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0320
1703050321
【注释】(1)则:杨伯峻注:“此‘则’字亦礼则之意。”(礼则,犹礼法、礼制。礼节法则。)(2)事以度功:度,衡量。杨伯峻注:“事以度功者,据其效果,评其功劳之有无与大小也。”(3)食民:有功者可受邑受田,取食于民。(4)誓命:杨伯峻注:“《誓命》似亦姬旦所作篇名,今亦亡。”(5)藏:窝主。杨伯峻注引《义府》:“古‘藏’、‘赃’字皆作‘臧’,后人转写误加草耳。‘掩贼为臧’,言得贼之物而隐庇其人,犹今窝主之谓。”(6)贿:财物。(7)盗器为奸:杨伯峻注:“此器字亦大器、重器(见成二及十四年传)之谓。窃人一般财物为盗,盗人宝物为奸。”(8)主藏之名:杜预注:“以掩贼为名。”(9)赖奸之用:赖,利益,好处。用,器具;器物。即前文“盗器为奸”之“器”。杨伯峻注:“赖奸之用者,以奸人所盗之大器为利也。”(10)凶德:违背仁德的恶行。(11)常:常刑(一定的刑法)。(12)九刑不忘:杨伯峻注:“九刑者,九种刑罚之谓;昭六年《传》,亦为刑书之名。据《汉书·刑法志》及《尚书·吕刑》郑注,墨、劓、刖、宫、大辟五刑加以流、赎、鞭、扑四刑也。忘读为妄。在九刑不忘者,于大凶德之人,依其情节之轻重,以九刑之一适当处之,亦不为过度也。”
1703050322
1703050323
【译文】(文公十八年)《周礼》说:“用礼法来观察人的德行,有德行才可以处理事情,根据办事的效果来衡量功劳,立有功劳就可借此取食于民。”又作《誓命》说:“毁弃礼法就是贼,隐藏贼人就是窝赃,偷窃财物就是盗,盗窃他人的宝物就是奸。有窝赃的名声,利用奸人偷得的宝物,这是很大的恶行,国家规定有相应的刑罚,不能赦免。可依情节的轻重,用九刑之一适当惩处,也不算超越法度。”
1703050324
1703050325
【原文】孝敬忠信为吉德(1),盗贼藏奸(2)为凶德。
1703050326
1703050327
【注释】(1)吉德:美德;高尚的品德。(2)藏奸:即赃奸。
1703050328
1703050329
【译文】(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是四种吉祥的德行,盗贼、赃奸是四种不祥的凶行。
1703050330
1703050331
【原文】昔高阳氏(1)有才子(2)八人,苍舒、颓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3),天下之民谓之八恺(4)。高辛氏(5)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6),天下之民谓之八元(7)。此十六族(8)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9),以至于尧,尧不能举。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10),以揆(11)百事,莫不时序(12),地平天成(13)。举八元,使布五教(14)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15)。
1703050332
1703050333
【注释】(1)高阳氏:颛顼有天下,号高阳。《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2)才子:古称德才兼备的人。(3)齐圣句:孔颖达疏:“齐者,中也。率心由道,举措皆中也。圣者,通也。博达众务,庶事尽通也。广者,宽也。器宇宏大,度量宽宏也。渊者,深也。知能周备,思虑深远也。明者,达也。晓解事务,照见幽微也。允者,信也。终始不愆,言行相副也。笃者,厚也。志性良谨,交游款密也。诚者,实也。秉心纯直,布行贞实也。”(4)恺:和顺。孔颖达疏:“恺,和也,言其和于物也。”(5)高辛氏:帝喾初受封于辛,后即帝位,号高辛氏。《史记·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于颛顼为族子。”(6)忠肃句:孔颖达疏:“忠者,与人无隐,尽心奉上也。肃者,敬也。应机敏达,临事恪勤也。共者,治身克谨,当官理治也。懿者,美也。保已精粹,立行纯厚也。宣者,遍也。应受多方,知思周遍也。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惠者,性多哀矜,好拯穷匮也。和者,体度宽简物,无乖争也。”(7)元:孔颖达疏:“元,善也,言其善于事也。”(8)族:因其各有大功,皆赐氏族,故称“族”。(9)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孔颖达疏:“世济其美,后世承前世之美。不陨其名,不队前世之美名。言其世有贤人,积善而至其身也。”(10)后土:杜预注:“地官。禹作司空,平水土,即主地之官。”(11)揆:管理;掌管。(12)时序:犹承序,承顺。言有条理。(13)地平天成:平、成,治平、安定之意。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比喻上下相称,万事妥帖。(14)五教:五常之教。即下文所述之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15)内平外成:杜预注:“内诸夏,外夷狄。”
