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0182
1703050183
【原文】《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1)。”又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2)。”怒不作乱而以从师,可谓君子矣(3)。
1703050184
1703050185
【注释】(1)君子如怒,乱庶遄沮:语出《诗·小雅·巧言》。遄,疾速。沮,终止,阻止。(2)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语出《诗·大雅·皇矣》。郑玄笺云:“赫,怒意。”斯,语助。爰,于是。(3)可谓君子矣:此指狼瞫。晋国将领,曾任车右。
1703050186
1703050187
【译文】(文公二年)“《诗经》说:‘君子如果发怒,动乱就可以很快制止。’又说:‘文王勃然大怒,于是就整顿好了军队。’(狼瞫)发怒却不去作乱,反而冲锋陷阵,勇猛杀敌,可以说是君子了!”
1703050188
1703050189
【原文】秦伯犹用孟明(1)。孟明增修国政,重施于民。赵成子(2)言于诸大夫曰:“秦师又至,将必避之,惧而增德,不可当也。《诗》曰:‘毋念尔祖,聿修厥德(3)。’孟明念之矣,念德不怠,其可敌乎?”
1703050190
1703050191
【注释】(1)孟明:即百里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在殽之战中败于晋军,被俘,后获释回国。鲁文公二年(公元前625年),孟明又率军与晋军战于彭衙,再次败北,然穆公仍旧重用他;次年夏,秦穆公伐晋,孟明率军渡过黄河后便焚毁船只,以表明决战之心,终于攻取了晋国的王官和郊两地,晋人不敢出战。随后秦穆公率军至崤山,掩埋了三年前阵亡于此的秦军将士骨骸,并祭祀三日,而后回国。(2)赵成子:即赵衰。(3)毋念尔祖,聿修厥德:语出《诗·大雅·文王》。杨伯峻注:“今诗作‘无念尔祖’,无、毋同。杜注:‘毋念,念也。’毋与聿俱发声词,无义。言念其祖考而修其德也。”
1703050192
1703050193
【译文】(文公二年)秦穆公还在任用孟明。孟明进一步治理国家政事,给百姓以优厚的待遇。赵成子对诸位大夫说:“秦军如果再次来犯,必定要避开它。(孟明)由于畏惧而进一步修明德政,那是不可抵挡的。《诗经》说:‘怀念你的祖先,修明你的德行。’孟明记住这两句诗了,他能做到修积德行而努力不懈,难道还有谁可以抵挡他吗?”
1703050194
1703050195
【原文】礼无不顺(1)。祀,国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谓礼乎?子虽齐圣(2),不先父食久矣(3)。故禹不先鲧(4),汤不先契(5),文、武不先不窋(6)。宋祖帝乙(7),郑祖厉王(8),犹上祖(9)也。是以《鲁颂》曰(10):“春秋匪解,享祀不忒(11),皇皇后帝,皇祖后稷(12)。”君子曰礼,谓其后稷亲而先帝也。
1703050196
1703050197
【注释】(1)礼无不顺:鲁文公二年秋,鲁国于太庙举行祭祀,升僖公的神位在闵公之上,违背了祭祀的顺序,宗伯夏父弗忌尊崇僖公,于是说:“我见到新鬼(僖公)大,旧鬼(闵公)小,先大后小,这是顺序;使圣贤的位置上升,这是明智。明智、顺序,这是合于礼的。”本段即是对夏父弗忌这一观点的评论。(2)齐圣:聪明睿智;聪明圣哲。齐,通“齌”。(3)不先父食久矣:杨伯峻注:“子不先父食,盖譬喻语,犹言后立之君其合食之位不能在于其先立之君之上,以其下三证可以知之。”(4)鲧:禹之父。(5)契:传说中帝喾之子,商之祖先。杨伯峻注:“契,汤十三世祖。”(6)不窋:相传为周之先祖后稷之子。窋,音竹。(7)宋祖帝乙:宋,周代诸侯国名。子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王纣子武庚于商旧都(今河南商丘)。成王时,武庚叛乱,被杀,又以其地封与纣的庶兄微子启,号宋公,为宋国。帝乙,商朝第三十代君主,纣王之父。微子即帝乙之庶长子。(8)郑祖厉王:郑,春秋国名。姬姓。本周西都畿内地,周宣王封弟友(郑桓公)于此。厉王,西周第十位君主,周宣王之父,郑桓公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之庶弟。(9)上祖:尊崇父祖。上,通“尚”。(10)“鲁颂曰”下四句:出自《诗·鲁颂·閟宫》。鲁颂,《诗》“三颂”之一。共四篇。周成王封周公、伯禽于鲁,周公有大功德于王室,故虽为诸侯国亦得有颂。四篇作于鲁僖公晚年,为春秋中期作品。(11)春秋匪解,享祀不忒:杨伯峻注:“解读为懈,懈怠也。忒,差误也。春秋犹言四时。谓四时之祭祀无有懈怠差忒也。”(12)皇皇后帝,皇祖后稷:杨伯峻注:“皇皇后帝,谓天也。皇皇,叠字形容词。襄七年《传》:‘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此盖言郊祀,祭上帝与后稷。”
