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48034
1703048035
【译文】第二个兄弟接着唱道:“先帝的《训诫》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在内沉迷于女色,在外迷恋于游猎(迷乱叫‘荒’),贪杯好酒无节制,迷恋歌舞无止时,房子愈造愈大,一味追求豪华,在墙壁上到处雕绘形形色色的图画。只要有上述情况之一,就没有不导致亡国的!(这六种情况,只要有其中的一种情况出现,就必定会导致亡国,何况这六种情况同时出现呢?)”
1703048036
1703048037
【原文】其三曰:“惟彼陶唐(1),有此冀方(2)。陶唐,帝尧氏,都冀州也。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3)灭亡。”言失尧之道,乱其法(4)制(5),自致亡灭也。
1703048038
1703048039
【注释】(1)陶唐:指尧帝。(2)冀方:古泛指中原地区。《蔡沈集传》:“尧授舜,舜授禹,皆都冀州。言冀方者,举中以包外也。”(3)底:同“厎”。致,达到。(4)法:法度,章法。(5)制:指礼乐制度。
1703048040
1703048041
【译文】第三个兄弟唱道:“想当年先祖尧帝德化四方,才拥有了中原这片地方,(陶唐指尧帝,尧帝属陶唐氏)。如今丢弃了先帝的美德,破坏了祖宗的礼法纲常,才会招致灭亡(谓丢失了尧帝的治国之道,乱了法度,才会自取灭亡)。”
1703048042
1703048043
【原文】其四曰:“明明(1)我祖,万邦之君。有典(2)有则(3),贻厥子孙。典,谓经籍也。则,法也。荒堕(4)厥绪(5),覆宗(6)绝祀(7)!”言古制存,而太康失其业以亡也。
1703048044
1703048045
【注释】(1)明明:前面的“明”是彰显的意思,后面的“明”是“明德”的意思,意为人的本性(性德)本来就是光明无瑕疵的,因为被物欲等障碍蒙蔽才难以得到彰显。明明,即“明明德”,意为圣德(即“性德”)的光明得以彰显。(2)典:典籍。(3)则:关于言行举止方面的礼法规范。(4)堕:荒废,废弃。(5)绪:前人未尽之功业。(6)覆宗:毁败宗族。(7)绝祀:断绝祭祀。
1703048046
1703048047
【译文】第四个兄弟唱道:“我圣德煌煌的先祖啊,是众多诸侯国共同的君主。既有万世不变的经典,又有完备的礼法制度。这些无价之宝都留给了他的子孙,谨慎奉守可保其世代无虞(典,指的是经典古籍。则,指的是礼法制度)。如今典章犹在,人心不古,眼看前人的事业到此时已变得一片荒芜。宗族将要覆灭,连祭祀也面临断绝!(谓古制犹存,而太康不能守住前人的功业以至于亡国)。”
1703048048
1703048049
【原文】其五曰:“乌虖(1)曷(2)归?予怀(3)之悲。曷,何也,言思而悲也。万世(4)仇予,予将畴依(5)?仇,怨也,言当依谁以复国乎。郁陶(6)乎予心,颜厚有忸怩(7)。郁陶,言哀思也。颜厚,色愧。忸怩,心惭也。惭愧于仁人贤士也。弗慎厥德,虽悔可追?”言人君行己,不慎其德,以速灭败。虽欲改悔,其可追及乎?言无益也。
1703048050
1703048051
【注释】(1)乌虖:亦作“呜呼”,叹词。(2)曷:何。(3)怀:指心情。(4)万世:一作“万姓”,这里是指全天下的人。(5)畴依:依靠谁。畴,谁。(6)郁陶:忧思积聚貌。郁,音玉。(7)忸怩:羞愧。
1703048052
1703048053
【译文】最后第五个兄弟也唱道:“啊!我们将归向何方?我一想到这里,便感到无限悲伤(曷,何,此处说因忧思而悲伤)。普天下的人都对我们充满怨恨,我们还有谁可以依凭(仇,怨恨。这句说的是还可以依靠谁来帮助复国)?我等终日哀伤能怨谁?纵然脸皮再厚也难掩内心的羞愧(郁陶,说的是心中忧思难平。颜厚,就是面有愧色。忸怩,是心中惭愧。这是因想到古代的仁人贤士而惭愧啊)。平日不慎修自己的德行,此刻已难以追悔!(这里说的是人君的所作所为,如果不慎重自己的德行,就会迅速败亡。此时再想悔改,哪里还来得及呢?也就是说,那已经无补于事了啊!)”
