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48746
1703048747
【注释】(1)厥:其,他们的。(2)后:君。(3)自:自以为。(4)憸人:小人,奸佞的人。憸,音先。(5)充:充当。(6)迪:导,引导。(7)上:君上。(8)非:违背。(9)憸利:奸邪利口。(10)小子:犹言小人,特指无德的人。(11)充备:参预,充当。
1703048748
1703048749
【译文】“仆从近臣都是中正之士,其君主也会保持中正;仆从近臣谄媚,君主就会自居圣明(谓仆从近臣身正,他们的君主也会身正;仆从近臣阿谀奉承,他们的君主便会自以为圣明)。君主有德在于臣下,君主失德也在于臣下(君主有德,那是因为群臣的辅佐成就了他的德行;君主无德,也是臣子没能尽职而误导了君主。谓君主所作所为是善是恶,都取决于身边的近臣)。你不要亲近奸佞小人,不要让他们担任这些充当君王耳目的要职,以免诱导君王违背先王的典制(你不要亲近那些奸邪利口的小人,让他们占了侍从的位置,充当代替君王视听的官员,从而导致君王违背先王的成法)。”
1703048750
1703048751
【原文】王曰:“乌呼!伯父(1)、伯兄(2)、仲叔(3)、季弟(4)、幼子、童孙,皆听朕言。皆王同姓,有父兄弟子孙列者也。尔尚(5)敬逆(6)天命,以奉(7)我一人。虽畏勿畏,虽休勿休。汝当庶几(8)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之戒。行事虽见畏,勿自谓可敬畏;虽见美,勿自谓有德美。惟敬五刑(9),以成三德(10)。一人有庆(11),兆民赖(12)之。”先戒以劳谦(13)之德,次教以惟敬五刑,所以成刚柔正直之三德也。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
1703048752
1703048753
【注释】(1)伯父:父亲的哥哥。(2)伯兄:长兄。(3)仲叔:指兄弟中排行第二者。(4)季弟:最小的弟弟。(5)尚:副词。犹言庶几,也许可以。常带有祈使语气。(6)逆:迎受,接受。(7)奉:尊奉。(8)庶几:或许,也许。(9)五刑:野刑、军刑、乡刑、官刑、国刑等五种治理百姓的法律。《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五刑,一说指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墨、劓、剕(刖)、宫、大辟(杀)等。(10)三德:三种品德。随文而异。《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孔颖达疏:“此三德者,人君之德,张弛有三也。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二曰刚克,言刚强而能立事;三曰柔克,言和柔而能治。”《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11)庆:善。(12)赖:得益,受益。(13)劳谦:勤劳谦恭。
1703048754
1703048755
【译文】穆王(对着自己的家人)感叹地说:“啊!我的伯父、伯兄、二叔、三弟及年幼的子孙们,你们且听我说(这些人都是周穆王的族人,从父辈到兄弟子孙辈等等),你们应当敬顺天命,大家同心同德一齐来帮助我。你们(因为是我的亲人,所以)会格外受到众人的敬畏,但不要认为自己理当受人敬畏,有了美誉也不要自认为真的已经做得很好了(你们应当能够恭敬地接受上天的安排,从此大家都要服从我的号令。作为王室的成员,你们平日行事常会受到别人格外的尊重,但你们不要认为这是应该的;别人称赞我们,也不要以为自己的德行真的就很好了)。要像普通百姓一样敬畏国家的刑罚,常常以‘五刑’来警示自己,养成三种美德。”由此可见,天子有了善行,万民都将赖以受惠(首先告诫家人努力修善,树立谦恭之德;再教导大家要以一颗敬慎之心对待五刑之法,以成就自己刚、柔、正直这三种品德。这正是天子的善行,天子一人有善,全天下人民都赖以受益)。
1703048756
1703048757
【原文】王曰:“吁(1)!来,有邦(2)有土(3),告尔祥刑(4)。吁,叹也。有国有土,诸侯也。告汝以善用刑之道也。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在今汝安百官兆民之道,当何所择,非惟吉人乎?当何所敬,非惟五刑乎。
1703048758
1703048759
【注释】(1)吁:叹词。(2)有邦:指诸侯。(3)有土:指有采邑的大臣。(4)祥刑:同“详刑”。谓善用刑罚。
1703048760
1703048761
【译文】穆王接着(对大臣们)说:“啊!过来吧,还有你们这些各据一方的诸侯大臣们,让我来告诉你们应当如何慎用刑罚(吁,感叹的意思。有国有土,指的是各位诸侯。下面是告诉你们善用刑罚的道理)。如今你们要使百姓安定,应当一心寻求、选择的是什么呢?不就是贤人吗?应当时时警惕、戒慎的是什么呢?不就是刑罚吗?(现在你们要安定你那里的百官和人民的根本问题,就是要选用什么样的人才,不就是要选用贤能的人吗?再就是要慎重些什么,不就是要慎重地对待五刑吗?)