1703050198
1703050199
【译文】(文公二年)礼没有不合顺序的。祭祀是国家的大事,颠倒了君主的先后顺序,能说是合于礼吗?儿子虽然聪明圣哲,其神位也不能在父亲神位之上,这是由来己久的了。所以禹的神位不能在鲧的神位之前,汤的神位不能在契的神位之前,文王、武王的神位不能在不窋的神位之前。宋国以帝乙为始祖,郑国以厉王为始祖,这还是尊崇父祖。所以《鲁颂》说:“一年四季的祭祀无有懈怠,没有差错,致祭于天帝,又致祭于伟大的祖先后稷。”君子说这合于礼,是说后稷虽然是宗亲先祖,然而却要把祭祀天帝放在前面。
1703050200
1703050201
【原文】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1),举人之周也(2),与人之壹也(3);孟明之臣(4)也,其不解(5)也,能惧思(6)也;子桑(7)之忠也,其知人也,能举善也(8)。《诗》曰(9):‘于以采蘩(10),于沼于沚(11),于以用之公侯之事’,秦穆有焉。‘夙夜匪解,以事一人(12)’。孟明有焉。‘诒厥孙谋,以燕翼子(13)’,子桑有焉。”
1703050202
1703050203
【注释】(1)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鲁文公三年,秦将孟明第三次与晋军交战,在经过之前两度失败后,最终获胜;而此期间,秦穆公能在失败中反省自己,对孟明一再信任和重用,是秦军此战获胜的重要因素。本段即是对秦穆公此举之评论。(2)举人之周也:杜预注:“周,备也。不偏以一恶弃其善。”(3)与人之壹也:杨伯峻注:“盖指其信任专一,数败而仍用之。”(4)臣:杨伯峻注:“臣,犹言尽其为臣之心力。”(5)解:通“懈”。下“夙夜匪解”同。(6)惧思:因有所戒惧而反省。杨伯峻注:“谓既而惧,惧而思,思而修德也。”(7)子桑:即公孙枝,秦大夫。相传他曾向秦穆公举荐了百里奚。(8)能举善也:杨伯峻注引章炳麟《读》谓:“一举而得贤二世,故此《传》亦以孟明成功归于子桑。”(9)“诗曰”下四句:语出《诗·召南·采蘩》。(10)于以采蘩: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蘩,植物名。即白蒿。多年生草本,可食用。(11)于沼于沚:沼,水池。沚,水中小块陆地。(12)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语出《诗·大雅·烝民》。夙夜匪解,同“夙夜匪懈”,形容日夜辛劳,勤奋不懈。一人,古代称天子,本指周宣王,此则借指秦穆公。(13)诒厥孙谋,以燕翼子:语出《诗·大雅·文王有声》。郑玄笺云:“孙,顺也……传其所以顺天下之谋,以安其敬事之子孙。”诒厥,谓留给子孙。孙谋,顺应天下人心的谋略。孙,通“逊”。燕,安也。翼子,翼助子孙。
1703050204
1703050205
【译文】(文公三年)君子因此知道:“秦穆公作为国君,提拔人才,考虑全面;任用人才,专一无二;孟明尽其为臣之心力,他努力不懈,能够因战败畏惧而思考(进而力修德政);子桑忠诚,他了解别人,能够举荐贤臣(百里奚父子)。《诗》说:‘到哪里去采白蒿?在池塘里、在小洲上。在何处使用它?在公侯的祭祀典礼上。’秦穆公就是这样(选拔和信用人才)的;‘早晚努力不懈,以事奉君主一人’,孟明就是这样的;‘把好的谋略留给子孙,以安定和辅佐他们’,子桑就是这样的。”
1703050206
1703050207
【原文】晋人惧其无礼于公也(1),请改盟。公如晋,及晋侯(2)盟。晋侯飨公,赋《菁菁者莪》(3)。庄叔(4)以公降,拜(5),曰:“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君贶之以大礼(6),何乐如之?抑(7)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晋侯降,辞(8)。登,成拜(9)。公赋《嘉乐》(10)。
1703050208
1703050209