1703050334
1703050335
【译文】(文公十八年)从前高阳氏有德才兼备之人八位:苍舒、隤敳、檮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他们举止中正、通达世事、度量宽宏、思虑深远、明智洞达、守信不违、严谨厚道、忠贞诚实,天下的百姓称他们为八恺。高辛氏有德才兼备之人八位: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他们忠诚无私、办事恭敬、治身勤谨、纯厚端美、思虑周密、为人慈祥、仁爱济世、宽和无争,天下的百姓称他们为八元。这十六个氏族,世世代代继承他们的美德,没有丧失前代的美名,代代都有贤人,一直到尧的时代。但是尧没有能举用他们。舜做了尧的臣下以后,举拔八恺,让他们担任管理土地的官职,处理各种事务,事情没有不顺当的,地上平和,上天顺成,万物得以成长化育;又举拔八元,让他们在四方之国宣扬五常之教,父亲有道义,母亲慈爱,哥哥友爱,弟弟恭敬,儿子孝顺,国家内外都平和顺成,相安无事。
1703050336
1703050337
【原文】昔帝鸿氏(1)有不才子,掩义隐贼(2),好行凶德,丑类恶物(3),顽嚚不友(4),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敦。少皞氏(5)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6)恶言,靖谮庸回(7),服谗搜慝(8),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颛顼氏(9)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10),告之则顽(11),舍之则嚚(12),傲很明德(13),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檮杌。此三族也,世济其凶,增其恶名,以至于尧,尧不能去。缙云氏(14)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15)于货贿,侵欲(16)崇侈,不可盈厌(17),聚敛积实(18),不知纪极(19),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舜臣尧,宾于四门(20),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檮杌、饕餮,投诸四裔(21),以御螭魅(22)。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23),去四凶也。故《虞书》(24)数舜之功,曰:‘慎徽五典(25),五典克从’,无违教也。曰:‘纳于百揆(26),百揆时序’,无废事也。曰:‘宾于四门,四门穆穆(27)’,无凶人也。舜有大功二十(28)而为天子,今行父(29)虽未获一吉人,去一凶(30)矣,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庶几免于戾(31)乎。
1703050338
1703050339
【注释】(1)帝鸿氏:杜预注:“帝鸿,黄帝。”(2)掩义隐贼:杨伯峻注:“意谓掩蔽仁义,包庇奸贼。”(3)丑类恶物:丑,类也。杨伯峻注:“言与恶物相比类也。”(4)顽嚚不友:顽嚚,愚妄奸诈。僖二十四年《传》:“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不友,谓兄弟不相敬爱。(5)少皞氏:杜预注:“少皞,金天氏之号,次黄帝。”少皞,亦作“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集团首领,名挚(一作质),号金天氏。(6)崇饰:粉饰;夸饰。(7)靖谮庸回:谮,谗毁;诬陷。杨伯峻注:“据杜注与孔疏,靖谮者,安于谗谮之谓也。庸回者,信用回邪之谓也。回,邪也。”(8)服谗搜慝:杜预注:“服,行也。搜,隐也。慝,恶也。”搜慝,音艘特,隐慝。隐瞒为恶之人。(9)颛顼氏:音专需,即高阳氏。(10)话言:美善之言;有道理的话。(11)告之则顽:杜预注:“德义不入心。”(12)舍之则嚚:杜预注:“不道忠信。”(13)傲很明德:很,违逆;不听从。