1703048762
1703048763
【原文】“两造(1)具备,师(2)听(3)五辞(4)。两,谓囚证也。造,至也。两至具备,则众狱官共听其入五刑之辞也。五辞简孚(5),正(6)于五刑。五辞简核,信有罪验,则正之于五刑也。五刑不简,正于五罚(7)。不简核,谓不应五刑,当出金赎罪也。五罚弗服(8),正于五过(9)。不服,不应罚也。正于五过,从赦免也。
1703048764
1703048765
【注释】(1)两造:指诉讼的双方,原告和被告。(2)师:士师,司法官。(3)听:理。(4)五辞:谓诉讼时原告被告双方的述词,因与五刑相关,故称“五辞”。亦作“五词”。(5)简:核实,符合事实。孚:相应,符合。简孚:犹核实。(6)正:定罪。(7)五罚:对罪不当五刑者处以相应的五种赎金,称为五罚。(8)弗服:指不当。(9)五过:古代刑法规定可以宽恕的五种罪过。
1703048766
1703048767
【译文】“审判时,双方证据齐备,法官依据五刑的标准审理相关述词(两,指的是囚、证双方;造,至的意思。原告、被告各方证据齐备后,众法官共同判断其符合‘五刑’的那些条款);述词无误,合于五刑,按五刑定罪(罪证经核实可信,便按‘五刑’的有关规定治罪);以‘五刑’治罪的罪证不足,则按‘五罚’的有关规定处置(经核查与事实情况不符,即不应当执行五刑,那就用出钱赎罪的办法处置);按‘五罚’处置仍不适合的,就按照‘五过’来处理(不服,就是不当罚的意思。按照五过的标准来处理,就是给予赦免)。
1703048768
1703048769
【原文】“五刑之疑有赦(1),五罚之疑有赦。刑疑赦,从罚;罚疑赦,从免。刑罚世轻世重(2),惟齐非齐(3)。言刑罚随世轻重也。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4),用中典。凡刑所以齐非齐。
1703048770
1703048771
【注释】(1)疑:疑案。赦:寛免。(2)世轻世重:因时制宜,根据时世决定轻重。(3)齐:同。(4)平国:承平守成之国。
1703048772
1703048773
【译文】“按‘五刑’条款判罪若有疑点,则改用‘五罚’条款予以宽大处理。按‘五罚’条款处置若有疑点,则改用‘五过’条款予以赦免(从刑有疑则宽而从罚,从罚有疑则宽而从免)。刑罚的轻重要根据时世来定,罪行相同,量刑可以不同(谓刑罚要随时势不同分别决定轻重。新国用刑宜轻,乱国用刑宜重,承平守成之国用刑轻重宜取其中。这就是案例相同但量刑可以不同的道理所在)。
1703048774
1703048775
【原文】“非佞(1)折狱(2),惟良折狱,罔非在中。非口才可以断狱,惟平良可以断狱,无非在中正也。哀敬(3)折狱,咸庶(4)中正。当矜下民之犯法,敬断狱之害人,皆庶几必得中正之道也。其刑其罚,其审克之。”其所刑,其所罚,其当审能之,无失中也。
1703048776
1703048777
【注释】(1)佞:佞人,善于言辞的人。(2)折狱:判决诉讼案件。(3)哀:怜悯。敬:谨慎。(4)庶:庶几。将近,差不多。
1703048778
1703048779
【译文】“并非巧言善辩之人才能断案,而是贤明良善之人才适宜断案。无非是要存心公正而已(不是靠口才方能断案,只有靠公平良善才可以断案,无非在于端心正念执守中正不偏之道啊)。以怜悯之心、谨慎之心判决案件,就会基本做到公正适当(应当同情百姓触犯法律的缘由,谨防断案失误给这些人带来更大的灾难,都应力求合于中正之道),究竟是按‘五刑’判处还是按‘五罚’处理,也就大致能够清楚地断定了(是用刑,还是用罚,自当能够详察明审,不失其公正)。”
1703048780
1703048781
1703048782
1703048783
1703048785
群书治要译注 卷三
1703048786
1703048787
毛 诗
1703048788
1703048789
【题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儒家“六经”之一。相传为孔子编订,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因其现存诗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根据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大抵为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风”即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民谣等,有一百六十篇;“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主要是祭祀时歌颂神灵或祖先的乐歌。《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风、雅、颂和赋、比、兴合起来,称为《诗经》“六义”。《诗经》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写景抒情都富于艺术感染力,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现代研究《诗经》的人很多,但都着眼于它的艺术性。然而《诗经》之所以能够几千年来被称之为经典,并受到历代高贤大德们的一致推崇,成为历朝历代读书人的必修之课,其真正的价值所在,却往往被今人所忽视,甚至对诗篇文意的理解,也全都因现代人的价值观念的改变而与原诗的主旨大相径庭。重新翻开古人对这部著作的注解,倾听千百年前先贤们品读《诗经》的心得体会,将会令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1703048790
1703048791
汉代传《诗》者有申培的《鲁诗》、辕固生的《齐诗》、韩婴的《韩诗》、毛苌的《毛诗》。鲁、齐、韩三家诗现皆亡佚,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今所传者即为《毛诗》。
1703048792
1703048793
《群书治要》从《毛诗》中选录七十七首,并在每首夹注中节录郑玄所作《毛诗笺》的部分笺释。选录文章中有歌咏赞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圣德功绩的诗作,也有讽刺幽王、厉王的作品。魏徵在《隋书·经籍志》中评论说:“《诗》者,所以导达心灵、歌咏情志者也。故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时候,“君尊于上,臣卑于下,面称为谄,目谏为谤,故诵美讥恶,以讽刺之”,从此产生了诵美讥恶的讽谏诗。魏徵向唐太宗进谏,“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几乎每次都引用《诗经》的话。
1703048794
1703048795
《诗经》感情真挚,“诵美”和“讥恶”各得其当,反复诵之,善恶是非自然清晰。《诗经》又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道观念,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对于塑造传统中国人的性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礼记·经解》云“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正足以包容,“敦厚”正足以履行正道。故魏徵以《诗经》的话劝谏唐太宗,实有深意在焉。
[
上一页 ]
[ :1.7030487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