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0062e+09
1703050062
1703050063 【原文】耳不听五声(1)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2)之章(3)为昧,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4)。
1703050064
1703050065 【注释】(1)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2)五色: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3)章:彩色;花纹。(4)嚚:音“淫”。奸诈。
1703050066
1703050067 【译文】(僖公二十四年)耳朵不能听到五声的唱和是耳聋,眼睛不能辨别五色的文饰是昏暗,心里不学习效法德义的准则是顽劣,嘴里不说忠信的话是奸诈。
1703050068
1703050069 【原文】冬,王使来告难曰:“不谷(1)不德,得罪于母弟之宠子带,鄙(2)在郑地泛(3),敢告叔父(4)。”臧文仲(5)对曰:“天子蒙尘(6)于外,敢不奔问官守(7)。”王使简师父(8)告于晋,使左鄢父(9)告于秦。天子无出,书曰:“天王出居于郑”,辟母弟之难也。天子凶服(10)降名(),礼也。郑伯与孔将锄、石甲父、侯宣多省视官、具于泛(),而后听其私政,礼也。
1703050070
1703050071 【注释】(1)不谷: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2)鄙:杨伯峻注:“鄙谓野居,天子离王都,故曰鄙居。”(3)泛:古地名。在今河南省襄城县南。(4)叔父:周朝天子称同姓小邦诸侯为叔父。此指鲁国。《仪礼·觐礼》:“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5)臧文仲:姬姓,臧氏,名辰,臧哀伯次子,谥曰“文”,故又称臧文仲。春秋时鲁卿,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6)蒙尘:古代多指帝王失位逃亡在外,蒙受风尘。(7)奔问官守:杨伯峻注:“官守,王之群臣;奔问官守,犹言奔问左右,恭敬之辞而已。”(8)简师父:周之大夫。(9)左鄢父:周之大夫。(10)凶服:即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居丧或遭遇凶事时所穿。()降名:指称“不谷”。()郑伯与孔将锄、石甲父、侯宣多省视官,具于泛:郑伯,指郑文公。杨伯峻注:“三子,郑大夫。石甲父当即宣三年之石癸。官,官司,即王之工作人员;具,器用。此谓郑伯率三人为天子省视官司与器具。”
1703050072
1703050073 【译文】(僖公二十四年)冬季,周襄王的使者来鲁国报告发生的祸难,说:“不谷没有德行,得罪了母后所宠爱的儿子王子带,现在僻居在郑国的泛地,冒昧地将这件事情报告叔父。”臧文仲回答说:“天子逃难在外,(敝国)岂敢不赶忙去问候左右?”周襄王派简师父向晋国报告,派左鄢父到秦国通告。天子本无所谓出国,《春秋》记载说“天王出居于郑”,意思就是躲避同母弟所造成的祸难。天子受难,身穿素服,自称“不谷”,这是合于礼的。郑文公和大夫孔将锄、石甲父、侯宣多到汜地问候天子的官员,检查供天子使用的器具物品,然后让周襄王听取关于郑国的政事,这是合于礼的。
1703050074
1703050075 【原文】昔周公、大公股肱(1)周室,夹辅(2)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3)在盟府(4),大师(5)职之。
1703050076
1703050077 【注释】(1)股肱:辅佐;捍卫。(2)夹辅:辅佐。(3)载:杨伯峻注:“盟约也,古谓之载书,亦省约载。”(4)盟府:古代掌管保存盟约文书的官府。(5)大师:杨伯峻曰:“……武亿《群经义证》、阮芝生《拾遗》谓大师当作大史,大史主藏载书,盖周之定制。其说或然。职,主也。”今译文从此说。
1703050078
1703050079 【译文】(僖公二十六年,夏,齐孝公伐鲁,鲁派展喜以酒食饷餽齐军,齐侯以为鲁人畏惧,展喜对以“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问“何恃而不恐”,展喜以下文回答齐侯。)“从前周公、太公辅佐周王室,在左右辅助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犯。’这个盟约还藏在盟府之中,由太史掌管着。”
1703050080
1703050081 【原文】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1)。
1703050082
1703050083 【注释】(1)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此为蒍贾(孙叔敖之父)评子玉之言。
1703050084
1703050085 【译文】(僖公二十七年)刚愎强暴而无礼,不能让他治理军民。
1703050086
1703050087 【原文】说(1)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2):“赋纳以言(3),明试以功(4),车服以庸(5)。”
1703050088
