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46961
1703046962
【注释】(1)山下有雷,颐:释颐卦上艮为山、下震为雷之象。颐者,养也。《周易集解》引刘表曰:山止于上,雷动于下,颐之象也。(2)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这是说明“君子”效法颐卦“养正”之道,“慎言”以养德行,“节事”以养身体。《周易正义》:人之开发言语、咀嚼、饮食,皆动颐之事,故君子观此颐象,以谨慎言语,裁节饮食。先儒云:“祸从口出,患从口入。”故于颐养而慎节也。《周易禅解》:言语饮食,皆动之象也。慎之节之,不失其止也。故知养正莫善于知止。
1703046963
1703046964
【译文】《象传》说:山下响动着震雷,象征着颐养,君子感此,谨慎言语以培养德行,节制饮食以养护身体(言语和饮食,都能够谨慎、节制,更何况其他呢)。
1703046965
1703046966
【原文】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1)。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2)。颐之时大矣哉(3)。
1703046967
1703046968
【注释】(1)养正则吉也:此是解释卦名及卦辞“颐,贞吉”。《周易正义》:“颐,贞吉,养正则吉”者,释“颐贞吉”之义。颐,养也。贞,正也。所养得正,则有吉也。其养正之言,乃兼二义:一者养此贤人,是其“养正”,故下云“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二者谓养身得正,故《象》云“慎言语,节饮食”。(2)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周易正义》:“天地养万物”者,自此已下,广言《颐卦》所养事大,故云“天地养万物”也。“圣人养贤以及万民”者,先须养贤,乃得养民,故云“养贤以及万民”也。圣人但养贤人使治众,众皆获安,有如虞舜五人、周武十人、汉帝张良、齐君管仲,此皆养得贤人以为辅佐,政治世康,兆庶咸说,此则“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之养也。《周易禅解》:天地全体太极之德以自养,即能普养万物。圣人养贤辅成己德,即可以及万民。(3)颐之时大矣哉:《周易集解》:天地养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人非颐不生,故大矣。
1703046969
1703046970
【译文】《彖传》说:颐养,固守正道才能吉祥。这是说以正道颐养才能够获得吉祥。天地养育着万物,圣人颐养贤德之人以造福万民。颐养的济时之义是多么宏大呀!
1703046971
1703046972
习坎卦
1703046973
1703046974
【卦旨】习坎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二十九卦。习坎卦与屯卦、蹇卦、困卦并称四大难卦,预示着危机、困难、凶险。这个卦是同卦,下坎上坎相叠。坎为水、为险,两坎相重,险上加险,险阻重重。“坎”作坎坷困难解,“习”乃学习之意,“习坎”即从困难中学习修习德行,迎接挑战。习坎卦说明在险难之时应该努力修习德行才能化解困难,并说明应善用险阻以守其国的道理。
1703046975
1703046976
【原文】象曰:水洊至,习坎(1)。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2)。至险未夷,教不可废,故以常德行而习教事也。习于坎,然后能不以险难为困,而德行不失常。
1703046977
1703046978
【注释】(1)水洊至,习坎:洊,音荐。古同“荐”,再、屡次、接连之意。此释上下坎均为水之象。(2)常德行,习教事:常,动词,当读为“尚”,意味着恒久保持。习,动词,犹言“熟习”。教事,《周易正义》曰:“政教之事。”这是说明君子观此象,当知恒守德行当如水之长流不息,行教事当如两坎相受,时时熟习。《周易禅解》:常德行,即学而不厌也。习教事,即诲人不倦也。习坎之象,乃万古圣贤心法,奚险之可畏哉。
1703046979
1703046980
【译文】《象传》说:水一至再至,长流不滞,象征着重重险陷。君子感此卦象,而恒久保持修习自身德行,反复熟习政教之事(至险没有消除,教化就不能够废除,因此要恒久地保持修习自己的德行,熟习政教之事,在重重险难中修习德行,然后才能不被险难所困,而德行才能够长久保持)。
1703046981
1703046982
【原文】彖曰:习坎,重险也(1)。天险不可升也(2),不可得升,故得保其威尊。地险,山川丘陵也(3)。有山川丘陵。故物得保以全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4)。国之为卫。恃于险也,言自天地以下。莫不须险也。险之时用大矣哉(5)。非用之常,用有时也。
1703046983
1703046984
