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47485
【译文】乾以平易来知,坤以简单去做。(天地之道,不需要做什么却善于创始,不需要做什么却善于形成,所以称为“易和简”。)平易则易于了解,简易则容易遵从。容易了解就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亲近,容易让人遵从就可以用来建立事业。得到理解和亲近就能长久,能够建立事业就能更加宏大。(有易简这样的德行,就能成就恒久而伟大的功业。)能够长久就是贤德的人所应有的品德,能够宏大就是贤德的人应该建立的事业。(天地有着易简之德,万物因此能够永久地保持其形;圣人没有任何作为,万方都各自成功顺利地把各自的事情做好了。德业成就之后,就成为有形象之物,需要有一定的名称,因此就根据其成就的德业称其为“贤人”了。)秉承易简之德,则天下的道理就都懂得了。
1703047486
1703047487
【原文】易与天地准(1),作易以准天地也。故能弥纶天地之道(2)。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知幽明之故(3),知死生之说也(4)。幽明者,有形无形之象;死生者,始终之数也。知鬼神之情状(5)。
1703047488
1703047489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四章,说明《易经》与天地的规律相应。圣人作《易经》完全效仿天地自然。通晓易理,就能通晓天下万事万物之理。
1703047490
1703047491
【注释】(1)《易》与天地准:准,相同。此句说明《周易》的创作与天地规律相应。如乾健以法天、坤顺以法地之类。《周易正义》:言圣人作《易》,与天地相准。(2)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弥纶,统率、统摄、包括。此句紧承上文,说明《易经》能够包罗万物,无一不备。《周易正义》:“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者,以《易》与天地相准,为此之故圣人用《易》,能弥纶天地之道。弥谓弥缝补合,纶谓经纶牵引。能补合牵引天地之道,用此易道也。《周易禅解》:以圣人作易,本自与天地准,故能弥合经纶天地之道也。(3)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知幽明之故:天文,指天象,如日月星辰;地理,指地形,如山川原野;幽明,指无形和有形。句末“故”指“事”。这三句说明用《周易》的法则观“天文”、察“地理”,可知有形、无形的事理。《周易正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者,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是故知幽明之故”者,故谓事也。故以用易道,仰观俯察,知无形之幽、有形之明,义理事故也。《周易禅解》:圣人之作《易》也,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知天文地理之可见者,皆是形下之器,其事甚明。而天文地理所以然之故,皆不出于自心一念之妄动妄静。(4)知死生之说:这句说明用易理可知事物的死生规律。《周易正义》:“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者,言用易理,原穷事物之初始,反复事物之终末,始终吉凶,皆悉包罗,以此之故,知死生之数也。正谓用易道参其逆顺,则祸福可知;用蓍策求其吉凶,则死生可识也。(5)知鬼神之情状:鬼神,指万物精微变化的状态。《周易集解》:虞翻曰:乾神似天,坤鬼似地。圣人与天地合德、鬼神合吉凶。
1703047492
1703047493
【译文】《易经》和天地相准(指圣人作《易经》完全效仿天地之道),所以天地的规律都包含在里面了。抬头来观察上天的各种现象,低头来观察大地的各种情况,因此能够知道幽隐难见的和显而易见的事情,能够知道万物消亡与生长的规律(幽隐难见的和显而易见的,是有形的事物和无形的事物的现象;消亡和生长,是始终逃不掉的定数)。能够知道万物精微变化的情况和状态。
1703047494
1703047495
【原文】与天地相似(1)。德合天地,故曰相似也。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2)。知周万物,则能以道济天下也。乐天知命,故不忧(3)。顺天之化。故曰乐也。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范围者,拟范天地而周备其理也。曲成万物而不遗(4),曲成者,乘变应物,不系一方者也,则物得宜矣。故神无方,而易无体(5)。神则阴阳不测,易则唯变所适,不可以一方一体明也。
1703047496
1703047497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四章,是说明《易经》中的道理涵盖天下万物,明了易道就能周济天下万物,以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人、事、物。
1703047498
1703047499