1703050089 【注释】(1)说:同“悦”。(2)“夏书曰”下三句:杨伯峻注:“三句在今《尚书·益稷》。”夏书,指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在《尚书》中有《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共四篇,旧亦称《夏书》。近人多以《禹贡》为后人所作,《五子之歌》和《胤征》为伪《古文尚书》,《甘誓》可能本是《商书》的一部分。(3)赋纳以言:杨伯峻注:“谓不论尊卑远近,如其言善,即遍加采取。”赋纳,谓普遍采纳。赋,通“敷”。(4)明试以功:杜预注:“明试以功,考其事也。”明试,明白考验。(5)车服以庸:杨伯峻注:“谓以车马衣服酬其功。盖古者官阶不同,车服亦异,赐以车服,所以表示尊贵宠荣。”庸,酬其功劳。
1703050090
1703050091 【译文】(僖公二十七年)赵衰说:“(郄縠)喜爱礼乐而重视《诗》《书》。《诗》《书》,是蕴藏义理的府库;礼乐,是道德的准则;道德礼义,是利益的根本。《夏书》说:‘有益的话全部采纳,明确地考察其做事的功效;如果有功绩,就用车马衣服酬劳他。’”
1703050092
1703050093 【原文】民未知义,未安其居。民未知信,未宣其用。民未知礼,未生其共(1)。民听不惑(2)而后用之。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1703050094
1703050095 【注释】(1)共:通“恭”。恭敬。(2)不惑:杨伯峻注:“不惑即《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之‘不惑’,明其道理,故不致迷惑也。”
1703050096
1703050097 【译文】(僖公二十七年)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道义,生活还没有安定;百姓还不懂得信用,还不能十分明白信用的作用;百姓还不懂得礼节,还没有产生恭敬之心。”等到百姓听受命令而不迷惑时,然后才使用他们。所以城濮一战,晋国就称霸诸侯,这都是晋文公以德教民的结果。
1703050098
1703050099 【原文】允当则归(1),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敌。
1703050100
1703050101 【注释】(1)允当则归:杨伯峻注:“犹今言适可而止。”
1703050102
1703050103 【译文】(僖公二十八年,楚成王引《军志》之言)适可而止;知难而退;有德之人不可抵挡。
1703050104
1703050105 【原文】天祸卫国,君臣不协(1),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2),使皆降心(3)以相从也。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捍牧圉(4)?不协之故,用昭乞盟于尔大神以诱天衷(5)。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后,行者无保其力(6),居者无惧其罪。有渝(7)此盟,以相及也(8)。明神先君,是纠是殛(9)。国人闻此盟也,而后不贰(10)。
1703050106
1703050107 【注释】(1)君臣不协:杜预注:“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不和也。”按,鲁僖公二十八年春,晋文公欲向卫国借道伐曹,卫成公不许;此后晋文公和齐昭公在敛盂结盟,卫成公请求参加盟约,晋国不许。卫成公又想亲附楚国,国人不愿意,所以赶走了成公,来讨好晋国。卫成公离开国都住在襄牛。城濮之战后,成公畏晋而奔楚,又至陈;同年六月,晋国听任卫成公回国,成公派宁武子和卫国大臣、公族等在宛濮盟誓,本段即是盟约的誓词。(2)天诱其衷:杨伯峻注:“天诱其衷,当时习语;左传凡五见……皆天心在我之意。”(3)降心:杨伯峻注:“降心,犹今言放弃成见。”(4)谁捍牧圉:杨伯峻注:“养牛曰牧,养马曰圉。捍者,保护捍卫之也。牧圉可为牧牛马之奴隶,亦可引申指外出诸侯所带之财产。”(5)天衷:天的善意。(6)行者无保其力:保,依靠,仗恃。力,功劳。杨伯峻注:“盖从卫成公出走者,自以随侍有功,今卫成返国,可恃功而骄己轻人。”(7)渝:违背。(8)以相及也:杜预注:“以恶相及。”(9)是纠是殛:纠,惩治。殛,惩罚。杨伯峻注:“是纠是殛即纠是殛是之倒装。”(10)不贰:专一,无二心。
1703050108
1703050109 【译文】(僖公二十八年)“上天降祸给卫国,君臣不和谐,所以才遭到这样的忧患。现在上天启发人们的天心,让大家都放弃成见而相互顺从。如果没有留在国内的人,谁来守卫国家?没有跟随君主出行的人,谁去保护那些牧牛养马的人?由于不和协,因此乞求在大神面前明白盟誓,以诱导人们的天心。从今天订立盟约之后,随行君主出亡的人不要仗恃自己的功劳,留居国内的人不要害怕获罪。谁要违背这个盟约,灾祸就降临到他头上。神明和先君在上,会惩罚这样的人。”国内的人们知道了这盟约,再没有二心。
1703050110
1703050111 【原文】城濮之战(1),晋中军(2)风于泽,亡大旆(3)之左旃(4)。祁瞒奸命(5),司马杀之,以徇(6)于诸侯,使茅茷代之,师还。壬午(7),济河。舟之侨先归,士会摄右(8)。秋七月丙申,振旅(9),恺(10)以入于晋。献俘授馘(11),饮至(12)大赏,征会讨贰(13)。杀舟之侨以徇于国,民于是大服。君子谓:“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14)。《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15)。’不失赏刑之谓也。”
[ 上一页 ]  [ :1.7030500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