【注释】(1)晋人惧其无礼于公也:《左传·文公二年》:“晋人以公不朝来讨,公如晋。夏四月己巳,晋人使阳处父盟公以耻之。”(2)晋侯:指晋襄公。(3)菁菁者莪:杜预注:“《菁菁者莪》,《诗·小雅》。取其‘既见君子,乐且有仪。’”(4)庄叔:即叔孙得臣,鲁国大夫。(5)以公降、拜:杨伯峻注:“降、拜者,降阶,再拜。杜注:‘谢其以公比君子也。’”(6)君贶之以大礼:贶,音况,赐给;赐与。杨伯峻注:“大礼谓飨礼。”(7)抑:助词,用于句首,无义。(8)降、辞:杨伯峻注:“降阶辞让,不使鲁公拜。”(9)登,成拜:杨伯峻注:“两人皆升阶至堂上,然后完成拜礼。”(10)嘉乐:杜预注:“《嘉乐》,《诗·大雅》。义取其‘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1703050210
1703050211
【译文】(文公三年)晋国人害怕去年曾对鲁文公有所失礼,请求改订盟约。文公就到了晋国,和晋襄公重新结盟。晋襄公设宴款待鲁文公,席间吟诵了《菁菁者莪》这首诗;庄叔让文公降阶再拜,说:“小国在大国接受命令,岂敢对礼仪不谨慎?君侯赐我们以宴飨大礼,还有什么比这再快乐的呢?小国的快乐,是大国赐予的恩惠。”晋襄公走下台阶辞让。两人一起登上台阶回到殿堂,然后完成拜礼。鲁文公朗诵《嘉乐》这首诗。
1703050212
1703050213
【原文】逆妇姜于齐,卿不行,非礼也(1)。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于鲁也。曰:“贵聘而贱逆之,君而卑之(2),立而废之(3),弃信而坏其主(4),在国必乱,在家必亡(5)。不允宜哉?《诗》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6)。’敬主之谓也。”
1703050214
1703050215
【注释】(1)卿不行,非礼也:按:礼,凡诸侯之女嫁别国诸侯,由上卿送行;迎娶国亦应以上卿前去迎接。今齐女嫁于鲁国,而鲁国上卿未来迎接,故曰非礼。(2)君而卑之:杨伯峻注:“君谓小君,国君之妻曰小君。不以国君夫人礼迎之,是卑之也。”(3)立而废之:杨伯峻注:“立为夫人,而不以其礼,犹废之也。”(4)弃信而坏其主:杨伯峻注:“弃信谓贵聘贱逆,不依所聘时之礼行事。夫人,公宫内之主,而卑之、废之,故曰‘坏其主’。”(5)在家必亡:杨伯峻注:“家谓卿大夫,古卿大夫多有采邑,故谓之家,《论语·季氏篇》‘有国有家’是也。”(6)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语出《诗·周颂·我将》。于时,于是也。杜预注:“言畏天威,于是保福禄。”
1703050216
1703050217
【译文】(文公四年)鲁国到齐国迎娶姜氏,而鲁国的上卿没有前去迎接,这是不合于礼的。君子因此知道姜氏嫁到鲁国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说:“之前用尊贵的礼节行聘,而今却用卑贱的礼节迎娶她,身份是国君的夫人却轻贱她,立为夫人却不以夫人之礼相待,等于废弃她,背弃了当初的信义而损害了她作为夫人的身份。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诸侯国,必然会使国家动乱;发生在大夫家,必然会使家族灭亡。姜氏没有好结果是应该的了。《诗经》说:‘敬畏上天的威灵,于是就能保全福禄。’这说的就是要敬重诸侯夫人。”
1703050218
1703050219
【原文】楚人灭江(1),秦伯为之降服(2)、出次(3)、不举(4)、过数(5)。大夫谏,公曰:“同盟(6)灭,虽不能救,敢不矜(7)乎!吾自惧也。”君子曰:“《诗》云(8):‘惟彼二国(9),其政不获,惟此四国(10),爰究爰度(11)。’其秦穆之谓矣。”
1703050220
1703050221
【注释】(1)江:周代国名。嬴姓。在今河南省正阳县西南。公元前623年灭于楚。(2)降服:犹降物。谓穿素服。(3)出次:为悼念死者而避开正寝,出郊外暂住。(4)不举:古代逢大的天灾人事,皆除去盛馔,偃息声乐,称作“不举”。(5)数:礼数。(6)同盟:杨伯峻注:“秦、江为同姓之国,或亦为同盟之国。”(7)矜:怜悯;同情。(8)“诗云”下四句:语出《诗·大雅·皇矣》。(9)二国:指夏、殷。(10)四国:指四方诸侯国。(11)爰究爰度:爰,于是。杨伯峻注:“《传》文引诗之义,谓夏、殷之政不得人心,因被灭亡,四方诸侯以此为鉴,于是推寻之,图谋之也。秦穆之自惧亦是此意。”
1703050222