【注释】(1)与天地相似:《周易正义》:天地能知鬼神,任其变化。圣人亦穷神尽性,能知鬼神,是与天地相似,所为所作,故不违于天地,能与天地合也。(2)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周,包容、包括;济,周济、帮助。这是说明通《易经》者知识广备,可兼济天下。《周易正义》:“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者,圣人无物不知,是知周于万物;天下皆养,是道济天下也。(3)乐天知命,故不忧:《周易正义》:顺天之化,故曰乐也。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任自然之理,故不忧也。(4)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曲成,多方设法使有成就、委曲成全。这两句从“天地”“万物”的角度,重申易道广大,足以见“范围”“曲成”之功。《周易正义》: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范围者,拟范天地,而周备其理也。范谓模范,围谓周围。言圣人所为所作,模范周围天地之化养,言法则天地以施其化,而不有过失违天地者也。曲成万物而不遗。曲成者,乘变以应物,不系一方者也,则物宜得矣。言圣人随变而应,屈曲委细,成就万物,而不有遗弃细小而不成也。(5)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周易正义》:神则寂然虚无,阴阳深远,不可求难,是无一方可明也。易则随物改变,应变而往,无一体可定也。
1703047500
1703047501
【译文】《易经》之理和天地的规律相似(圣人的德行能够和天地相合,所以说相似)。能了解《易经》所包容的万物的规律,就能够按照它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来解决天下的问题(圣人彻底明白万物的道理,所以能够周济天下万物)。能够乐观地对待自然趋势、明了人生宇宙的真相和规律,所以没有忧愁苦闷(圣人明白天道的常数,从而能够顺应它,所以没有忧虑)。《易经》效法天地之间的一切变化规律而没有错失(范围者,指圣人效法天地之道而周备其理),多方设法成就万物而没有遗漏(曲成者,指随变而应,多方设法而使物成就,而不局限于单一的方术,则物各得其所宜,连细小之物都没有被遗弃而不成就的)。因此它神妙而没有固定的方所,变化无穷而没有具体的形态(因其神妙,所以不能测定其物类,因其善变,所以能适应于一切事物,不能够用一方一体来说明)。
1703047502
1703047503
【原文】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1)。君子体道以为用者也,体斯道者,不亦鲜乎。
1703047504
1703047505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五章,是说明易道为万物之本,却鲜有人真正明了通达。
1703047506
1703047507
【注释】(1)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周易集解》: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侯果曰:仁者见道,谓道有仁。知者见道,谓道有知也。《周易正义》:“百姓日用而不知”者,言万方百姓,恒日日赖用此道而得生,而不知道之功力也。言道冥昧不以功为功,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也。“故君子之道鲜矣”者,君子谓圣人也。仁知则各滞于所见,百姓则日用不知,明体道君子,不亦少乎?
1703047508
1703047509
【译文】仁者见到道就将它叫做“仁”,智者见到道就将它叫做“智”,百姓每天运用道却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真正懂得圣人之道的人很少了(圣人是能够体悟道,依照道来修身的人。能体悟道的人,不是也很少吗)。
1703047510
1703047511
【原文】显诸仁,藏诸用(1)。衣被万物,故曰显诸仁。日用而不知,故曰藏诸用也。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广大悉备,故曰富有。日新之谓盛德(2),体化合变,故曰日新。生生之谓易,阴阳转易,以成化生。阴阳不测之谓神(3)。神也者,变化之极也,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也。
1703047512
1703047513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五章,这一节是说明阴阳化生之功和变化之理。
1703047514
1703047515
【注释】(1)显诸仁,藏诸用:这两句说明“道”显现于仁德,而潜藏于日用,即上文“见仁”及“日用而不知”之义。《周易正义》:“显诸仁”者,言道之为体,显见仁功,衣被万物,是“显诸仁”也。“藏诸用”者,谓潜藏功用,不使物知,是“藏诸用”也。(2)“盛德大业至矣哉”至“日新之谓盛德”:此释“大业”“盛德”之义,说明“圣人”之“业”在于广泛获得万物的归附,其“德”在于日日增新、不断更善。《周易正义》:圣人为功用之母,体同于道,万物由之而通,众事以之而理,是圣人极盛之德、广大之业,至极矣哉!于行谓之德,于事谓之业。(3)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周易正义》: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前后之生,变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劝戒,奖人为善,故云生不云死也。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
1703047516
1703047517
【译文】《易经》所体现的道显露出来就表现为仁德,又隐藏在一切日常所用的事物之中(养惠、加护于万物,所以叫做“显诸仁”;每日在用而没有察觉,所以叫“藏诸用”)。天地的盛德大业可以说到了极点。富有就叫做“大业”(天地辽阔广大,拥有一切,所以叫做“富有”),一天比一天进步就叫做“盛德”(圣人能够体察时运迁化而与之相合,日日增新,所以叫做“日新”)。使万物生长并再生就是易(阴阳不断地变化,以成就和化生万物),阴与阳的变化无法使人预测叫做神(神是变化到了极点的意思。万物的变化无形无体,不能够用物来形容而穷语,所以说“阴阳不测”)。
1703047518
1703047519