杨伯峻注:“犹言于明德轻侮而不听从之。”(14)缙云氏:远古传说黄帝时夏官为缙云,并以为族氏。(15)冒:犹贪。(16)侵欲:侵吞贪求的欲望。(17)盈厌:满足。(18)积实:指谷粟财货等。(19)纪极:终极;限度。(20)四门:指明堂四方的门。(21)四裔:指幽州、崇山、三危、羽山四个边远地区。因在四方边裔,故称。(22)以御螭魅:螭魅,音吃昧,传说山林中害人的怪物。螭,通“魑”。孔颖达疏:“是放之四方之远处。螭魅若欲害人,则使此四者当彼螭魅之灾,令代善人受害也。”(23)十六相:即舜所举之“八恺”“八元”。(24)虞书:《尚书》篇目名。下所引各句见《尚书·舜典》。(25)慎徽五典:慎徽,恭谨宣美。五典,即五常之教。(26)百揆:指各种政务。(27)穆穆:端庄恭敬。(28)大功二十:指举十六相与去四凶。(29)行父: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正卿,姬姓,季氏,谥曰“文”,史称“季文子”。(30)一凶:指被行父所驱逐的莒仆。(31)戾:罪也。
1703050340
1703050341
【译文】(文公十八年)从前帝鸿氏有一个不成材的儿子,掩蔽仁义,包庇奸贼,喜欢做坏事恶行,把丑恶之人引为同类;愚昧奸诈及与兄弟不友爱的人,和他勾结在一起,天下的百姓称他为浑敦。少皞氏有一个不成材的儿子,毁坏信义,抛弃忠诚,花言巧语,惯听谗言,信用奸邪,造谣中伤,隐藏罪恶,诬陷品德高尚之人,天下的百姓称他为穷奇。颛顼氏有一个不成材的儿子,没办法教训,不懂好话。教导他,则愚顽而听不进去;丢开他,则肆意纵恶。鄙视美德,不听教导,搅乱伦常道德,天下的百姓称他为檮杌。这三个氏族,世代继承他们的恶行凶德,加重了他们的坏名声,一直到了尧的时代,但是尧没能除去他们。缙云氏有一个不成材的儿子,贪图吃喝,贪求财货,任性奢侈,无法满足;聚财积谷不知限度,不分给孤儿寡妇,不体恤周济穷人,天下的百姓把他和三凶相并列,称他为饕餮。舜做了尧的臣下以后,就在明堂四方之门以宾礼接待贤人,流放四个凶恶的氏族:浑敦、穷奇、檮杌、饕餮,把他们赶到四方边远之地,去抵御螭魅等怪物。因此尧去世后而天下就像一个人一样统一,同心拥戴舜做天子,是因为他举荐了十六相而除去四凶的缘故。所以《虞书》列举舜的功绩,说“谨慎地笃行五教,人们都能服从五教的教化”。这是说没有违背五常之教。又说“把五教纳入各种事务之中,各种事务都会妥当而有条理”。这是说没有荒废各种事务。又说“在明堂四方之门以宾礼接待贤人,四方来朝的群臣都恭敬肃穆”。这是说没有凶顽之人。舜建立了二十种大功才成为天子,现在行父虽然没能举拔一个好人,但已经赶走一个凶顽的人(莒仆)了。与舜的功绩相比,是他的二十分之一,差不多可以免于罪過了吧!
1703050342
1703050343
1703050344
1703050345
1703050347
群书治要译注 卷五
1703050348
1703050349
春秋左氏传(中)
1703050350
1703050351
【题解】本卷上起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下至鲁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包括宣公、成公、襄公三个时期,节录了六十五年间诸多事件,如晋楚争霸、向戌弭兵等。或仅选取一个细节,如华元杀羊,未及羊斟,导致战败。或选取精辟之论,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随武子、栾武子论楚不可攻,楚庄王不为京观,以及成公十六年,申叔时论“战之器”等,均显示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其余真知灼见、嘉言懿行,随手可拾。展现出春秋中期贤德大夫如赵盾、申叔时、随武子、祁奚、魏绛、叔向、子产、子罕等的光辉风范。
1703050352
1703050353
宣 公(1)
1703050354
1703050355
【原文】二年(2),郑公子归生(3)伐(4)宋,宋华元(5)御(6)之。将战(7),华元杀羊食士(8),其御(9)羊斟(10)不与(11)。及(12)战,曰:“畴昔(13)之羊,子为政(14);畴昔,犹前日也。今日之事,我为政。”与(15)入郑师,故败。
1703050356
1703050357
【注释】(1)宣公:即鲁宣公,鲁文公之子,母亲为敬嬴。在位十八年,谥“宣”。(2)二年:鲁宣公二年。农历甲寅年,公元前607年。周匡王六年。(3)公子归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599年):郑国执政大夫,字子家。(4)伐:征讨,攻打。(5)华元:子姓,华氏,宋国右师,六卿之首。历事宋昭公、宋文公、宋共公、宋平公。前后执政约四十年。父亲华御事,儿子华阅、华臣。(6)御:抵御。(7)将战:临近作战时。(8)食士:给士兵吃。(9)御:驾车的人。(10)羊斟:春秋时宋人。(11)与:给予。(12)及:到了。(13)畴昔:以前,昨日。(14)政:做主。(15)与:介词。把,将。
