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47784e+09
1703047784
1703047785 魏徵对《尚书》有着十分透彻的研究。他在编撰《群书治要》时,从《尚书》中的《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各章内经过“剪截淫放”(录其大要并节录了孔安国的注解)节录三十四篇段,内容涵盖修德、任贤、教民、择人、民生、刑罚等诸多方面,对执政者治理天下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其中很多都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言,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等等。
1703047786
1703047787 贞观十三年五月,久旱不雨,唐太宗诏令五品以上官员,均要上奏疏。魏徵的《十渐不克终疏》就是这年五月的应诏之作。他在疏文中引用《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人上者,奈何不敬”的古训,针对太宗“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的错误思想,批评太宗说:“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太宗读后,“深加奖叹”,为了“反覆寻研,朝夕瞻仰”,又把这篇奏疏陈列在皇宫的屏障上,以示“闻过能改”。
1703047788
1703047789 唐太宗、魏徵君臣之间的这些言论和对话,足以证明《尚书》在当时已经成为唐朝治国安邦的重要指南。
1703047790
1703047791 【作者简介】《尚书》相传经先圣孔子亲自编订而成。魏徵等人节录《尚书》同时节录了孔安国的注。
1703047792
1703047793 孔安国,西汉鲁人,字子国,孔子十一代孙。西汉经学家。约汉景帝元年,至昭帝末年间在世,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武帝时,官谏大夫,临淮太守。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府旧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及《孝经》,皆科斗文字,当时人都不识,安国以今文读之,又奉诏作书传,定为五十八篇,谓之《古文尚书》,又著《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
1703047794
1703047795 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影响较大的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1703047796
1703047797 【原文】昔在帝尧(1),聪明文思(2),光宅(3)天下。言圣德之远著。作《尧典》(4)。典者常也。言可为百代常行之道。
1703047798
1703047799 【注释】(1)尧:我国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勋,尧是他的谥号。帝喾在位七十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史记》言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说尧帝的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灿烂。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绩昭著,各方诸侯邦国都能和睦相处。(2)聪明文思:聪明,《孔疏》,“听远为聪,见微为明”,“以耳目之闻见,喻圣人之智慧,兼知天下之事”。文,郑玄、马融都认为“经纬天地谓之文”,这里是治理天下的意思。思,郑玄说:“虑事通敏谓之思。”意思是果断,有计谋。(3)宅:拥有,充满。(4)尧典:《尚书》篇目之一,记载了唐尧虞舜的功德、言行,是研究上古帝王尧舜的重要资料。
1703047800
