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0282e+09
1703050282
1703050283 【译文】(文公十三年)邾文公为了迁都到绎地而占卜一卦问吉凶。史官说:“这对百姓有利而对您不利。”邾文公说:“如果对百姓有利,也就是对我有利。上天生育了百姓而给他们设立君主,就是用来利益他们的。百姓既然得到利益,我也必定会与百姓同得利益。”左右随从说:“生命是可以延长的,国君为什么不这样做呢?”邾文公说:“我活着就是为了抚育百姓,至于死的早或晚,那是时运;百姓如果能获利,迁都就是了,没有比这再吉利的了。”于是就迁都到绎地。五月,邾文公死了。君子说:“邾文公真正懂得天命。”
1703050284
1703050285 【原文】兄弟致美(1)、救乏、贺善、吊灾、祭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也(2)。
1703050286
1703050287 【注释】(1)兄弟致美:杜预注:“各尽其美,义乃终。”(2)救乏、贺善、吊灾、祭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也:杨伯峻注:“救其匮乏,贺其喜庆,吊起灾祸,与其祭而敬,逢其丧而哀,五事之情虽各不相同,不绝其爱则一,此对待亲人之道也。”
1703050288
1703050289 【译文】(文公十五年,惠伯引史佚之言)“兄弟之间各自表达友爱的美意,救济其困乏,祝贺其喜庆,慰问其灾祸,与其祭祀则恭敬,遇到其有丧事则致哀。这五件事的感情虽然各不相同,但不要断绝他们之间的友爱却是一样的。这就是对待亲人的做法。”
1703050290
1703050291 【原文】日有食(1)之,天子不举,伐(2)鼓于社(3),诸侯用币(4)于社,伐鼓于朝,以昭事神、训民、事君,示有等威(5)。古之道也。
1703050292
1703050293 【注释】(1)食:通“蚀”。特指日蚀。(2)伐:敲击。(3)社:社坛。古代封土为社,各栽种其土所宜之树,以为祀社神之所在。(4)币:玉帛等礼物或祭品。(5)示有等威:杨伯峻注:“意谓因天子、诸侯贵贱不一,故威仪亦异,此亦以示之。”
1703050294
1703050295 【译文】(文公十五年,六月辛丑日初一)发生日食,天子减膳撤乐,在土地神庙里击鼓;诸侯只能用玉帛在土地神庙里祭祀,在朝堂上击鼓。以此表明事奉神灵、教训百姓、事奉国君,显示出因天子、诸侯贵贱不同,威仪也有等差,这是古代的制度。
1703050296
1703050297 【原文】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1),难以免矣。《诗》曰:“胡不相畏,不畏于天(2)?”君子之不虐幼贱,畏于天也。在周颂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3)。”不畏于天,将何能保?以乱取国(4),奉礼以守,犹惧不终,多行无礼,弗能在(5)矣!
1703050298
1703050299 【注释】(1)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是年,齐懿公率军侵犯鲁国西部边境,接着又因为曹国曾朝见鲁国,齐军便攻伐曹国,进入其国都外城,并质问曹君为何朝见鲁国。齐国侵鲁本已无礼,而曹国所行有礼,齐又讨之,故云。(2)胡不相畏,不畏于天:语出《诗·小雅·雨无正》。郑玄笺云:“何为上下不相畏乎?上下不相畏,是不畏于天。”(3)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语出《诗·周颂·我将》。于时,于是。(4)以乱取国:指齐懿公杀太子舍而自立为君。(5)在:终,善终。
1703050300
1703050301 【译文】(文公十五年,鲁国季文子之言)“礼是用来顺服上天的,这是上天的正道。自己违反上天之道,反而又因此去讨伐别人,这就难免有祸难了。《诗经》说:‘人们为什么不互相敬畏?因为不敬畏上天。’君子所以不残害幼小和卑贱之人,是由于畏惧上天。在《周颂》里说:‘畏敬上天的威灵,于是就能保有福禄。’不畏敬上天,如何能保有福禄?齐懿公靠作乱而取得国家,如果奉行礼义来保持君位,还怕得不到善终,如今做了许多不合于礼的事,这就不能得到善终了。”
1703050302
1703050303 【原文】宋公子鲍(1)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2)之。年自七十以上,无不馈诒(3)也,时加羞珍异(4)。无日不数于六卿之门(5),国之材人,无不事也,亲自桓(6)以下,无不恤也。
1703050304
1703050305 【注释】(1)宋公子鲍:即宋文公,本名子鲍,又名公子鲍。宋昭公之庶弟。(2)贷:施与;给予。(3)馈诒:馈赠(饮食)。(4)加羞珍异:杜预注:“羞,进也。”珍异,珍贵奇特的食物。(5)无日不数于六卿之门:孔颖达疏:“无有一日不数数于六卿之门,言参请不绝也。”数,屡次。六卿,宋以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为六卿。(6)桓:宋桓公,名御说,谥曰“桓”,史称宋桓公,宋襄公之父。
1703050306
1703050307 【译文】(文公十六年)宋国的公子鲍对国人以礼相待,宋国发生饥荒,他把粮食全部拿出来施予百姓。对年纪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没有不送给饮食的,还按时令加送珍贵食品。没有一天不进出六卿的大门。对国内有才能的人,没有不事奉的;对亲属中自桓公以下的子孙,没有不体恤周济的。