1703050358
1703050359
【译文】鲁宣公二年,郑国的公子归生出兵攻打宋国。宋国的华元领兵抵御。临近作战时,华元杀羊犒劳士兵,给他驾驭战车的羊斟没有分到羊羹。到作战时,羊斟说:“前日分羊,是你做主;今日战车进退之事,由我做主(畴昔是以前的意思)。”便把华元乘的战车驱赶到郑军中,宋军因此大败。
1703050360
1703050361
【原文】晋灵公(1)不君,失君道。厚敛(2)以雕墙(3),雕,画也。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4)也。宰夫(5)胹熊蹯不熟(6),杀之,置诸畚(7),使妇人载以过朝(8)。畚,筥属。赵盾(9)、士季(10)患(11)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12)。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13),士季,随会也。三进,三伏。公不省而又前也。公知欲谏,故佯不视。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14)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5)。’夫如是(16),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17)也,岂唯群臣赖(18)之。”犹(19)不改。宣子骤谏(20),公患之(21),使锄麑(22)贼(23)之。锄麑,力士。晨往,寝门辟(24)矣。盛服(25)将朝,尚早,坐而假寐(26)。不解衣冠而睡。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27)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28),不如死。”触槐而死。槐,赵盾庭树。晋侯饮赵盾酒(29),伏甲(30)将攻之。其右(31)提弥明知之,右,车右。趋登(32)曰:“臣侍宴,过三爵(33),非礼。”遂扶以下(34)。公嗾(35)夫獒(36)焉,明搏(37)而杀之。獒,猛犬也。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责公不养士,而更以犬为己用也。斗且出(38)。赵穿攻(39)灵公于桃园。穿,赵盾之从父昆弟子。宣子未出山而复(40)。晋境之山也,盾出奔,闻公弒而还。大史(41)书曰:“赵盾杀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42),亡不越境,反(43)不讨贼(44),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45)不隐(46)。不隐盾之罪。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47)。善其为法屈也。”
1703050362
1703050363
【注释】(1)晋灵公:晋国国君,文公之孙,襄公之子,名夷皋。在位十四年。即位时尚抱在其母穆嬴怀中,此时不过十六七岁,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2)厚敛:重征赋税。敛,征税。(3)雕墙:为宫殿雕花,彩绘。泛指生活奢侈。雕,画也。(4)避丸:躲避弹子。(5)宰夫:厨师,负责国君膳食。(6)胹熊蹯不熟:煮熊掌没有煮烂。胹,音而,烹煮。蹯,音凡,兽足掌。(7)置诸畚:把宰夫的尸体肢解了放在筐子里。置,放置、安置。畚,音本,用草绳或竹篾编织的盛物器具。(8)使妇人载以过朝:叫宫女顶着从朝堂经过。杨伯峻注:“《诗·周颂·缁衣》云:‘丝衣其紑,载弁俅俅。’郑玄笺云:‘载犹戴也。’此载字义当同,谓其戴其畚以过朝也。”(9)赵盾:赵衰之子,赵同、赵括、赵婴齐之兄。晋襄公七年为晋正卿,将中军,掌国政,前后二十年,为晋国名臣。谥宣子。下文中称其谥号。(10)士季:士蒍之孙,字季,食邑于隋、范,故又称士会、隋会、范会、隋季。谥武,故又称隋武子、范武子。(11)患:忧虑,担心。(12)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如果我们两个人一同进谏晋君还不接受,就没人接替我们继续进谏了。《正义》曰:“言二人将欲相随入谏。士季谓盾曰:子是尊卿,今与子俱谏而不入,则莫之能继续为谏。会是卑卿,请先往谏,不入则子继之。”