1703047801 【译文】昔日唐尧称帝之时,以其聪敏贤明经纬天地,谋划众物,德光普照天下(谓古圣先贤的德化对当时及后世的深远影响)。史官根据这些写作了《尧典》(典,是“常”的意思。可以作为子孙后代长久遵循的准则,才称之为“典”)。
1703047802
1703047803 【原文】曰若稽古(1),帝尧,言能顺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尧也。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2),勋,功也。言尧放上世之功化,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当安者也。允(3)恭(4)克(5)让(6),光被(7)四表(8),格(9)于上下。既有四德,又信恭能让,故其名闻充溢四外(10),至于天地也。克明俊德(11),以亲九族(12)。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孙之亲也。九族既睦,平(13)章(14)百姓。百姓,百官。百姓(15)昭明,协和万邦(16),黎(17)民于(18)变时(19)雍(20)。时,是也。雍,和也。言天下众人皆变化从上,是以风俗大和也。
1703047804
1703047805 【注释】(1)曰若稽古:曰若,发语辞,又写作越若、粤若,常用在追叙往事的开端。若,《尚书正义》解释为“顺”。稽,考察。(2)钦明文思安安:钦,处事敬慎并且节约用度。钦明文思,马融云,“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安安,安所当安。(3)允:的确。《说文》,允,信也。(4)恭:恭谨。郑玄说:不懈于位曰恭。(5)克:能够。(6)让:让贤。郑玄说:推贤尚善曰让。(7)被:覆盖。(8)四表:四方以外的地方。(9)格:到达。《孔传》:格,至也。(10)四外:即“四表”,指四方以外之地。(11)俊德:郑玄云:“‘俊德’,贤才兼人者。”俊,才智超过一般人。(12)九族:《孔疏》:上至高祖,下及玄孙,是为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13)平:分辨。《史记·五帝本纪》作“便”,《史记索隐》作“辩”,《后汉书·刘恺传》引作“辨”,郑玄注:“辨,别也。”(14)章:彰明。(15)百姓:即百官。《孔疏》:“百姓谓百官族姓。”(16)万邦:众氏族。(17)黎:众。(18)于:《尚书核诂》引高晋生说,“于”相当“以”。(19)时:同“是”。此,这。(20)雍:和睦。
1703047806
1703047807 【译文】用心查考往事,凡事都遵循古人的常道,这个人就是尧帝(这是说能够用心地查考并遵循古道而行的人,莫过于尧帝啊)。尧帝以“放勋”为名。以钦、明、文、思四德来安定天下(勋,是“功绩”的意思。谓尧效法前代圣王治理天下的经验,而以“敬、明、文、思”这四种德行教化人民,使天下得以安定)。他诚信、恭谨、克己、礼让,德光泽被天下,成为上下之楷模(具备了这四种德行,又能够诚实守信、谦恭礼让,所以他的德名被传播到四方以外,直至布满于天地之间)。他能弘扬美德、以亲睦九族(就是任用有德能的贤达之士,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族人都和睦亲爱);九族亲睦之后,又为百官赐授姓氏、区别宗族(百姓,即百官)。这一百个官位都用来让那些贤明之士得到任用、从而使四方各国协调和顺,黎民随之也变得友好和睦(时,如此的意思。雍,和的意思。这是说天下百姓因为受到百官德行的感召自上而下地发生变化,所以民风民俗出现了十分和谐的局面)。
1703047808
1703047809 【原文】虞舜(1)侧微(2),尧闻之聪明,侧,侧陋。微,微贱。将使嗣位(3),历试诸难。历试之以难事。慎徽(4)五典(5),五典克(6)从(7);五典。五常之教也。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舜举八元(8)。使布五教于四方。五教能从。无违命也。纳(9)于百揆(10),百揆时叙(11);揆,度也。舜举八凯(12)以度百事,百事时叙也。宾(13)于四门,四门穆穆(14);宾,迎也。四门,宫四门也。舜流四凶(15)族,诸侯来朝者,舜宾迎之,皆有美德,无凶人也。纳于大麓(16),烈风雷雨弗迷。纳舜于尊显之官,使大录万机之政,于是阴阳清和,烈风雷雨,各以期应(17),不有迷错愆伏(18),明舜之行合于天心也。
