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46857
1703046858
随 卦
1703046859
1703046860
【卦旨】随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十七卦。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兑相叠。震为雷、为动,兑为悦。动而悦就是“随”。“随”的意义为随顺、随从。随必依时顺势,有原则和条件,要以坚持正道为前提。天下的万事万物都要随时而动,这是随卦的本质含义。
1703046861
1703046862
【原文】象曰:泽中有雷,随(1)。君子以向晦入宴息(2)。泽中有雷,动悦之象也,物皆悦随,可以无为,不劳明鉴,故君子向晦入宴息也。
1703046863
1703046864
【注释】(1)泽中有雷,随:释随卦上兑为泽、下震为雷之象。(2)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向晦”犹言“向晚”。“宴”,安也。“宴息”即休息。这是说明君子观随卦之象,悟知凡事“随时”的道理,故早出晚入,于向晚按时休息。《周易正义》:“君子以向晦入宴息”者,明物皆说豫相随,不劳明鉴,故君子象之。郑玄云:“晦,宴也。犹人君既夕之后,入于宴寝而止息。”
1703046865
1703046866
【译文】《象传》说:大泽中响着雷声,泽随顺雷声而震动,这是随顺之象。君子因此而随天应时,早出晚入,于向晚按时休息(泽中有雷,是震动和喜悦之象,万物都喜悦地随顺,君子可以无为,不需要凡事明察,所以说君子可以早出晚入,于向晚按时休息)。
1703046867
1703046868
【原文】彖曰:随时之义大矣哉(1)。得时则天下随之矣,随之所施,唯在于时。时异而不随,否之道也,故随时之义大矣哉。
1703046869
1703046870
【注释】(1)随时之义大矣哉:《周易正义》:“随时之义大矣哉”,若以“元亨利贞”,则天下随从,即随之义意广大矣哉。谓随之初始,其道未弘,终久义意而美大者。特云“随时”者,谓随其时节之义,谓此时宜行“元亨利贞”,故云“随时”也。
1703046871
1703046872
【译文】彖传说:随顺天时的意义是多么的宏大啊(君子随顺天时则天下都会随顺于他。随顺之道,关键在于随顺时机而行动。如果不在天时,就不能使物相随,不能使物相随,则是否塞之道。因此要可随则随,逐时而用,所以说随顺天时的意义是多么的宏大啊)!
1703046873
1703046874
观 卦
1703046875
1703046876
【卦旨】观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二十卦。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巽相叠。风行地上,比喻德教遍施,意为观察瞻仰。在上者以道义观天下,在下者以敬仰瞻君上。在上者的一举一动,都是民众注意的焦点,不能轻举妄动,必须以道义展示于天下,才能得到大众的敬仰。在上位者更要懂得视察民情疾苦,同时懂得自我观察、自我反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才能有所作为。
1703046877
1703046878
【原文】象曰:风行地上,观(1)。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2)。
1703046879
1703046880
【注释】(1)风行地上,观:释观卦上巽为风、下坤为地之象。《周易正义》:“风行地上”者,风主号令,行于地上,犹如先王设教在于民上,故云“风行地上,观”也。(2)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这是说明“先王”效法观卦“风行地上”之象,省视万方,示民以教,使百姓有所瞻仰而顺从教化。《周易正义》:“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者,以省视万方,观看民之风俗,以设于教。非诸侯以下之所为,故云“先王”也。
1703046881
1703046882
【译文】《象传》说:观卦的卦象是坤(地)下巽(风)上,为风吹拂于地上而遍及万物之象,象征瞻仰。先代君王仿效风吹拂于地而遍及万物的精神,设立省方之礼,视察四方,考察民风民俗,设立政教。
1703046883
1703046884
【原文】彖曰: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1),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2)。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3)。
1703046885
1703046886