1703050308
1703050309 【原文】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1)。”小国(2)之事大国(3)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4),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5)。
1703050310
1703050311 【注释】(1)择音:选择善音。一说谓选择荫庇之处。(2)小国:指郑国。(3)大国:指晋国。(4)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5)命之罔极,亦知亡矣:杨伯峻注:“此言晋对待郑国之命,毫无准则,郑国于此,亦知危亡矣。”
1703050312
1703050313 【译文】(文公十七年,郑国大夫子家给晋国赵宣子之信)古人有句话说:“怕头怕尾,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是不怕的?”又说:“鹿在临死前,顾不上选择可庇护的安全地方。”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小国就会以人道相事奉;如果大国不以德相待,那小国就会像临死的鹿一样,只能狂奔走险,急迫的时候,哪里还能选择安全的地方?贵国的命令没有准则,我们也知道面临灭亡了。
1703050314
1703050315 【原文】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
1703050316
1703050317 【译文】(文公十八年,臧文仲之言)“见到对国君有礼的,就事奉他,如同孝子奉养父母一样恭敬。”
1703050318
1703050319 【原文】《周礼》曰:“则(1)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2)功,功以食民(3)。”作《誓命》(4)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5),窃贿(6)为盗,盗器为奸(7)。主藏之名(8),赖奸之用(9),为大凶德(10),有常(11)。无赦。在《九刑》不忘(12)。”
1703050320
1703050321 【注释】(1)则:杨伯峻注:“此‘则’字亦礼则之意。”(礼则,犹礼法、礼制。礼节法则。)(2)事以度功:度,衡量。杨伯峻注:“事以度功者,据其效果,评其功劳之有无与大小也。”(3)食民:有功者可受邑受田,取食于民。(4)誓命:杨伯峻注:“《誓命》似亦姬旦所作篇名,今亦亡。”(5)藏:窝主。杨伯峻注引《义府》:“古‘藏’、‘赃’字皆作‘臧’,后人转写误加草耳。‘掩贼为臧’,言得贼之物而隐庇其人,犹今窝主之谓。”(6)贿:财物。(7)盗器为奸:杨伯峻注:“此器字亦大器、重器(见成二及十四年传)之谓。窃人一般财物为盗,盗人宝物为奸。”(8)主藏之名:杜预注:“以掩贼为名。”(9)赖奸之用:赖,利益,好处。用,器具;器物。即前文“盗器为奸”之“器”。杨伯峻注:“赖奸之用者,以奸人所盗之大器为利也。”(10)凶德:违背仁德的恶行。(11)常:常刑(一定的刑法)。(12)九刑不忘:杨伯峻注:“九刑者,九种刑罚之谓;昭六年《传》,亦为刑书之名。据《汉书·刑法志》及《尚书·吕刑》郑注,墨、劓、刖、宫、大辟五刑加以流、赎、鞭、扑四刑也。忘读为妄。在九刑不忘者,于大凶德之人,依其情节之轻重,以九刑之一适当处之,亦不为过度也。”
1703050322
1703050323 【译文】(文公十八年)《周礼》说:“用礼法来观察人的德行,有德行才可以处理事情,根据办事的效果来衡量功劳,立有功劳就可借此取食于民。”又作《誓命》说:“毁弃礼法就是贼,隐藏贼人就是窝赃,偷窃财物就是盗,盗窃他人的宝物就是奸。有窝赃的名声,利用奸人偷得的宝物,这是很大的恶行,国家规定有相应的刑罚,不能赦免。可依情节的轻重,用九刑之一适当惩处,也不算超越法度。”
1703050324
1703050325 【原文】孝敬忠信为吉德(1),盗贼藏奸(2)为凶德。
1703050326
1703050327 【注释】(1)吉德:美德;高尚的品德。(2)藏奸:即赃奸。
1703050328
1703050329 【译文】(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是四种吉祥的德行,盗贼、赃奸是四种不祥的凶行。
1703050330
1703050331 【原文】昔高阳氏(1)有才子(2)八人,苍舒、颓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3),天下之民谓之八恺(4)。高辛氏(5)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6),天下之民谓之八元(7)。此十六族(8)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9),以至于尧,尧不能举。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10),以揆(11)百事,莫不时序(12),地平天成(13)。举八元,使布五教(14)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15)。
[ 上一页 ]  [ :1.7030502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