1703047810
1703047811 【注释】(1)舜:名重华,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2)侧微:侧身于寒微之境。(3)嗣位:继承君位。(4)徽:美,善。(5)五典:五种常教。《蔡沈集传》:“五典,五常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6)克:能够。(7)从:顺从。(8)八元:高辛氏有八个才子,称“八元”。《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9)纳:入。(10)百揆:揆度庶事的官,犹言百官。(11)时叙:承顺。(12)八凯:古代高阳氏的八个才子,称“八凯”。《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凯’。”(13)宾:迎接宾客。(14)穆穆:容仪敬谨。(15)四凶:指尧舜时代四个凶猛狠恶的部族首领,即穷奇(共工)、浑敦(欢兜)、饕餮(三苗)、梼杌(鲧)。《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16)大麓:犹总领,谓领录天子之事。孔传:“麓,录也。”(17)期:定时。以期应:顺应节令,应时发生。(18)愆伏:愆,过失。伏,隐藏。此处指隐患。
1703047812
1703047813 【译文】虞舜出身微贱,隐匿于民间(侧,是侧陋的意思。微,是微贱的意思)。尧帝听说他聪敏贤明,打算让他继承自己的帝位,(为了考察他的德能就)屡以各种难事相试(多次找一些难办的事来考验他)。让他用心地去传布“五典”,以美德教化百姓,结果百姓都能接受顺从(五典,指的是五种关于伦常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舜从高辛氏的后人中选出八位贤能的人(世称“八元”),令他们传布五伦之教于四方,结果这五种教义都能够被大众顺利地接受,没有人违背它);让他摄理百官事务,他把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揆,是揣度的意思。舜从高阳氏的后人选出八位贤能的人(世称“八凯”)帮助处理百官事务,结果事事都处理得有条有理);让他在宫庭四门迎接前来朝见的宾客,四门都礼仪整肃,没有丝毫差错(宾,是迎接宾客的意思。四门,指宫庭四面的门户。舜处置了四凶及其族人,将他们流放到边远之地。诸侯有来朝拜的,舜都以宾客之礼来迎接,处处体现出优美的德行,国中再也没有肆意作恶的人了);让他统领治理政务,其德能感顺天地之心,暴风雷雨也不再肆意逞凶了(让舜担任地位显要的职务,令他总揽一切政务,则天地间阴阳二气清澈冲和,烈风雷雨,皆随时令而作,不再错乱生灾,这些都足以证明舜的德行已与天地之心合而为一)。
1703047814
1703047815 【原文】正月上日(1),受终(2)于文祖(3)。尧天禄永终,舜受之也。文祖,是五庙之大名也。五载一巡狩(4),群后(5)四朝(6)。
1703047816
1703047817 【注释】(1)上日:善日,吉日。(2)终:指尧终帝位之事。(3)文祖:尧太祖的宗庙,古时政事在宗庙举行。(4)巡狩:古时称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为“巡狩”。(5)后:上古称君主为后,此处指各地诸侯。(6)四朝:舜帝巡狩各地之时,诸侯按所在方位,分别在四岳朝见。
1703047818
1703047819 【译文】正月的一个吉日,舜在尧的太庙接受了禅让(尧帝完成了上天赋予他的使命,由舜帝来继承他。文祖,是五庙的名称)。每五年对各诸侯国巡视一次,四方诸侯分别在四岳朝见,以示其忠正。
1703047820
1703047821 【原文】敷(1)奏(2)以言,明试(3)以功,车服以庸(4)。敷奏,犹遍进也。诸侯每见,皆以次序遍进而问焉,以观其才。既则效试其居国为政,以著其功。赐之车服,以旌(5)其所用任也。象以典刑(6),典,常也。象用之者,谓上刑赭衣(7)不纯。中刑杂履。下刑墨幪,以居州里,而民耻之,而反于礼。流(8)宥(9)五刑(10);流,放也。宥,三宥(11)也。言所流宥,皆犯五刑之罪也。眚(12)灾肆(13)赦(14),眚,过也,灾,害也。肆,失也。言罪过误失,以为当赦之也。怙(15)终贼刑。怙,谓怙赦宥而为者也。终为残贼(16),当刑之也。
1703047822