【原文】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1)。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2)。易之所载,配此四义也。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3)。穷理入神,其德崇也,兼济万物,其业广也。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4)。
1703047520
1703047521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六、七章,这一节是赞美《易经》之理的宽广、伟大。
1703047522
1703047523
【注释】(1)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周易正义》:“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者,变通之道,遍满天地之内,是则备矣。(2)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此四句说明乾大坤广、变化交通,阳刚阴柔、平易简约等意义,可以与“天地”“四时”“日月”“至德”相配合,极赞《易》理,正与首章“《易》广矣大矣”的叹美相呼应。《周易正义》:“广大配天地”者,此经申明易之德,以易道广大,配合天地,大以配天,广以配地。“变通配四时”者,四时变通,易理亦能变通,故云“变通配四时”也。“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者,案初章论乾坤易简,可久可大,配至极微妙之德也。然《易》初章易为贤人之德,简为贤人之业,今总云“至德”者,对则德业别,散则业由德而来,俱为德也。(3)子曰至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周易正义》:“子曰:易其至矣乎”者,更美易之至极,是语之别端,故言“子曰”。“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者,言易道至极,圣人用之,增崇其德,广大其业,故云“崇德而广业也”。《周易禅解》:夫圣人依易理而作易书,易书之配天道人事也如此。故孔子作传至此,不觉深为之叹赏曰:夫易,乃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4)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周易正义》:天地陈设于位,谓知之与礼,而效法天地也。“而易行乎其中矣”者,变易之道,行乎知礼之中,言知礼与易而并行也。若以实象言之,天在上,地在下,是天地设位;天地之间,万物变化,是易行乎天地之中也。
1703047524
1703047525
【译文】《易经》所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广泛博大了!从天地之间来看,它无比的完备,什么都包括在内,什么都有。它的广博、伟大与天地相一致,它的变化通达与四季运行相一致,它的阴柔与刚健的道理与日月的形象相一致,它的易简之善可以与至高无上的德性相配合(《易经》所承载的道理,就是这四个含义)。孔子说:“《易》大概完善完美到极点了吧!《易》,圣人用来使人们品德越来越高尚、事业越来越广大(穷究事物的道理到了入神的地步,其德也可以说是无比的崇高了;能够使得天下万物都得到其恩惠,其事业可以说是无比的广大了)。天高和地卑的地位一经设定,《易》所体现的规律就运行在天地之中了。”
1703047526
1703047527
【原文】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2)。乾刚坤柔,各有其体,故曰拟诸其形容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3)。拟议以动,则尽变化之道也。
1703047528
1703047529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八章,说明圣人通过物象和文辞揭示事理的方法。
1703047530
1703047531
【注释】(1)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赜,幽深难见,此处指事物深奥的道理。句中说明“圣人”作《易》之初,发现事理有幽隐深奥者,故取常见的形象来比拟说明。《周易正义》:“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者,赜谓幽深难见,圣人有其神妙,以能见天下深赜之至理也。(2)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象,动词,象征;宜,适宜恰当。这是说明“圣人”所拟取的象征形象必切合于特定事物的意义。《周易正义》:“而拟诸其形容”者,以此深赜之理,拟度诸物形容也。(3)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拟,比拟、模拟;言,指言说易理;议,审议物情;动,指揭示变动规律。这三句说明《周易》的创作原则是先比拟物象然后言其义理,先审议物情然后明其变动,合“比拟”“审议”两端,则形成《周易》特殊的变化哲学。
1703047532
1703047533
【译文】圣人因为看到天下万物复杂多样,便用八卦模拟出它们的形态,用合适的物来进行取象(乾道刚健,坤道柔顺,各自有它的体,所以说模拟出它们的形态)。先模拟好物象然后再揭示其中的道理,先讨论事物的情形然后揭示其中变动的规律,通过模拟和讨论而确定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通过模拟和讨论而确定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就能够彻底明白变化之道了)。
1703047534
[
上一页 ]
[ :1.7030474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