(13)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士会入门向前行走一程,就伏地行见君之礼,灵公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士会再向前行走,入庭,再行礼;再前行,到了殿堂的屋檐下,灵公才不得不抬头对士会说话。及,到了。“溜”通“霤”,屋檐滴水处。《正义》曰:“溜,谓檐下水溜之处。入门伏而不省,起而更进,三进而及于君之屋溜。言迫于公之前也。”(14)稽首:稽,音起,叩头。(1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见《诗经·大雅·荡》,意谓万事无不有其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结束。即不能善始善终。靡,无,没有。鲜,少。(16)夫如是:如此说来。夫,句首发语词,提起议论。是,此。(17)社稷之固:国家就有保障。(18)赖:得益,受益。《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孔颖达疏:“天子有善,以善事教天下,则兆民蒙赖之。”(19)犹:副词。还,仍。(20)骤谏:屡次进谏。骤,副词,屡次。(21)患之:对此很厌恶。患,厌恶。(22)锄麑:晋国力士,灵公使之为刺客。麑,音尼。(23)贼:杀戮,杀害。(24)辟:开启(门户)。(25)盛服:谓服饰齐整。表示严肃端庄。这里指朝衣朝冠穿戴整齐。(26)假寐:谓和衣打盹。(27)民之主:晋国百姓的好大夫。主:对公卿大夫的敬称。《周礼·天官·大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主谓公卿大夫。”(28)有一于此:在不忠、不信二者中有一项(罪名)。(29)饮赵盾酒:请赵盾饮酒。(30)伏甲:谓埋伏武士或甲兵。(31)右:车右。古时车乘,位在御者右边的武士。(32)趋登:碎步疾行进入殿堂。趋,古代的一种礼节,以碎步疾行表示敬意。(33)三爵:三杯酒。爵,雀形酒杯。(34)遂扶以下:接着把赵盾扶下殿。(35)嗾:音叟,指使狗时口中所发的声音。做动词。正义曰:“《释畜》云:‘狗四尺为獒。’是大犬之名,以其使之噬盾。”(36)夫獒:那头猛犬。夫,代词,那。獒,高大凶猛的狗。(37)搏:徒手搏斗。(38)斗且出:与伏兵一边搏斗一边退出宫廷。斗,搏斗、战斗。(39)攻:杀。(40)未出山而复:山,指晋国边境的山。复,回来。(41)大史:官名。此指晋国史官董狐。“大”通“太”。(42)正卿:卿大夫之首。晋国正卿为国家最高长官,兼管军民,权力仅次于国君。(43)反:通“返”。还归,回。(44)贼:大逆不道之人。指赵穿。(45)书法: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46)不隐:杜预注:“不隐盾之罪。”(47)受恶:蒙受弒君之名。
1703050364
1703050365
【译文】晋灵公丧失为君之道(失掉为君之道),重征赋税,雕饰墙壁(雕,饰以彩绘、花纹),从高台上用弹子弹人,看他们躲避取乐。有一次,厨师没有把熊掌煮烂,晋灵公便把他杀死肢解,放在簸箕中,差宫女顶着从朝堂经过(畚,圆形的盛物竹器)。晋国大臣赵盾、士季对此很担忧,准备进谏。士季说:“一同进谏,假如君主不接受,就没有人敢再继续进谏了。请让我先去,若君主不采纳,您再接着劝谏。”士季前行施礼三次,一直到了殿阶的屋檐下,灵公才理睬他(士季,指随会。三进,三伏。晋灵公不理会而又向前行进。晋灵公了解他欲谏诤,故意假装不理睬),说:“我已知道我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犯了过错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诗经》说:‘凡事无不有其初始,但极少能坚持至终。’如此说来,则能改正过错者极少呀!您若能改正错误并持之以恒,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岂止是我们群臣受益呢?”但晋灵公仍不改过。赵宣子屡次进谏,晋灵公对此很厌恶,派力士锄麑去暗杀他(锄麑,晋国勇士)。凌晨,锄麑潜入赵府,赵盾的卧室门已经打开,他朝服朝冠穿戴整齐准备上朝,因时间尚早,就端坐着闭目养神(不解衣冠而睡)。锄麑退了出去,感叹地说:“时刻保持虔诚敬肃,真是晋国的栋梁,杀害国家的栋梁,就是不忠;违背国君的命令,就是不信。忠信不可兼得,不如一死。”就一头撞死在赵盾庭院中的槐树上(槐,赵盾庭院树)。(同年秋季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暗中埋伏甲兵准备杀害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察觉此事(右,车右。古时车乘,位在御者右边的武士),碎步疾行进入殿堂说:“臣子侍奉君主饮酒,超过三杯还不告退,就不合礼节了。”