目断垣残壁的边城中追录往事,寄托将来,写下了五十多年里的见闻和思考,从而有了《西潮》一书。他说:“当我开始写《西潮》的故事时,载运军火的卡车正从缅甸源源驶抵昆明,以‘飞虎队’闻名于世的美国志愿航空队战斗机在我们的头上轧轧掠过。发国难财的商人和以‘带黄鱼’起家的卡车司机徜徉街头,口袋里装满了钞票。物价则一日三跳,有如脱缰的野马。”1 这段话以冷峭的笔意写出了一种观世的忧然和悯然。而忧然和悯然融入叙事,又常常会化作深度。
1703045710
1703045711 《西潮》一书半写身世,半写家国,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其中自有许多隽永之言。但更加耐读的却是叙述中带出来的历史细节,它们能使人在作者已经说完的地方继续想下去,产生一点游思和随想。
1703045712
1703045713 蒋梦麟那一辈名人,大半有过一段不甘跪伏于礼法的少年期和青年期。20 世纪最初的十年里,梁启超、孙中山、拿破仑、华盛顿以及立宪、共和、民权、革命、自由、平等、科学、文明等等都是浸灌学界,曾经使人如痴如醉的题目。这些题目汇成了西潮拍岸的涛声,也唤起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激越,“于是一切习为自由之说,万不复受约束。”后来做了教育部长的蒋梦麟,这个时候却因学潮而上过“黑名单”,是个造反派。西方传来的新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被他们用来改造世界了。然而激越常常是与朦胧为表里的。他们用来改造世界的东西未必都是他们已经真知的东西。若干年后,蒋梦麟负笈西行,自船靠旧金山的时候起就明白了这一点。他说:“我上岸时第一个印象是移民局官员和警察所反映的国家权力。美国这个共和政体的国家,她的人民似乎比君主专制的中国人民更少个人自由,这简直弄得我莫名其妙。我们在中国时,天高皇帝远,一向很少感受国家权力的拘束。”在热心谈论了多年共和自由之后,蒋梦麟一下子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太懂共和自由。这种矛盾虽由一个历史细节反映出来,却以足够的深刻性说明了弄潮的中国人与西潮之间非常容易产生的隔膜。以此观照百年新陈代谢中的人和事,往往可以看到:用西学做出了掀天揭地事业的人们,有时会离奇地显露出精神上与西学扞格不通的一面。康有为在《大同书》里说过许多为天下女子争权利的话,并祝之曰:“始于男女平等,终于众生平等,必至是而吾爱愿始毕。”2 这些话中无疑回响着西潮的声音。但康有为又是一个妻妾成群的人。在他留下的一幅照片里,两边环列的众姬犹如拱月的群星一般,以序数编号的“夫人”竟有六个之多。这个壮观的场面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其中既看不到男女平等,也看不到众生平等。在近代中国人当中,康有为是最早用新知表述了理想境界的人物之一,他用这种境界为国人作启蒙,然而他自己的精神仿佛依然留在理想境界之外。与之相类的还有吴虞。他以反对家族专制的激烈言论而惊世骇俗,并因之而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名流。但作为家庭中的至尊,吴虞自身又常常再现家族专制。他曾在一封信中斥责女儿“在中华黑暗之社会,(慕)欧美自由之文明”,然后冷森森地警告说:“若再不谨慎笔墨、郑重行止,妄与外人通信,吾若知之,断不能堪。置之死地,不能怪我。”3 显然,他与自己所歌颂的新文化之间,同样有着一重不易化解的隔膜。这些人都是近代百年与西潮相呼应的代表。没有他们,西潮来到中国将“潮打空城寂寞回”。但他们又各自怀抱隔膜,因隔膜而误读,因误读而朦胧;虽有一片激越心声,而对西潮运来的东西却未必尽能食髓知味。
1703045714
[ 上一页 ]  [ :1.7030456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