1703048054
1703048055
【原文】成汤(1)放桀于南巢(2),惟(3)有惭德(4),有惭德,惭德不及古也。曰:“予恐来世以台(5)为口实(6)。”恐来世论道,我放天子,常不去口也。仲虺(7)乃作诰(8),陈义告汤可无惭也。
1703048056
1703048057
【注释】(1)成汤:汤伐桀,武功成,故号成汤。(2)放桀于南巢:放,放逐,流放。南巢,古地名,今安徽省巢湖市内。(3)惟:助词。(4)惭德:因言行有缺失而内愧于心。(5)台:我。(6)口实:话柄。(7)仲虺:成汤的左相。虺,音诲。(8)诰:《书》六体之一,用于告诫或勉励。
1703048058
1703048059
【译文】成汤灭夏后,将夏桀放逐到南巢,觉得自己这样做有愧于尽忠的德行,(有惭德,即自惭德行比不上古人)。于是说道:“我担心后世之人要把我的行为当成话柄(担心后人评论得失,说我放逐天子,并把这件事常常挂在嘴上)。”仲虺于是写下了这篇诰文(文中向成汤陈述了他可以不必内疚的道理)。
1703048060
1703048061
【原文】曰:“乌虖!惟天生民有欲(1),无主(2)乃乱,民无君主,则恣情欲,必致必祸乱也。惟天生聪明时乂(3)。言天生聪明,是治民乱也。有夏昏德(4),民坠涂炭(5)。夏桀暗乱(6),不恤下民,民之危险,若陷泥坠火,无救之者。
1703048062
1703048063
【注释】(1)欲:贪欲,情欲。(2)主:君王。(3)时乂:治理这些人民。时,是,这些。乂,治理。(4)昏德:昏乱而无仁德,恶德。(5)涂炭:比喻极困苦的境遇。(6)暗乱:昏暗错乱。
1703048064
1703048065
【译文】他这样写道:“啊!人天生就有七情六欲,百姓如果没有君主来教导约束,就会产生祸乱(民众如果没有君主的约束,就会放纵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必然要导致祸乱),只有上天降生聪明仁德之人施以教化,时势才能安定(谓上天降生聪明之人,就是为了治理民乱)。夏桀昏庸无德,没有能力教化人民,百姓就如同坠入泥潭、炭火之中(夏桀昏乱失德,不能体恤帮助下民,人民的境遇,立刻就像陷入泥潭,坠入大火中一样,却没有人能够救他们)。
1703048066
1703048067
【原文】“惟王弗迩声色(1),弗殖(2)货利(3);迩,近也。德懋懋官(4),功懋懋赏;用人惟己,改过弗吝(5);勉于德者,则勉之以官,勉于功者,亦勉之以赏。用人之言,若自己出。有过则改,无所吝惜。所以能成王业者也。克宽克(6)仁,彰信(7)兆民(8)。言汤宽仁之德,明信于天下也。
1703048068
1703048069
【注释】(1)声色:声,淫声。色,女色。(2)殖:聚积。(3)货利:货物财利。(4)德懋懋官:两个懋字分别为盛美、劝勉之义。这里是说:德盛的用官职劝勉他。下文“功懋懋赏”,用法相同。(5)吝:吝惜。(6)克:能。(7)彰信:彰,明。信,信义。(8)兆民:万民。
1703048070
1703048071
【译文】“今大王(成汤)不接近歌舞女色,不聚敛金钱财物(迩,近);对德高者以官职予以劝勉,对功高者以赏赐予以鼓励;任用贤人就像对自己一样信任,改正自己的过错毫不吝惜(对努力修德的人用官位来劝勉他,对勤奋做事的人用赏赐来激励他。采纳别人好的意见,就像自己的一样毫不犹豫。自己有过失立即改正,丝毫不会迟疑。这才是真正能成就帝王之业的人啊);待人宽厚、内心充满了仁爱,信义播于四海(指成汤宽厚仁爱的品德为天下人所公认)。
1703048072
1703048073
【原文】“乃(1)葛伯(2)仇饷(3),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葛伯游行,见农民之饷于田者,杀其人,夺其饷,故谓之仇饷。仇,怨也。曰:‘奚(4)独后予。怨者辞(5)也。
1703048074
1703048075
【注释】(1)乃:从前。(2)葛伯:葛国的君主。(3)饷:馈送食物。(4)奚:何。(5)辞:言词。
1703048076
1703048077
【译文】“当初葛国的君主随意抢夺、杀害为耕田者送饭的人,所以最初的征伐行动就是从葛伯开始的。没有料到的是,大王往东征伐,西夷之民就会埋怨;大王往南征伐,北狄之人就会埋怨(葛伯在出游的途中,看到往田地里给干活的农民送食物的人,葛伯夺其食物,又杀了这个人,引起天下人的怨恨,所以叫‘葛伯仇饷’。仇,怨恨)。他们都说:‘凭什么偏偏要把我们这个地方摆在后面呢’(这都是心怀怨恨的人说的话啊)?
1703048078
1703048079
【原文】攸徂(1)之民,室家(2)相庆,曰:‘徯(3)予后,后来其苏。’汤所往之民,皆喜曰:“待我君,君来其可苏息(4)也。”
1703048080
1703048081
【注释】(1)攸徂:攸,所。徂,往。(2)室家:家家户户。(3)徯:等待。(4)苏息:休养生息。
1703048082
1703048083
【译文】“大军将到之地的百姓,家家互相庆贺说:‘等候我们的君王吧!君王到来,我们就有活路了。’(汤王将到之处的人民,听说汤王大军就要到来,都欢喜地说:‘等着吧,君王来了,我们的苦日子就要到头了。’)
[
上一页 ]
[ :1.7030480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