1703047823 【注释】(1)敷:普遍。(2)奏:古代臣子对君王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3)试:考核。(4)庸:本义为用,需要。此处作酬劳解。(5)旌:表彰。(6)典刑:常见的过失或犯罪。(7)赭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赭,音者。(8)流:流放。(9)宥:宽恕。(10)五刑:五种重罪。(11)三宥:指根据不同情况,酌情予以从宽处理或免于惩罚。(12)眚:音审,本义为眼睛生翳。(13)肆:放纵;此处皆指过失。(14)赦:赦免。(15)怙:依靠,有所倚仗。(16)残贼:指凶残暴虐的人。
1703047824
1703047825 【译文】舜让他们依次进言,公正地评价他们的政绩,赏赐车马衣物,以示表彰(敷奏,是普遍进言的意思。诸侯每次朝拜,舜帝都会安排他们依次见面,并和他们逐一交谈,从中观察他们的才干。接著将一些重要的政事安排他们去担当,使他们的才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为国家建功立业。然后再赐给他们车马衣服作为酬劳,以表彰其功绩);明确告诉他们掌管刑罚的原则(典,经常的意思。象征性地运用刑罚,指的是对犯有严重罪过者令其穿上颜色深浅不同的赭色衣服,中等过失的人令其穿颜色不同的鞋子,轻微过失的人穿灰黑色的衣服,让他们居住在大众中间,让大众都知道这是羞耻的事,使大家都回归到礼的行为准则上来);对犯有法律规定的五类罪行者,予以流放,或适时宽赦(流,放逐的意思。宥,视其情节,分三种情况予以宽减或免于处罚。这里说的是不管是流放还是宽宥,其对象都是指触犯了法律规定的五种罪行的人);人有过错,或不慎对别人造成了伤害,或行为放纵不够检点,皆可酌情赦免(眚,指过错;灾,指伤害;肆,指过失。谓这些罪过误失,都是可以宽恕和赦免的);对于有所倚仗而不思悔改者,终必处以极刑(怙,指的是倚仗可以得到赦免而故意胡作非为的人。这些人终究会发展成为凶残暴虐的恶人,必须予以严惩)。
1703047826
1703047827 【原文】流共工(1)于幽洲(2),共工,穷奇也。幽洲,北裔(3)也。放欢兜(4)于崇山(5),欢兜,浑敦,崇山,南裔也。窜三苗(6)于三危,三苗,国名也,缙云氏(7)之后,为诸侯,号饕餮(8)也。三危(9),西裔也。殛(10)鲧(11)于羽山(12)。鲧,梼杌(13)也。殛,诛也。羽山,东裔也。四罪(14)而天下咸服。美舜之行,故本其征用(15)之功也。
1703047828
1703047829 【注释】(1)共工:尧的大臣,与欢兜、三苗、鲧并称“四凶”。(2)幽洲:亦作“幽州”。古九州之一。(3)裔:边,边远的地方。(4)欢兜:人名,尧时佞臣,“四凶”之一。(5)崇山:地名。(6)三苗: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7)缙云氏:一个古老氏族。《集解》引贾逵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亦有解为云姓始祖,又有说黄帝号“缙云氏”。(8)饕餮:音淘贴(四声)。传说中一种贪残的怪物。三苗以“饕餮”为号,足见其不善。(9)三危:地名。(10)殛:放逐。(11)鲧:姓姬,字熙。黄帝的后代,大禹之父,曾奉命治水失败。(12)羽山:地名。(13)梼杌:音桃物。古代传说中的恶兽。(14)四罪:四次对恶人定罪并加以惩处。(15)征用:指对刑罚适当运用。征,用武力制裁,讨伐。
1703047830
1703047831 【译文】舜将共工流放到幽州(共工又名“穷奇”。幽洲在北方边远的地方),将欢兜发配到崇山(欢兜又名“浑敦”。崇山在南方边远的地方),将三苗驱逐到三危(三苗是国名。缙云氏的后代,是当时的诸侯,号称“饕餮”。三危在西方边远的地方),将鲧放逐到羽山(鲧又名“梼杌”。殛,诛责的意思。羽山在东方边远地方)。这四个罪人得到应有的惩处,天下人都心悦诚服(这里为光显舜帝的善行,所以引用了他当年适当运用刑罚治理国家的事迹作为证明)。
1703047832
1703047833 【原文】二十有(1)八载,放勋(2)乃徂落(3)。百姓如丧考妣(4),三载,四海遏密(5)八音(6)。遏,绝也。密,止也。尧崩,百姓如丧父母,绝止金石八音之乐也。
[ 上一页 ]  [ :1.7030477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