【注释】(1)习坎,重险也:意谓上下坎两险相重。《周易正义》:释“习坎”之义。言“习坎”者,习行重险。险,难也。若险难不重,不为至险,不须便习,亦可济也。今险难既重,是险之甚者,若不便习,不可济也,故注云“习坎者,习重险也”。(2)天险不可升也:《周易正义》:言天之为险,悬邈高远,不可升上,此天之险也。若其可升,不得保其威尊,故以“不可升”为“险”也。(3)地险,山川丘陵也:《周易正义》:言地以山川丘陵而为险也,故使地之所载之物保守其全。若无山川丘陵,则地之所载之物失其性也。故地以山川丘陵而为险也。(4)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周易正义》:言王公法象天地,固其城池,严其法令,以保其国也。(5)险之时用大矣哉:此句从“用险”的角度叹美“坎险”之时的宏大功用。《周易禅解》:天不可升,天非险乎。山川丘陵,地不险乎。城池之险以守其国,王公何尝不用险乎。惟在吾人善用险,而不为险所用,则以此治世,以此出世,以此观心,无不可矣。
1703046985
1703046986
【译文】《彖传》说:习坎是表示重重危险之意。天之险处,在于无阶可登(无阶可登,故能够保全其至高的威尊);地之险处,在于有山川和丘陵(有山川和丘陵,所以大地承载的万物得以保守其全)。天子和公侯因此而效法天地,设立险隘以保卫其国家(国家的防卫,需要凭借险陷,所以说天地以下,无一不需要险)。可见“险陷”的时用是多么的大啊(不是时常需要用险,若天下和谐大治,则不需要用险,若家国有难,则需要设险防难,所以说“用以时”)!
1703046987
1703046988
离 卦
1703046989
1703046990
【卦旨】离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三十卦。这个卦是同卦,下离上离相叠。离为火,意为附和依托。离卦阐释的是依附的原则。处在险难中,必然就要有所依附,才能安全。但是,依附应当遵循正道,把握中正的原则。
1703046991
1703046992
【原文】象曰:明两作,离(1)。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2)。继,谓不绝。
1703046993
1703046994
【注释】(1)明两作,离:此释离卦之象。《周易正义》:“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今有上下二体,故云:“明两作,离”也。(2)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周易正义》:若一明暂绝,其离未久,必取两明前后相续,乃得作离卦之美,故云:“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周易禅解》:明而又明,相续不息。自既克明其德,便足以照四方矣。
1703046995
1703046996
【译文】《象传》说:光明两次升起,这是离卦的象征。道德高尚之人以相继不绝的光明品德照耀于四方(继,就是相继不绝的意思)。
1703046997
1703046998
【原文】彖曰:离,丽也(1)。丽犹著也,各得所著之宜者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2)。
1703046999
1703047000
【注释】(1)离,丽也:丽,依附、附着。《周易正义》:释离卦之名。丽谓附着也。以阴柔之质,附着中正之位,得所著之宜,故云“丽”也。(2)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周易正义》:“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者,此广明附着之义。以柔附着中正,是附得宜,故广言所附得宜之事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者,此以卦象,说离之功德也,并明“利贞”之义也。《周易禅解》:如日月必丽天,如百榖草木必丽土。吾人重明智慧,亦必丽乎性德之正,则自利既成,便可以化天下矣。
1703047001
1703047002
【译文】《彖传》说:离,就是依附的意思(丽就是附着,各自依附于适合自己的物体之上)。日月依附于天,百谷草木依附于地。以双重的光明依附于正道(圣人能够依附于性德之正),就可以教化天下,成就文明的风俗了。
1703047003
1703047004
咸 卦
1703047005
1703047006
【卦旨】咸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三十一卦,为下经首卦。这个卦是异卦,下艮上兑相叠。艮为山,泽为水。兑柔在上,艮刚在下,水向下渗,柔上而刚下,交相感应,感则成。咸卦象征感应,揭示男女感应的不同情状,以及天地感应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太平的道理。
1703047007
1703047008
【原文】象曰:山上有泽,咸(1)。君子以虚受人(2)。以虚受人,物乃感应也。
1703047009
1703047010
【注释】(1)山上有泽,咸:《周易正义》:“山上有泽,咸”,泽性下流,能润于下;山体上承,能受其润。以山感泽,所以为“咸”。(2)君子以虚受人:受,犹言容纳。此句说明君子效法咸象,虚怀接物,以成“感应”之道。《周易正义》:“君子以虚受人”者,君子法此咸卦,下山上泽,故能空虚其怀,不自有实,受纳于物,无所弃遗。
[
上一页 ]
[ :1.7030469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