于是立即扶起赵盾下殿堂。晋灵公呼来猛犬咬他们,提弥明徒手搏斗并把它打死(獒,猛犬)。赵盾说:“废弃忠臣豢养恶犬,恶犬虽然凶猛,有什么用(责备晋灵公不收罗、供养贤才,而更以猛犬为己所用)!”一面和朝中的甲士搏斗,一面跑出宫廷。乙丑那一天,赵盾的同族赵穿在桃园杀死了灵公(赵穿,赵盾之从父昆弟之子)。赵盾逃奔国外,还未走出晋国的疆界,便回到朝廷(晋国边境之山。赵盾逃亡,听见晋灵公被弒杀而返回)。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杀死了他的君主。”并在朝廷公布出来。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是晋国的正卿,逃亡却没有走出国境,回朝后又不惩办杀死君主的凶手,不是你杀死君主又是谁?”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按照记载史事的原则记事而不隐讳(不隐讳赵盾之罪);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却因记史的原则而蒙受弒君的罪名(赞许其能尊重记史的原则而蒙受弒君的罪名)。”
1703050366
1703050367
【原文】三年(1),楚子(2)伐陆浑之戎(3),遂至于雒(4),观兵于周疆(5)。定王(6)使王孙满(7)劳(8)楚子。王孙满,周大夫。楚子问鼎(9)之大小轻重焉。示欲逼周取天下也。对曰:“在德不在鼎(10)。昔夏之方有德也,禹之世也。远方图物(11),图画山川奇异之物而献之。贡金九牧(12),使九州之牧贡金。铸鼎象物(13),象所图物,使民知神奸(14)。图鬼神百物之形,使民逆备之。故民入川泽山林,魑魅罔两(15),魑,山神。魅,怪物。罔两,水神也。莫能逢之。逢。遇。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16)。民无灾害,则上下和而受天祐。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17);不可迁。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18)。言可移。天祚(19)明德,有所底止(20)。底,致。周德虽衰,天命(21)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1703050368
1703050369
【注释】(1)三年:鲁宣公三年。农历乙卯年,公元前606年。周定王元年。(2)楚子: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3)陆浑之戎:陆浑,在今河南省嵩县东北及伊川县境。戎,古族名,支系众,多游牧,部分从事农耕,其人有披发之俗。(4)雒:通“洛”,水名。杨伯峻注:“今作洛水。”(5)周疆:周王的边境。疆,国界、边界。(6)定王:即周定王(?—公元前586年),姬姓,名瑜,周匡王之弟,东周第九代天子,公元前606年到公元前586年在位,在位二十一年而卒。(7)王孙满:周大夫,周襄王孙,姬姓,名满。(8)劳:慰劳。(9)鼎:古代炊器,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这里指相传夏禹铸的九鼎,历商至周,为传国的重器。后遂以指代国家政权和帝位。(10)在德不在鼎:意谓鼎之轻重在于君王的德行如何,而不在鼎之本身。(11)远方图物:远方的国家把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像献给夏王。(12)贡金九牧:九州的长官进贡青铜等金属。九牧,九州之长。(13)铸鼎象物:用这些青铜铸造成鼎并把各种图像雕刻上去。(14)神奸:能害人的鬼神怪异之物。(15)魑魅罔两:音吃昧往两,鬼怪的统称。又作魑魅魍魉。(16)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因此民无灾害,能上下协和,而受天佑。休:赐福,佑护。(17)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如果君王德行美好清明,九鼎虽小,亦重而不可迁。即王权稳固。(18)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如德行不好,奸邪无道,九鼎虽大,亦会轻易被迁走。奸回,奸恶邪僻。昏乱,昏庸无道、糊涂妄为。(19)祚:音坐,此处作动词。赐,赐福,佑助。(20)底止:终止。使固定,不变更。(21)天命:古以君权为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谓之天命。
[
上一页 ]
[ :1.70305032e+09 ]
[
下一页 ]