【注释】(1)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巽,古同“逊”,谦让恭顺之意。《周易正义》:顺而和巽,居中得正,以观于天下,谓之“观”也。此释观卦之名。(2)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神道,犹言“神妙的自然规律”。不忒,指没有变更、没有差错。《周易正义》:“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者,此盛名观卦之美,言“观盥”与天之神道相合,观此天之神道而四时不有差忒。“神道”者,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而四时之节气见矣。岂见天之所为,不知从何而来邪?盖四时流行,不有差忒,故云“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也。《周易禅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不可测知,故名神道。(3)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原本有“矣”字,《群书治要》删去。《周易正义》:“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者,此明圣人用此天之神道,以“观”设教而天下服矣。天既不言而行、不为而成,圣人法则天之神道,本身自行善,垂化于人,不假言语教戒,不须威刑恐逼,在下自然观化服从,故云“天下服矣”。《周易禅解》:圣人设为纲常礼乐之教,民皆由之。而莫知其所以然,独非神道乎哉。神者,诚也。诚者,孚也。孚者,人之心也。人心本顺本巽本中本正,以心印心,所以不假荐物而自服矣。
1703046887
1703046888
【译文】《彖传》说:具备温顺谦逊的美德,居中得正位,从而考察天下民风。观察四季运转丝毫不差就能懂得其中存在着大自然神妙的作用。圣人能够效法天道而设教于天下(自己修积善德,身体力行,做大众的榜样,不需要通过言语教诫和威刑恐逼),万民就会自然服从于他,天下实现垂拱而治。
1703046889
1703046890
【原文】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1)。居观之时,最近至尊,观国之光者也,居近得位,明习国仪者也,故曰利用宾于王也。
1703046891
1703046892
【注释】(1)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光,指国家大治而呈现的光辉景象。宾,用于动词,犹作“作宾”。此谓六四柔顺得正,亲比九五,犹如贤者观光于盛治之国,故称有利于成为君王的座上宾,即言可以效用于贤君,其吉可知。《程氏易传》:“四既观见人君之德,国家之治,光华盛美,所宜宾于王朝,效其智力,上辅于君,以施泽天下,故云利用宾于王也。古者有贤德之人,则人君宾礼之,故士人之仕进于王朝则谓之宾。”西周的“观国之光”礼仪,其政治动机在于,一方面显示国力强盛,另一方面借此吸引人才。
1703046893
1703046894
【译文】六四:观仰国家大治的光辉景象,适宜以宾客的身份入朝辅佐君王(在观仰之时,能够最容易接近君王的,是能够观仰国家大治光辉景象的人。接近君王并因此得到官位的,是那些明白和学习国家礼仪的人。所以说“利用宾于王”)。
1703046895
1703046896
【原文】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1)。上之化下,犹风靡草,故观民之俗,以察己道。百姓有罪,在余一人,君子风著,己乃无咎。上为化主,将欲自观,乃观民也。
1703046897
1703046898
【注释】(1)观我生,君子无咎:观我生,指既受人瞻仰又自观其道。咎,指过失、罪过。《周易正义》:九五居尊,为观之主。四海之内,由我而观。而教化善,则天下有君子之风;教化不善,则天下著小人之俗。故则民以察我道,有君子之风著,则无咎也。故曰“观我生,君子无咎”也。《周易禅解》云:修己以敬。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此君子之道也。
1703046899
1703046900
【译文】九五:君王经常巡视国家,看民风淳正与否,如果天下有君子之风著,这样就不会有过错了(在上位的教化在下位的,如同风吹草木,草木顺风而倒,所以,观察民众的风俗,就可以体察自己所施行的是否合道。百姓如果有罪,罪责在我君主一人。天下有君子之风,自己就没有过错了。在上位的人是教化的主导者,要观察自己所施行的是否合道,观察民风就可以知道了)。
1703046901
1703046902
噬嗑卦
1703046903
1703046904
【卦旨】噬嗑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二十一卦。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离相叠。离为阴卦,震为阳卦。这一卦的占断,是亨通。凡事不能亨通,必然中间有障碍。如果将中间的障碍咬碎,当然就亨通了。这一含义,象征刑罚。刑罚,就是要铲除构成障碍的不良份子。噬嗑卦阐释了刑罚的原则:法治是政治的保障,为排除障碍,保障善良,建立及保持秩序,往往不得不采取刑罚手段。噬嗑卦启迪领导者对于罪恶必须及早加以阻止,以防止蔓延,实现“小惩大戒”。
1703046905
1703046906
【原文】象曰:雷电噬嗑(1),先王以明罚敕法(2)。
[
上一页 ]
[ :1.7030468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