1703050223
【译文】(文公四年)楚国人灭亡了江国,秦穆公为此穿上素服,离开正寝,出居别室,减膳撤乐。这超过了应有的礼数。大夫劝谏,秦穆公说:“同盟的国家灭亡了,虽然不能前去救援,岂敢不哀怜呢?我也是警惕自己呀。”君子说:“《诗经》说:‘夏、商这两个国家,政事不得人心,因而败亡;四方的诸侯国引以为鉴,于是推究其原因,自谋图存。’这说的就是秦穆公这种做法吧。”
1703050224
1703050225
【原文】阳子(1),成季之属也(2),故党于赵氏,且谓赵盾(3)能,曰:“使能(4),国之利也。”是以上之。宣子于是乎始为国政(5),制事典(6),正法罪(7)。辟狱刑(8),董逋逃(9)。由质要(10),治旧洿(11),本秩礼(12),续常职(13),出滞淹(14)。既成,以授大傅阳子与大师贾佗(15),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16)。
1703050226
1703050227
【注释】(1)阳子:即阳处父,春秋时晋国大夫,因封邑于阳地(今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遂以阳为氏。(2)成季之属也:杜预注:“处父尝为赵衰属大夫。”成季,即赵衰,因谥号“成季”,故云。(3)赵盾: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史料中多称之赵宣子、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4)使能:任用有才能者。(5)为国政:杨伯峻注:“晋素以中军帅秉国政,赵盾今为中军帅,故云‘为国政’。”(6)事典:治事的规章。(7)法罪:刑罚律令。(8)辟狱刑:辟,治理。杨伯峻注:“……若后代之清理诉讼积案。”(9)董逋逃:董,督察;监督。逋逃,逃亡的罪人;流亡者。(10)由质要:由,使用。质要,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杜预注:“质要,券契也。”孔颖达疏:“由质要者,谓断争财之狱,用券契正定之也。”(11)旧洿:陈垢。引申为旧时不良的政治和习俗。(12)秩礼:古代辨上下、贵贱之礼。(13)续常职:孔颖达疏:“续常职者,职有废阙,任贤使能,令续故常也。”常职,固有的职务。(14)出滞淹:杜预注:“拔贤能也。”滞淹,谓人沉抑于下而不得升进。此指滞淹之人。(15)贾佗:晋文公之旧臣,曾随重耳流亡。(16)常法:固定的法律、制度。
1703050228
1703050229
【译文】(文公六年)阳处父,原是成季(赵衰)的下属,所以偏向赵氏,而且认为赵盾有才干,说:“任用能干的人,这是国家的利益。”所以使赵盾居于上位(中军帅)。赵宣子从这时开始执掌晋国大权,制定办事章程,修订刑罚律令,清理诉讼积案,督察逃亡罪犯,使用契约(作为财物出入的凭证),清除政治上的弊端和不良习俗,恢复被破坏的秩序和礼制,重建已经废缺的常任官职,提拔被压抑、埋没的贤才。这些事完成以后,就交给太傅阳处父和太师贾佗,让他们在晋国推行,作为固定的法度。
1703050230
1703050231
【原文】秦伯任好(1)卒,以子车氏(2)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3)。君子曰:“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先王违世(4),犹诒(5)之法,而况夺之善人乎!《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6)。’无善人之谓。若之何(7)夺之?”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8),分之采物(9),著之话言(10),为之律度(11),陈之艺极(12),引之表仪(13),予之法制,告之训典(14),教之防利(15),委之常秩(16),道之以礼则,使无失其土宜(17),众隶(18)赖之而后即命(19)。圣王同之。今纵无法以遗后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难以在上矣。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复东征也。
[
上一页 ]
[ :1.7030501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